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能建建筑集团
中能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感谢您的关注,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http://www.aepc1.ceec.net.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9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清单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能建建筑集团

宋海良:加快“四大转型” 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能建建筑集团  · 公众号  ·  · 2024-03-10 20:55

正文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中国产业科技》杂志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专栏刊发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署名文章 《加快“四大转型” 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的署名文章。 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创新经济、绿色经济、数智经济、融合经济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主流经济形态 ,其中, 创新是动力,提供核心支撑 ;绿色是底色,激发长期价值 ;数智是平台,全面嫁接赋能 ;融合是方向,实现转型升级价值链扩大并共享共赢。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国家队、排头兵,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央企业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三个总 ”“ 两个途径 ”“ 三个作用 新使命新任务,将“创新、绿色、数智、融合” 核心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突出价值创造,加快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四大转型”,系统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能建智慧与力量。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中央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队与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履行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中国能建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战略,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产业链供应链所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形成更具创新性融合性的新质生产力。

一是全面重塑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强化科技创新组织领导,设立一把手负责的科技创新领导和决策机构,建立公司技术专家体系,成立由33位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高级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 ;优化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建立“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科技立项机制,健全研发投入长效机制,构建新技术示范项目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所属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科学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从智能建造、智慧能源、低碳能源等8个领域、32 个方向提出了 100 项主要任务。


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


二是全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高空风能发电、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电芯及系统、抽水蓄能、氢能、交能融合、东数西算、智能建造等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有力支撑公司转型发展。“新型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实现重大原创性技术突破,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发中心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创新平台,300MW 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上榜国家首台(套) 名录,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未来地下空间重大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国家级创新示范项目有序落地。

三是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以公司技术中心为统领,若干研发平台和所属企业技术中心组成的“1+N+X”创新平台体系,大力建设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组建“30·60”研究院、压缩空气储能研究院、氢能研究院等 14个高端研发平台;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凝聚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构建开放、协同、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锻造科技人才队伍,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优秀创新家”“优秀技术专家、技能专家”,完善多方位激励机制,全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 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能建围绕“双碳”时代命题,坚持顶层设计、产业布局、创新驱动一体推进,持续在引领支撑“双碳”战略目标上扛旗领跑,公司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版图接续扩 展、绿色经济持续增强、绿色贡献持续放大,发展的绿色底色与高质量成色持续提升。

一是创新打造绿色低碳系统解决方案。 依托在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优势,系统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253”原则,即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引领“一个引领”,把握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两大关键”,走好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路径”,着力处理好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化、以风 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集约化、以主要用户为主的提效节能系统化“三者辩证关系”,同时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精准发力,编制发布《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碳达峰行动方案,从政府端、行业端、国际端、技术端、项目端“五端”,全方位提供具有能建特色的一体化、高端化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先后承担了国家“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等重大研究,为 20 余个省市、100 余个县市编制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方案。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蓄能电站示范工程


二是系统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能源+”“绿色低碳+”多维发展模式,坚持以大型风光电基地、清洁高效煤电和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支撑,打造了世界领先的白鹤滩、乌东德等“大国重器”,谱写了我国能源电力发展史上的精彩华章。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先行先试,创新性打造内蒙古乌兰察布、广西崇左等新一代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开创新能源供给消纳全新模式。全面攻坚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有效解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电网大范围互联等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湖北应城300兆瓦压气蓄能、安徽绩溪1000米以上高空风能发电、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等储能新技术示范项目,引领储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聚焦绿电制绿氢、绿氢制绿氨、绿氢海水淡化等氢能核心领域,打造吉林松原绿色氢氨一体化等重点示范项目,全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三是引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 发挥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三新”联盟、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供应链联盟“四大联盟”作用,与联盟成员单位协同联动、交流互鉴、共享共创,大力探索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场景、新模式,持续强化“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固链”,共同推动一批重大合作成果落地生根,构建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筹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能建时代研 究院、能建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等科研平台,广泛组织参与行业技术攻关与国家标准制定,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绿色竞争力”,持续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数字智慧转型,搭建高质量发展赋能平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变量,也正在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力量。中国能建紧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场 景,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入推动管理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四化”跃升,大力提升产信融合水平。

一是深化管理数字化。 全力推进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四大数字化平台 建设,通过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实现不同职能、层级、系统之间的协同、贯通与融合,实现穿透式管理、集约化管控、 数字化驱动,提升企业的管控力与决策力。

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 聚焦价值创造,以业务场景为驱动,推动数字技术与主营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BIM应用,深化数字设计,推广智能制造,开拓数字运维,探索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全链条高效协同、全流程数据贯通、全方位资源共享、全生态融 合发展。


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


三是发展数字产业化。 构建层次分明、权责清晰的数字产业化发展体系,系统打造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数字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创新迭代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慧园区、智能装备等产品,完善电力规划、海上风电、新型储能 等大数据平台,打造企业数字化能力“孵化器”,形成数字化产业发展“生力军”。

四是推动数据价值化。 完善“一张网”,构建“一朵云”,健全数据标准体系,促进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共通、共融 ;建立数据资产平台,实现内外部数据高效汇聚、分析与共享,探索汇聚全方面、多类型全生命周期数据,以数据作为要素催生新价值。


加快共享融合转型,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