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网冲浪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卖蓝牙音箱的商家们越来越倒反天罡。
按常理,卖音箱优先要吹嘘的是音质好,什么低音沉稳澎湃、中音温和圆润、高音通透飘逸。
但网上许多便携蓝牙音箱商家,最近拍广告着重吹的不是音质,而是
防水。
有的评测里,不清楚是忘了还是故意设计,甚至完全没有展示音质效果。
上面展示的用水龙头冲洗音箱还只能算常规操作,
各大商家展示防水功能时一个比一个下手狠。
有的商家直接把音箱埋浅点的水坑里,再糊上一层泥,来强调音箱的防水防尘。
商家们费这么大劲、下这么大成本去强调防水,争抢的却是一个看起来极小的场景需求——
沉迷洗澡时听歌的这届年轻人,已经倒逼许多音箱商家们不卷音质卷防水了。
音箱的防水防尘功能本身倒不是什么新鲜产物,而是“户外音箱”“便携音箱”这一概念出现之初,厂商们就在做的。
过去,这类音箱的大部分宣传使用场景是徒步、露营、骑行时带到户外。
挂在背包扣上、公路车上,摆放在露营小折叠桌上,给自己放点BGM假装在拍国家地理纪录片,又或是用来听播客听书打发时间。
且不说每周末有闲钱、闲时奔赴城郊享受户外运动的年轻人本就有限,就咱们的人口基数,再小众的户外运动也可能挤满了人。
空谷独行时用音箱放歌,听歌曲在山野回荡的畅想注定难以实现,更有可能遇见的是音箱一开、前前后后同样来徒步的的游客们立刻抛来白眼:
“公放还有没有公德心啊,到户外就想听点大自然的声音,没人好奇你的歌单。”
洗澡听歌,就和咬手指甲、捏泡泡纸、睡前总要去趟厕所、幻想自己中了500万要怎么花一样,都属于隐秘但大众的习惯。
说出来之前以为它是小癖好,其实普遍得十个人里可能能有一半。
大部分人最初应该都尝试的是用手机外放,一些人认为这样就足以满足需求,但也有不少人觉得手机效果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洗澡时水声太大就在耳边,手机的外放声音相对定向,容易听不见。
如果只是听音乐、问题不大,但如果是播客、电视剧、脱口秀这种最好能听清词的内容,手机很难满足需求。
此时便携音箱就显得非常适配,哪怕再便宜、几十块钱的音箱也有最基础的大音量、立体混响。
于是乎原本定位户外的便携音箱们,被无缝嫁接请入浴室。
原本被设计可以挂在露营天幕、背包扣、随手拎的音箱挂钩,被挂在了浴帘杆、搓澡巾挂钩和花洒顶上。
你别说,严丝合缝,仿佛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浴室里伴着蒸汽播放《甄嬛传》滴血验亲而生。
说起来是个非必需的小习惯,但有不少年轻人因为它发展出一些小小的强迫症。
比如
洗澡前选歌比选对象还认真
,没选好待会要放什么歌/什么剧绝不开始洗澡,光着身子坐马桶上挑选五分钟。
对着歌单反复琢磨,思考今天是循环播放还是随机播放;
期间如果放到了不喜欢的歌,有些人甚至会洗澡暂停,湿着身子拉开浴帘或拉开淋浴间的门,戳下按键再换一首。
便携音箱的价位还非常丰俭由人
,从几十到几百再到上千不等,相当于不同档级的洗澡听歌需求都能被满足。
预算充足的直接上MARSHALL的迷你音箱,大小能直接卡在花洒喷头后的位置。
据说配合上浴室小空间自带的混响效果,人声能清透得像周杰伦陶喆本人站在边上给你唱。
小贵一点的网红品牌有JBL、漫步者、索尼,平价点100左右的有小米与华为。
这些正经厂商的便携式蓝牙音箱大多标配IPX67等级的防水,也就是耐水型与放浸型。
能保证任意方向直接受到水的喷射也不会进入内部,以及在短时间内即使浸在水中内部也不会进水。
倘若你觉得还想再便宜点,市面上还有大量三四十块的蓝牙音箱,反正能听个响。
就是通常防水等级不会太高,比如只有
ipx4 防溅型,只能防水到水珠飞溅到上头没事的程度,但对不少人来说已经够用。
