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餐饮O2O
餐饮业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平台,每天分享餐饮业新鲜案例和营销思路,用互联网和跨界的思维创新餐饮业,餐厅老板和从业人员必关注的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文悦读  ·  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口语水平? ·  2 天前  
山西省邮政管理局  ·  雪花纷飞,寒意未减!未来三天这些地方雨雪持续…… ·  2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89:The Art of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餐饮O2O

京城餐饮微利挣扎,一线餐企连年亏损,什么原因?

餐饮O2O  · 公众号  ·  · 2024-08-30 20:43

正文

长期以来,北京凭借庞大的消费客群和丰富的商业资源,吸引了众多餐饮品牌入驻并扎根。

曾几何时,北京餐饮业繁华无两。

一方面,餐饮门店增速迅猛。以2023年为例,北京市新增餐饮门店近万家,同比增长约10%。

另一方面,北京餐饮收入飙升。即便在2023年,北京市餐饮收入高达1480.7亿元,同比增长15.9%。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北京餐饮市场便陷入哀嚎。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餐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2628家餐饮企业总利润仅为1.8亿元,同比暴跌88.8%。而北京的这种情况,仅仅是全国餐饮市场的一个缩影而已。


01

利润夭折,被迫退出,空铺飙升

京城十万餐饮微利线上挣扎


今年,北京餐饮业的困境可谓空前。根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 2024 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仅为 1.8 亿元,同比下降 88.8% ,利润率低至微不足道的 0.37% ,几乎跌至冰点。
在这份统计数据中,涵盖了2628家企业,它们的年营收都在200万元以上,其中高达80%是正餐企业。这些企业在上半年的总营收为248亿元,同比下降了10.0%,而总亏损额竟高达7651万元,平均每家企业亏损超过3万元。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即便是快餐企业,其利润状况也令人堪忧。剩余的145家以上的快餐企业,尽管上半年总营收达到110亿元,同比营收微增1.9%,但其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了49.9%,几乎腰斩。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一年半以前,随着疫情后的复苏,北京餐饮业逐步回暖,营收规模稳步上升。2023年餐饮营收较2022年增长了27.7%,这一势头甚至吸引了众多行业从业者。

根据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年9月7日的报道,数据显示,北京市2023年1-6月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7610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激增63%。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低利润率就让许多北京餐饮从业者面临生存危机,那些实在扛不住压力的餐饮人,只能无奈地选择退出市场。

一方面,无数餐企,相继推出北京市场。 最早遭遇困境的如墨茉点心局,在2023年11月关闭了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紧接着,2024年8月,媒体报道火凤祥北京总店关闭,这标志着火凤祥正式退出北京市场。

同月26日,台湾知名餐饮品牌鼎泰丰也宣布退出北京市场。其在官方公众号“鼎泰丰 dtf”上发布公告称,因北京恒泰丰餐饮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二十年期限已满,决定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陆续关闭在北京、天津、青岛、西安、厦门5个城市的14家门店。

另一方面,北京高端餐饮,接连陨落 。曾是中产阶级白月光、名流云集之所,首家荣获米其林三星殊荣的意大利餐厅 Opera ,于今年4月14日正式停业。

与此同时,另一家曾登上黑珍珠和必比登指南的西餐品牌 TIAGO 也在四月宣告倒闭,其旗下四家品牌——意大利料理TIAGO HOME KITCHEN、TIAGO URBAN KITCHEN、泰式餐厅KEAAMI及西班牙料理CASA TALI,均已关闭。

回溯更早之前,北京倒闭的高端餐厅还包括法餐厅TRB紫禁城、北欧餐厅refer等。

最终,部分商城铺位频繁更换主人,空铺率急剧攀升 。例如,北京的昌平万优汇购物中心,空铺率一度飙升至70%。

此外,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朝阳大悦城、西单商圈等近年来也遭遇空铺率上升的难题。2024年上半年,北京购物中心空置率环比上升约6%。

其中,市级商圈购物中心的空置率为4.73%,区域商圈购物中心的空置率为5.53%。



02

北上广深,深陷“寒冬”


不仅北京,许多一线城市的餐饮业也普遍呈现低迷态势,北京只是其中的典型缩影。

今年以来,一线城市的餐饮收入普遍陷入低迷,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官方数据显示,在全国GDP排名前九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餐饮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4年1至4月,北京餐饮业实现收入422.2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4月份的收入约为104.19亿元,同比下降8.9%。

上海在2024年前4个月的消费数据与北京相似,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0.26亿元,下降2.5%。

