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古典文献学微刊  ·  新書 | ... ·  3 天前  
墨香中华  ·  时光匆匆催人老,善待自己最重要 ·  1 周前  
墨香中华  ·  这组小林漫画,把人笑坏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天人合一的雨水修身内涵——古雨水的寻根探源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2-28 20:56

正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壬寅月 丙戌日

 

 

(一)“雨”的字源与字义


表3-1雨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体

      

楷体

 

 

“雨”的汉字,源于甲骨文、金文以及篆文。金文的“雨”、小篆的“雨”和楷体的“雨”,字型变化并不太大。


《说文解字》:“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意即从天上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就称之为雨。


《大戴礼记》:“天地之气和则雨。”


《大戴礼记》中的这一记载说明古人对成雨的现象观察得非常仔细,“天地之气和”,这个“气和”是指质象能量之和,地上的气与天上的气相交合、交汇,同时作用于物相的水,“气”与“氵”相结合而成“汽”,这“定二”的量级凝聚得比较多的时候,就会成云而雨,这与现代科学在物相层面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在物相背后客观存在的质象,近代科技还未能全面进入。而质象的德能量与炁能量,呈现着质象决定物相的特征,因此万物的质象面貌,才是人们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将物与质同步把握住进行研究,才能产生科技的全面突破与飞跃。


 

《释名》:“雨,辅也。言辅时生养。”雨是与天时变化相伴随,辅佐天地能量变化的调节而生成,被赋予携带天德地炁能量而扶生长养万物的功能。


《周易·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云,是天德地炁以水分子为载体,在天德下降、地炁生升过程中富集的结果;行,则是物相风的推动而出现运动变化,这也类似于生命中的呼吸调节。肾水化炁和心火化液,离不开调息的合理应用。《周易·小畜卦》的《象》辞中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解释下雨是天德地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个物化的过程,这是比较准确的,是隐显同观、质象与物相一体把握的一种描述。在这里的“明三”,是要做到明白天德、地炁、能量这三者,它们以水分子为载体构成云和行,以及转化成雨施予大地上万物,那么也就能将物相与质象同步式地掌握,认识云行雨施的成因。由于雨作为载体,携带着五运六炁(气)中的不同度、数、信的能量,也就决定着不同时间的雨,具有并不相同的结果,品物流行,表现出万物的或生、或长、或成、或藏等并不相同的结果。


 

《尔雅·释天》对各种雨的形态、形象进行了一些特有的命名:“暴雨谓之涷(dòng),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


陆佃云:“疾雨曰骤,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时雨曰澍(shù)。”


《管子·形势解》:“雨,濡物者也。”


“雨”字本义,就是天德地炁在质象上呵气成团,转化成为物相之雨,这就是雨本身成形的一个过程。“雨”文,同样是象形表意于自然界与身体内境。“雨”的慧识悊学文化的本义,是质象与物相兼备地象形表意。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冂”既表象于天穹,同时亦表象于身内的横膈膜这个内天穹,同时还象喻修身实践中的水液下降。肾水转化为气上升,遇心火之热能,化为心液再下降,就是身内的“雨”。


 

社会丢失慧识悊学文化修身实践以后,只存留着物相的单一表述,文义被片面取用于物相。我们的耳濡目染,满眼的器物,可以说都是智识哲学文化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期的解析。如果不存留一灵独耀于身心之中,很可能就会把慧识悊学文化的本义完全丢失了。


(二)“水”的字源与字义


表3-2水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体

    

楷体

 

 

图3-4坎卦水,即坎卦能量的物相表述。水字的字形,是从坎卦的卦形变化而来的。


我们从“水”的图像字形中可以看到,只要把坎卦卦象竖起来,就与甲骨文的水的字型形貌基本相似,在金文当中两者就更是完全相同的。在小篆文中,既有竖着的坎卦字形,也有横着的坎卦字形,或是用坎卦字型在上、下面是动态雨的形态进行具体描述。当然,在汉字“水”当中,已经看不出来它与坎卦的直接联系了。


 

在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甲骨文“水”的本义是坎卦能量的象形表义,是质象转述物相的通用。在篆文中有数种文态,是上坎下水滴的形态,水文同时标示得比较直观。例如,《说卦》:“坎为水。”《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这些记载都是以质象论水为主体,而展开对水、坎的揭示和论证。


在社会进入智识哲学文化期以后,则是以物相学解析水为主体而展开。《说文解字》:“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徐铉》曰:‘众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智识与意识文化时期以后是这样命名的,因为平静的水面是最平的,所以就用“水准”一词来定位大地水平面或与之平行的面,后来进一步衍生出评判事物的标准等词义。


《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即用水来洒扫,借水气能量净化环境,作为祭奠时的必用之物。世界各地在历史上都将水用作通神达灵时必用的重要物品而加以应用。例如圣杯洗礼用水,灌顶用水,符箓用水,等等,都是以水作为特殊能量的载体。


 

《汉书·律历志》:“五声,羽为水。”五音中的羽音韵动波,与水的亲和力在五音中属于最强者,因而定义羽音的属性为水。

《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此处之水为官名。


《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着太阳钻木取火,就叫明火;对着月亮制水,则称之为明水。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烛、明齍,再加明水,才能一起用于祭祀当中。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


《周易·乾卦》:“水流湿。”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


《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


张衡《灵宪》:“水精为天汉。”


《河图括地象》:“河精,上为天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意示扁鹊因此而具备直接透视人体进行诊断的能力。什么是“上池之水”,却并未直接说明。这一记载在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则被错误地注解。例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说:“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露为上池水。”上池之水,实质上是指修身实践中,在体内产生的“玉泉水”,以及脑腔内的“天池之水”。此水通过抽添应用激活松果腺体(1 松果腺的位置,在人的两耳尖连线与眉心和颅脑底部连线的交叉点上,只有一颗绿豆大小。在人生的早期,松果腺是透明的晶体,如果人的心能够不断为之供应心炁能量,它就不会发生钙化,从而保持住作为内文明工具的功能。)而超越物相的肉眼视觉功能,产生质象视觉功能,也就是用于还精补脑的。此水饮到一定程度且饮用方法正确,才能够重新激活我们的慧识。


(三)古雨水的词义


 

从“雨”、“水”的甲骨文中不难理解“雨水”一词的本义。


祖先们通过对天地自然四时之度的把握,对日月躔度变化的观察,将天人合一的雨水修身内涵记载于典籍之中,告诉后代子孙们,外在雨水,春雷始鸣,布施雨水滋养万物,万物得此而萌发生机;内在天地亦要重视内在的雨水,与天地同频,龙行雨施,天德能量下降而地炁能量上升,如此五臟六腑皆得滋养而透显生机,完成三阳开泰的内天地变化。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来购买此书!



启蛰乃正月之中气也——启蛰的时与度

启蛰,早晨醒来伸一伸懒腰——启蛰的正善治养生

天地之气交而为泰 故草木萌生发动矣——启蛰物候

为什么“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呢——启蛰的寻根探源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抛弃经典诵读 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