有的合租党、学生党甚至把蓝牙音箱视为自己独自居住后想要购入的第一个小家电。
因为它就像一个小小里程碑,意味着自己将有一个独立的、可以边洗澡边放歌听的卫生间。
不需要担心洗得太久被舍友催促,不需要再因为单薄的浴室门不隔音,沉默地沉闷地度过洗澡时间。
也有
在家总会被孩子缠上不断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这个为什么会这样”的女生,把洗澡时听歌的40分钟视为为数不多的偷闲时光
一项有意思的数据是,据洛图科技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蓝牙音箱的销量达到了1233万台。
其中便携音箱在中国线上监测市场的销量份额达到了52.7%,同比增长了5.3%。
报告预计今年蓝牙音箱全渠道销量或许将达到2422万台,同比增长2.2%。
增长幅度或许看起来不大,
但在今年的大环境背景、尤其是精致生活经济萎缩的背景下已经算是逆向个例。
很长一段时间内,音箱,尤其是上文提及的便携式蓝牙音箱在网上常被评为“鸡肋”电器。
许多人抱怨音箱买到家后大多时间闲置,有帖子说感觉这种小型音箱最适配的场景只有两个,一是年会抽奖,二是买来当送朋友的生日礼物。
小巧、体面、还有点格调,非常满足作为日常礼物的标准,但此前论及它的实用度时,不少人心底都得打个问号。
因为从需求上看,对有专业音箱需求、想要在家听到质感音乐的人群,往往会优先选择体积更大、音质更好的有线音箱。
市面上普遍认为蓝牙模式的音箱可能存在音源损耗,又或者受限于构造问题,音质不如有线音箱。
真正的声音发烧友,甚至可能在装修阶段就会为家中购置大型的地板音箱或壁挂音箱系统,瞧不上小蓝牙。
而对没有严格音质需求的普通人来说,购买音箱本身又是一件天然有点门槛的事。
大家花钱买东西,通常都得买个说法和由头,在意向价位里对比几个品牌挑一挑。
这一挑就很容易挑乱了心弦,普通人对专业音箱品牌特点了解度有限,音箱的重要考核标准音质还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评价体验也千人千面。
到最后叠加上非必需品的要素,很容易就导向了放弃购买的结局,下次一定。
但这些长久存在的门槛,却在互联网出现一波又一波提升沐浴体验的讨论热潮后被淡化了。
近两年内,“洗澡体验”这一概念不断地作为某种生活质量衡量标准,在互联网上被反复提及。
工作时的摸鱼多少伴着焦虑,上下班通勤时的发呆多少有点虚无;
哪怕耳朵里塞了降噪耳机,也未必能完全隔绝掉同事的机械键盘声与地铁的轰鸣,它们时刻提醒着你并不自由、因为薪酬与压力被牢牢绑定在社会庞大体系里。
唯有洗澡时的放空是自由的,没有人在周围、没有任何社会因素的包围。
此时的浴室已经不止是浴室,而是普通人的维也纳大厅,任何在此处奏响的音乐都将成为天籁,包括从自己破锣嗓子里出来的声音。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真诚的歌曲赞美就是:“你比我洗澡时唱得还好听。”
在互联网鼓吹的精致生活风潮里,有不少活动虽然能让人感到快乐、但往往也同时伴生着额外的、社交性质的繁琐之处。
比如买各种早餐机做精致早餐、挑选餐厅时选拍照好看的漂亮饭,它们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提升生活质量,但往往也会附带一些拍照打卡、发在社交平台上的行为。
人们很难辩清这些行为究竟是悦己的,还是被社交需求诸如希望被赞美、希望被羡慕、希望得到点赞与评论裹挟的。
只有你在浴室里,被水蒸气包裹,处于短暂与外界隔离的空间中,不再有任何带上社交面具的需求。
音箱能延长这一时刻的快乐,提升这份独享体验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