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尤其是抗日神剧方面,中国在数量上敢说第二没有别的国家
敢说
第一。
但从质量上来看,就跟数量不成正比了。
而隔壁的韩国电影,作为同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关于抗日题材的电影走了不同的路线。
有
大制作路线的
《军舰岛》
。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用
“武”
来抗日。
今天介绍的这部却不一样,它用
“文”
来抗日——
该电影在韩国上映后,连续两周夺得韩国周末票房冠军,观影人数突破了
200
万
大关(
注:韩国人口大概5000多万
)。
主演都是熟脸。
“其貌不扬”的
柳海真
,韩国电影的黄金配角,名字你可能不知道,但看的韩国电影大概率都会遇到他。
另一位是从元祖偶像团体转型当演员,颜值与演技并存的
尹启相
。
《词典》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在1910年,日本强占了韩国,开始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
在日本抢占期间,日本为了抹杀朝鲜的民族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朝鲜语教育,并禁止使用朝鲜语。
韩国的有识之士自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以
柳廷焕
(
尹启相 饰
)为代表的朝鲜语学会,
为了保护韩国的语言和文字,在周时经先生去世后继续制作已经中断的朝鲜语词典。
周时经,朝鲜语言学家。
一生致力于朝鲜语文的研究和教学,组织、领导了国文启蒙运动。
确立了以形态学原则为主的拼写法体系,为现行的朝鲜文拼写法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
网络)
影片开篇就是柳廷焕带着周时经的手稿躲避日本人的追杀。
但没想到自己的公文包被当地的地痞流氓
金判秀
(
柳海真 饰
)误以为是钱,跟几个哥们儿打算在火车站外盘他。
当柳廷焕发现上当后果断追击,两人追一路打一路。
虽然最后证明只是一场误会,但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柳廷焕、金判秀是当时韩国社会下两个不同阶层的代表。
一个是曾经留过学有文化,希望可以把自己国家语言传承下去的的有为青年。
另一个是因为偷鸡摸狗坐过牢出狱后还死性不改,大字不识的文盲。
两个阶层的对立构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所有戏剧张力。
两个不打不相识的冤家,因为一本词典有了交集。
朝鲜语学会那边人手不够缺少一个打杂,而金判秀那边也刚好被大剧院开除。
因为金判秀当年在监狱里救过他,所以他视金判秀为救命恩人。
尽管柳廷焕百般不乐意,但也没辙。
打杂对于金判秀来说小菜一碟,一旦让他整理资料就头大了,谁叫不识字呢。
但为了家里的孩子有饭吃,金判秀只能接受柳代表提出的一个月学会读写韩语的要求。
两个阶层的对立因为一个误会,一次促膝长谈,敞开心扉,达成了和解。
孤傲的人不再孤傲,卑贱的人不再卑贱
。
柳代表开始主动教金判秀读书识字,金判秀也开始从读书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成就感。
当街上商铺里的字都难不倒他时,他开始读起了小说。
学会里的各种书籍让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仿佛得到了延长,
原来生活真的不止眼前的苟且,书里面尽是诗与远方
。
他开始变得柔软,变得感性,变得有同理心。
他会因为读了一本玄镇健的《好运的一天》而泣不成声。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玄镇健的《好运的一天》堪称是韩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小说里主人公是个黄包车夫,他的妻子生病了,但是为了挣钱,在大雨天的时候,他依旧选择了出去工作,工作的过程中,想起了妻子乞求他不要离开的场景,但是幸运一直跟随着他,当晚上,他与朋友喝完酒回家的时候,发现他的妻子已经死了。
(资料来源:
网络)
电影里虽然没有明说金判秀的家庭,妻子的缺席加上他对这本小说如此感同身受,也能让我们从中窥见一二。
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人物,悲剧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词典的编辑开始进入方言收集的阶段,而韩国的方言有相当多,即便学会里的人全部出去收集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此时金判秀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他别的不多,就是监狱的朋友多,而且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下就解决了不同地方方言的收集问题,大大加快了进度。
但日本人不会让他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光明正大的干,各种政策打压,收买学会里的人。
誓要阻止他们出版这部朝鲜词典。
专门讲词典的影视并不多,韩国电影选择用它作为一个小切口去挖掘民族精神。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会联想起日本那部佳作
《编舟记》
。
题材虽然都是讲编写词典,但各自的侧重点并不一样。
《编舟记》所要讲的,是耐得住寂寞花十五年潜心编纂一部字典的日本匠人精神。
而《词典》更多是借编写词典这件事去反应当时在日本的高压统治下,仍然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为了挽救民族文化选择流血拼搏。
套路依然还是韩国电影标准叙事套路,前半段插科打诨后半段煽情,和去年那部被404的《taxi司机》一样,聚焦小人物,
让小人物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引起大家的共鸣
。
我们明明已经知道电影走向是这样,但还是会先被逗笑然后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那是因为韩国电影无论如何玩套路,
最终的落点都是人,而且是普通人
。
放在这部电影里自然就是主角金判秀。
对于金判秀的刻画,这个角色的成长弧光,才是最击中我们普通人的地方。
最开始的金判秀目不识丁,整天只知道偷蒙拐骗,但心眼不坏,能不能让家里小孩吃上饭读得起书是他每天关心的事。
他分不清盒饭和便当,也不懂什么叫共同体精神。
对于编写词典的这件事上他觉得就是闲的。
语言,会说不就完了么,还费那么大劲儿把这些记录下来干嘛。
然而当他学会了听说读写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学会了思考。
尽管他还是不太懂完成词典的重要性,但当他看见自己儿子被迫说日语时,会觉得别扭。
当亲眼目睹有人为了词典流血牺牲的时,他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
但只要是人,就会怕。
他明白继续进行下去,自己很可能会遭遇生命危险,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家的孩子。如果自己遭遇不测,孩子怎么办。
所以当柳代表希望他退出时,他犹豫再三还是退出了。
会犹豫,会挣扎,才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才会让观众觉得有温度。
即便到了最后的煽情最高点,他的出发点也不是为了挽救民族语言不得不做,而是想做一名可以成为孩子榜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