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探索
探索生物科技价值的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制品圈  ·  无针疫苗:Micron ... ·  昨天  
BioArt  ·  Nat ... ·  昨天  
BioArt  ·  Cell | GUK1 ... ·  2 天前  
生物探索  ·  Nature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探索

Nature Genetics | 破解癌症密码:基因暗物质中的"风险开关"正在被揭开

生物探索  · 公众号  · 生物  · 2025-02-18 16:35

正文

引言

你是否想过,藏在DNA暗处的神秘"开关",可能正悄悄拨动着你一生的患癌风险?在基因组的浩瀚星图中,仅有2%的DNA负责编码蛋白质,余下98%的非编码区域长期被视为"基因暗物质"。然而,2月17日斯坦福大学团队在 《Nature Genetics》 的最新突破“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ancer-associated germline risk variants ”,揭开了震撼真相:这些"暗物质"中潜藏着数百个癌症风险的精密调控开关,它们如同基因组的隐形指挥家,以我们从未想象的方式操控着癌症的发生发展。
研究人员对13种高发癌症的4,041个遗传变异展开"基因测谎", 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首次捕获380个功能性风险开关(daSNV)。这些开关不仅调控着DNA修复、细胞代谢等核心通路,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50%的靶基因竟同时驱动着已成型癌细胞的疯狂生长。 一个结肠癌相关变异被精准"逮捕"——它通过增强Rho信号通路的"油门"基因RHPN2,使正常细胞的致癌潜能悄然升级。该研究如同在基因组中安装了高精度雷达,不仅绘制出癌症风险的调控图谱,更意外发现了预防与治疗的双重靶点:某些风险基因竟在癌细胞中扮演"生存必需品",这为从源头阻断癌症提供了全新思路。当科学照进基因暗物质,我们终于看清:对抗癌症的终极武器,或许就藏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之中。

基因组的"暗物质":癌症风险的新战场
当研究人员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只有2%的DNA负责编码蛋白质。剩下的98%被戏称为"基因暗物质",其中蕴藏着数以万计的调控元件——这些DNA片段就像基因组的指挥家,决定着哪些基因在何时何地表达。
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非编码区发现了大量与癌症风险相关的单核苷酸变异(SNV)。但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珍珠,研究人员面临两大难题:
每个风险区域往往存在成百上千个连锁变异(linkage disequilibrium)
调控元件的作用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
这项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 》的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对13种常见癌症(占人类恶性肿瘤90%以上)的4,041个风险SNV进行了系统性功能分析,首次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绘制出癌症风险变异的"功能图谱"。

基因调控的"测谎仪":MPRA技术大显身手
为了从海量候选变异中筛选真正的功能位点,研究人员使用了大规模并行报告分析(Massively Parallel Reporter Assay, MPRA)。这项技术就像基因调控的"测谎仪",能够同时检测数千个DNA片段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能力。
实验设计亮点:
在13种癌症起源的正常细胞(如乳腺上皮细胞、结肠细胞、黑色素细胞)中进行测试;
每个SNV区域保留140bp天然基因组序列,模拟真实调控环境;
引入293T细胞作为对照,揭示癌细胞系与正常细胞的差异;
经过严格筛选,380个差异活性SNV(daSNV)脱颖而出。这些"风险开关"中有29.2%与GWAS发现的lead SNP直接相关,且具有以下特征:
在对应组织类型中富集于开放染色质区域(OR=1.96, P=0.036);
与等位特异性ATAC-seq信号显著相关(OR=12.36, P=0.0058);
在GTEx数据库中显示组织特异性eQTL效应;

生命密码中的"多米诺骨牌":癌症风险的级联效应
通过整合H3K27ac HiChIP染色质互作、eQTL数据和基因组邻近性分析,研究团队为每个daSNV找到了平均3.1个候选靶基因(ptGene),最终锁定1,169个关键基因。这些基因构成三大核心网络:
1. 线粒体翻译工厂(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包含MRPL34、MRPL51等18个核编码线粒体基因;
在7种癌症中与患者生存率显著相关(PREcog分析Z>1.96);
动物实验显示抑制线粒体翻译可阻止肿瘤生长;

2. DNA损伤修复卫士
BRCA相关基因CDKN2A、FANCA的调控变异;
卵巢癌中ANKLE1(DNA修复基因)的增强子变异;
与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基因存在调控网络重叠;

3. Rho GTP酶信号枢纽
结肠癌风险位点rs10411210调控RHPN2表达;
该基因编码的Rhophilin蛋白可激活RhoA信号通路;
CRISPR编辑实验证实风险等位使RhoA活性提升42%;

"双面间谍"基因:从风险因素到治疗靶点
通过CRISPR筛选173个结肠癌相关ptGene,发现:
50.3%的基因(87个)影响肿瘤细胞生长;
CDC42敲除在不同细胞系呈现相反效应,揭示微环境依赖性;
RHPN2敲除显著抑制HCT116移植瘤生长(FDR<0.001);
这提示某些癌症风险基因具有"双面性":既在正常细胞中埋下风险种子,又在癌细胞中维持恶性特征。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预防和治疗的"双重靶点"。

从实验室到临床:一个风险变异的"现形记"
以结肠癌风险位点rs10411210为例,研究人员揭示了非编码变异致病的完整证据链:
基因组定位: 位于RHPN2基因内含子区
染色质互作: HiChIP显示与RHPN2启动子形成特异性互作
功能验证: MPRA显示风险等位(C)活性提高53%(P=2.18×10^-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调控效应(P=1.05×10^-5)
基因编辑: 将正常结肠细胞的T等位替换为C等位, RHPN2表达量提升60%(P=0.017)
信号传导: Rho刺激后,C等位细胞的RhoA活性增加39%(P=0.039)
这个"教科书级"案例证实,单个非编码变异足以通过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影响癌症风险。

癌症预防的新纪元:从基因地图到精准干预
该研究建立的"功能变异数据库"(https://arvid.stanford.edu)为癌症风险评估提供了全新工具。数据库包含:
380个daSNV的细胞类型特异性活性;
1,169个ptGene的调控网络注释;
CRISPR筛选验证的52个治疗靶点;

基于这些发现,未来可能发展出:
更完善的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Polygenic Risk Score);
针对Rho信号通路的新型抑制剂;
靶向 调控元件 的基因编辑疗法;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管家"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癌症风险不仅取决于基因编码区的"拼写错误",更受调控序列"音量旋钮"的精细调控。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基因暗物质",正在改写我们对疾病预防的认知。

我们现在掌握的,不仅是风险变异的名单,更是理解它们如何奏响生命乐章的科学乐谱。这是通向精准预防医学的关键一步。

当基因检测可以预判数十年后的癌症风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生命预告"?或许,真正的预防医学不在于预测命运,而在于理解每个基因变奏背后的生物学逻辑——这正是该研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Kellman, L.N., Neela, P.H., Srinivasan, S. 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ancer-associated germline risk variants. Nat Genet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4-02070-5



责编 |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生物探索】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End




往期精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