所以,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想象。
第一,GMV(网站成交金额)在变化,这是由湖向海的时代。
湖里是开不出航空母舰的,但是海里面一定会开出航空母舰。
在原来 YY 教育的时候,GMV 大概是200亿,但是今天已经是千亿级别了。而且我认为,未来会是10万亿级别的市场。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里,是可以开出不止一艘航空母舰的。
第二,C 端用户的习惯在变化。
通过我的一些观察,我发现三个趋势:
第三,
云端底层技术在快速进步。
腾讯用8年完成了协同文档编辑工具,马化腾秀了朋友圈;微软做 office365,一万个程序员,做了三年。翼鸥一个程序猿用一个月做了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做这个呢?因为这是作文、写作的核心底层工具,没有这个协同文本编辑的底层工具,教、学、练、测
四个环节都不完整。
我认为,在线教育的底层工具基本齐备,不过还非常不完善,目前散落在不同公司的手里,需要点时间慢慢整合。
第四,跨海而来。
昨天今日头条入局在线一对一,腾讯在加大企鹅辅导业务投入,美团有教育板块,还有网易有道,他们都是巨头,跨海而来,他们甚至会深入腹地,进入到 B2C 市场。
教育行业的跨界,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巨头渗入到教育行业的跨界。
这是一次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大跨界,知识付费与教学服务的大跨界,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大跨界,国内国外的大跨界。我们想想电商刚启动时的状态,再看现在的 OMO,就会明白在线教育将会是多大的跨界了。
综合上面的观察,
当我看到这个变化的时候,我认为:
以前,我们错误地用培训代替了教育,用 K12 代替了全领域。
人们以前对平台是否成立的假设,是基于培训行业提出的,但教育行业远比培训行业大。
1、在线教育是融合性的生态,
教育领域的品类远不止9个学科品类,还有素质教育和能力素养、企业培训等品类。
2、频次判断是错误的。
当教育领域的品类非常多的时候,用户购买的频次比我们预想的高。因为用户在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上的交易频次很高,在用户心里,只要内容品质好,在喜马拉雅购买的内容和在教育平台购买服务,是同一个维度里的交易。我们应该用知识付费的频度定义教育平台的频度。
3、技术会引发“维度”的变化,那是一个全新世界!
英国人发明了坦克之后,工业领先的法国造出了当时最好的坦克,将坦克放在阵地上当做移动的大炮用。德国人怎么用?德国人将坦克直接做成装甲师,这是全新的打法,全新的格局。
当技术突破维度的时候,你所组合出来的产品可能和原来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当技术突破到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个人可以随时可以联接全球的教育资源,这已经不简单的是将传统的校外培训与公立教育在线化问题了,这是如何建立一个全新世界的问题。近程交易变为远程交易,会重构出不在我们想象中的全新的教育服务产品,
产生很多新业态。
4、当维度产生变化时,
各种底层工具逐渐普及,也就意味着
数据化程度提高,服务性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现在产品迭代日益标准化,底层技术标准化。这不是由我们决定的,是大势。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便可以构建推荐机制。
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案例,希望大家可以更好理解上面四点。
第一个项目,我认为是中国在线教育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一个项目。
项目创始人是一个支教多年的南开毕业生。她在一个县城高中支教三年,县城高中就是那种被抛弃的高中,但是她带出了8个考上一本的学生。
支教经历告诉她:县城中学里的孩子,没有职业梦想,这熄灭了他们的求学热情。所以,她希望通过在线的方式,告诉中国县城中学的孩子们,那些九成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们,什么是厨师?什么是快递员?什么是特种兵?什么是程序员?也许你考不上大学,但是你一样可以有一份职业的梦想。
于是她创办了途梦,一个公益平台。形态很简单,寻找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比如蓝象餐厅的领班、新东方的老师、医院的护士等、阿里的厨师、酒吧的驻唱、顺丰的金牌快递,这些志愿者们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告诉中国的高中生们自己的工作究竟是怎样的,
为全中国的中学生展示该职业最真实的现状,提供职业指导课程
。
因为 ClassIn 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而且不需要任何硬件安装,所以所有的学校可马上启用。 孩子们上课时积极踊跃的神态,以及课后写下的职业感言,让我非常感动。途梦,途中有梦,给县城的孩子们送去了一份梦想。
途梦成立才一年半,发展速度惊人,个别省级教委和市级教委再主动找涂梦,希望能够将途梦的平台,接入到整个省份的中学。市场的需求量太大了,远远超出了途梦的团队能力。
途梦这个项目,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原有 K12 的思维里,跳出了培训行业。
当技术突破了维度的时候,所构建出来的东西,并不存在我们原有的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