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课吧产品100
关于产品经理的这儿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启四说  ·  启四VIP策略网站,有哪些功能?如何使用? ·  19 小时前  
启四说  ·  启四VIP策略网站,有哪些功能?如何使用? ·  19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更新了20个版本的微信输入法才有了删除功能, ...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当业务没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 ·  昨天  
91产品  ·  2025探路者新媒体运营方案 ·  3 天前  
91产品  ·  2025年蛇年全年热点营销日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课吧产品100

点赞功能是如何让用户上瘾的?

开课吧产品100  · 公众号  · 产品  · 2020-03-31 20:31

正文

今年的第三篇文章

自从我开始在B站上发布视频节目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其他up主是如何制作视频的。我发现基本上所有的up主都会在视频里提醒粉丝去「一键三连」,也就是: 点赞、收藏 投币 。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一键三连中的点赞功能。

点赞功能的雏形

在上期的文章 中国互联网社交那些事 中,我提到点赞功能是Facebook发明的,这里我需要做一下更正。 「点赞」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在社交新闻网站Digg, Digg翻译成中文就是挖掘的意思,所以这个网站又被称之为掘客。

社交新闻网站 Digg

用户可以在内容序列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并且挖掘出来,如果这篇报道被挖掘的次数过多,那么就会被推荐到首页展示。 这个挖掘功能就是点赞最早的雏形。

我们看待问题永远都不要抱着一个「非黑即白」态度,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对一个事物有一个尽量全面而又客观的认识。对于点赞这个功能,我们可以从三个角色去分析。 产品方、内容消费者、内容生产者。


首先我们从产品方来分析,以前面提到的掘客网站来举例, 如果没有点赞功能,网站首页被推荐的文章都是靠编辑手动去维护 。编辑需要自己去看文章来判断它值不值得推荐到首页。如果文章量太大,那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审核文章的质量。这是一个巨大的运营成本,而且一些质量较高的内容可能没有被及时关注到而被淹没。就算编辑有时间一篇篇的去审核文章,编辑的口味可以100%跟用户相契合吗?说不定,编辑推荐的内容用户压根不愿意看呢。

1 产品方角度: 引入点赞功能,就相当于让每个用户都参与到网站的内容运营上。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保证用户喜欢的文章可以获得推荐。


2 内容消费者的角度: 根据点赞数我们可以甄别的内容的质量。点赞数高的内容质量都不会太差。在B站的首页,一些视频会打上“6千点赞”和“点赞飙升”这样的标签来吸引用户来点击观看。


3 内容生产者的角度: 点赞意味着你的内容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一种正向的心理反馈。可以激励用户去生产更多的内容。就拿我来说,每次看到你们给我视频的点赞,我就开心的像个200斤的孩子一样。

从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角色,我们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词: 筛选 激励



筛选

点赞数可以帮我们对内容的质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帮助我们筛选出优质的内容。 但是点赞数也具有欺骗性,点赞高的内容并不100%意味着质量高。例如,篮球是一个饭圈化非常严重的运动。任何一个篮球新闻底下都会有各方的球迷撕个不停。科比球迷、詹姆斯球迷、库里球迷。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获得高赞的评论往往不是那些理性分析的干货,而是专门用来带节奏的偏激观点。例如你在库里受伤的新闻底下刷“73胜总亚军”。那么库里的球迷肯定会反击,一旦库里球迷反击,詹姆斯球迷和马赛克球迷就会参战,然后整个评论的热度就会迅速的顶起来。


反而一些客观理性的观点受到了大众的冷落。我正儿八经的写答案,反而没有那些抖机灵恶意歪楼的答案得到的点赞数多,那么谁还愿意去认真的去写答案呢?那么整个社区的生态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你必须给用户赋予我可以“鄙视”这个答案的权力。那么点赞功能的反面——点踩功能上线了 。在没有点踩功能的时候,你不喜欢这个内容,你可以进行的操作是「评论反击」和「举报」。这两个都是交互成本非常高的操作,特别是举报,为了避免恶意举报,举报的时候你需要输入一大堆信息。 并且举报需要审核,无法给你带来即时满足


而点踩功能,用户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了,非常的便捷。如果这个内容被点踩的次数过多,就会折叠不再展示。 这个相当于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如果你想获得关注度,老老实实的去生产内容,而不是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来博取眼球。


点踩会传递负面情绪,所以一些产品即使上线了点踩功能,但是并不会公开点踩数。用户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点踩,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点踩。代表产品:B站;为了照顾玻璃心的up主,B站没有公开点踩数。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视频被踩了多少次,眼不见心不烦;

就算要公开点踩数,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1,踩和赞是联动的,你踩一次就会少一个赞,只要点踩数少于点赞数,你就只能看到点赞数,这样的做法同样是为了照顾内容生产者的情绪;代表产品:虎扑;


方案2:踩和赞相互独立,直接展示内容被踩次数。 这是因为在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辩论的时候,可能有的观点本身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会有很多的赞同者和反对者。这样的内容如果采用联动的方式,出现了500个人点赞,450个人点踩,最后的结果就是50个人点赞。所以把赞和踩相互独立,用户可以更清楚的获知这条内容背后所代表的“民意”;代表产品支付宝





因为点踩本身代表着负面信息,所以在熟人社交中很少会有点踩功能。例如微信,大家都是熟人,为了照顾熟人之间的面子,不会上线「踩」这个功能。

即使是陌生人社交中,像知乎,支付宝中,你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为了方便甄别优秀的答案,这样的场景会需要踩这个功能。当然在设计中,需要去尽量去弱化“踩”这个功能给用户带来的负面情绪。例如,在支付宝中,踩功能设计成一个小拇指的样式。与大拇指向下相比,小拇指的表示会更加俏皮一点,直接向下的大拇指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激励

点赞功能可以激励用户去生产内容,点赞代表着一种正向的反馈,表达了用户对这条内容的认可和赞同,更能激励内容生产者去生产内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基本上所有产品的点赞按钮要么靠左,要么靠右,很少有居中展示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方便用户够得着。如果你把点赞按钮放在最中间,对于大屏手机的用户,可能要更改一下手机的握持姿势,拇指才能够得着。有的用户觉得麻烦可能就会放弃点赞。

当然你可能会说,转发和评论放在中间,难道不怕用户嫌麻烦不去转发和评论了吗? 评论和转发的交互流程本身就更加复杂。当你要评论的时候,你都准备好敲一大段话了,当然不会因为评论框距离远而放弃评论。

很多设计师追求将功能流程设计的更加简单点,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这点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引入辩证的思维模式。要记住:凡事过犹不及。

弱化点赞功能

点赞是用户跟内容进行互动的最简单方式,这是他的优势,也是劣势。交互方式越简单,被使用的次数就越多,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点赞功能所承载信息和情感就会贬值。 一秒钟不到就可以完成的操作,你不知道对方是真的喜欢还是敷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