广州和深圳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深圳1至4月的餐饮收入增长0.7%;广州住宿和餐饮业的零售额同比增幅为3%,尽管有所增长,但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

除上述城市外,其他一线城市1至4月的餐饮收入增速也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

然而,苏州、成都和南京的餐饮收入增速分别为7.5%、6.4%和3.4%,这些城市的表现均超过了全国餐饮的平均增速。

一线城市的消费降温,导致许多实体餐饮生意大幅下滑。与北京相似,高端餐饮市场持续降温,一些行业巨头甚至关门歇业。

例如,上海的绿地万豪酒店、KOR Shanghai、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和玉芝兰等高端餐厅相继宣布闭店。

即便是仍在坚持的高端餐饮,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降低身价,纷纷上街摆摊。更有甚者,推出了所谓的“贫穷套餐”。

此外,许多商城内的餐饮店也无奈闭店,导致一线城市的商城空置率急剧上升,多个铺位频繁易主,招租广告随处可见。

例如,红餐网记者曾走访广州的网红商城江南西,发现无论是临街商铺还是购物中心的黄金铺位,都有不少闲置铺子,招牌广告随处可见。

类似的情况也在西安的部分商城发生。如在朝阳门附近的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美食街区朝阳国际广场原本小吃摊位和餐饮铺子熙熙攘攘,如今多数小吃摊位已空置。


03

为什么一线城市餐饮,

会陷入少见的“寒冬”?


常理而言,一线城市人群密集,消费旺盛,需求多元,餐饮业理应蓬勃发展。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这种现象不仅发生,而且来势汹汹,波及多个一线城市,涉及众多餐饮业态。
究竟为何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维度的:既有消费意愿持续减弱和谨慎心理的影响,也有成本不断上涨的挤压作用,更有城市增量市场日益减少的原因。

首先,消费意愿减弱与谨慎态度导致一线城市实体餐厅客流量持续下滑,营收屡创新低。

疫情已让众多人钱包“瘦身”,为缓解对未来的焦虑,他们选择存钱以备不时之需,确保现金流充足。

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深刻转变:节制欲望,拒绝盲目攀比;按需消费,抵制冲动购物,对价格更加敏感,注重比较和选择。

这种消费观的转变导致全民消费意愿断崖式下跌。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指数降至127.3,较上季度下降5.9个百分点。

消费欲望的减弱使得一线城市门店客流量锐减,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北京餐饮收入出现负增长,商圈空铺率飙升,招租广告无处不在。

这一趋势对餐饮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许多门店客流减少,陷入消费疲态的困境。

九毛九坦言,顾客人均消费和翻台率下滑直接影响餐厅收入;味千也表示,门店客流量减少导致销售额负增长,部分门店已出现亏损。

其次,一线城市开店成本不断飙升,让无数餐饮品牌难以为继,压力倍增。

2024年一线城市商铺租金依然居高不下。根据《2024上半年商业地产租金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城市的百大商业街(百街)商铺平均租金为24.37元/平方米/天,上涨0.09%;百大购物中心(百mall)商铺平均租金为27.17元/平方米/天,上涨0.25%。

此外,人工和原料成本也在逐步攀升。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滑了88.8%,部分原因正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不少一线城市餐饮创业者深感压力山大。

就在前两个月,一位上海面馆老板每天卖100碗面只够交房租的新闻登上热搜。

新闻中的面馆老板,每月需向房东支付2.3万元的房租,占总营业额的30%-40%,扣除原料和人工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

在北京,也有不少老板吐槽:“开店成本太高,每天赚的钱,都不够给房东交房租。”

最后,一线城市,市场增量不断收窄,存量竞争逐渐加重,无数餐饮创业者被迫加入,收窄布局。

一线城市市场增量收窄,存量竞争加剧,迫使众多餐企调整布局。多年来,餐饮品牌和创业者都将北上广深视为扩张的重要阵地。

一线城市人口众多,消费观念前卫,高收入群体集中,有利于品牌快速成长;同时,优质商圈林立,商业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便于获取市场数据;加之媒体资源聚集,文化交流频繁,有助于品牌向周边辐射。

因此,众多品牌蜂拥而至,寻求增量和突破。然而,随着商家激增和消费增速放缓,一线城市餐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已转为存量竞争,企业必须在现有市场中争夺客户。

新入局者减少,无力支撑者退出。辰智大数据显示,2023年一二线市场餐饮门店规模大幅负增长,一线城市门店数降至70.3万家,同比下降7.4%。2023年1月至5月,四大一线城市新注册餐饮企业数为5.3万家,同比下降5.8%,注吊销数却同比增长3.7%至3.1万家。

此外,餐企为争夺有限客流大打价格战,导致许多中小创业者被迫加入,利润不断被削薄,进一步将一线城市餐饮市场推向崩溃边缘。

据统计,仅2024年上半年餐饮门店倒闭数量就超过百万,几乎赶上了2023年全年数据,是2022年全年餐饮注销门店的2倍数量。

即便抗风险能力强劲的餐企,日子也不好过,部分餐企甚至出现了亏损。奈雪的茶预计亏损约为4.2亿元至4.9亿元;呷哺呷哺至少亏损了2.6亿元;咖啡双巨头瑞幸和星巴克,利润也大幅下滑。


04

为了生存餐饮品牌,纷纷“花式自救”


虽然北上广深餐饮市场已陷入崩溃边缘,但是一线城市餐企和众多创业者为生存下去,也并未选择躺平,而纷纷选择了 自救寻求 ,为此一线城市的餐饮格局悄然发生改变。

一方面,一部分品牌,选择战略性收窄,回笼资金。
奈雪2024年计划新开自营店少于往年,同时优化并关闭表现不佳的直营店。味千中国积极止损,门店数从2021年的737间缩减至2023年的562间。
高端品牌鼎泰丰也关闭了北京、南京等一线城市表现不佳的店面,集中资源发展优势门店,寻求利润增长。

此外,多家餐企为减轻负担,纷纷砍掉副牌。呷哺7月关闭旗下高端烤肉品牌“趁势”所有门店,九毛九同月停运“那未大叔是大厨”和“赖美丽酸汤烤鱼”两个子品牌。

另一方面,为寻求增量和扩充门店规模,众多餐饮品牌纷纷逃离“北上广深”,转战下沉市场,瞄准三四线和小镇市场。

今年2月初,百胜中国CEO屈翠容指出低线城市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广东品牌麻辣英雄创始人谢志认为下沉市场对品牌而言机会众多;星巴克也将下沉市场视为2025年战略规划的关键领域。

一线城市餐饮创业者表示:“一线城市竞争激烈,去下沉市场填补需求空白,或许能找到新机会。”

一线城市餐饮品牌看好下沉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小镇年轻人群消费潜力巨大,如2023年Q4快手月活用户突破7亿,人均月消费超1000元。

二是先行者在下沉市场已取得佳绩,如黄记煌在山东临沂开业即火爆。

然而,下沉市场也面临诸多挑战:地域分散导致市场细分;信息闭塞,山寨货泛滥,品牌意识淡薄;县城人群流动性低,口味固定,分享欲低。但正是这些挑战和问题,孕育着机会和增量。

再者,部分品牌,试水“卫星店”,进行多门店布局

海底捞为在一线城市寻求下饭火锅菜新增长,推出两种新模式:“挂靠店”依托现有门店资源开展小火锅业务;“卫星店”则选择非核心商圈设立店铺,专注外卖服务。

太二酸菜鱼等品牌也纷纷效仿,开设“卫星店”。今年,太二在厦门中华城金榜路开设首店,面积仅20平米,无堂食,全力专注纯外卖。截至5月,太二已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设30余家卫星门店。

推出卫星店的还有周黑鸭,今年7月末,周黑鸭推出了无人卫星店,十平米的空间内摆放着一个货架,销售着锁鲜装的卤鸭脖、卤鸭翅、卤鸭舌、小龙虾球等二十余款招牌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该无人模式实现了24小时营业。

最后、面对市场变化,部分品牌转向刚需类、性价比餐饮。

尽管中高端餐饮在京沪等一线城市增长受限,但其他餐饮形式仍有生存空间。

业内专家秦朝认为,东北米村拌饭、山东超意兴等快餐品牌在北京市场的亮眼表现,证明了快餐在一线城市仍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尽管它无法完全取代中高端餐饮的地位。

为求生存,许多餐饮品牌开始赋予自身快餐属性。以火锅为例,这一社交属性极强的品类用餐时长通常超过2小时。为缩短用餐时间、提高翻台率,各品牌纷纷探索火锅快餐化的新路径。

有的品牌推出下饭火锅菜,跻身快餐行列;有的利用“渣渣牛肉”搭配米饭,吸引午餐时段的顾客;还有的将重庆火锅“小锅化”,打造一人食火锅,选址商场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些品牌则选择主打降价策略,顺应消费潮流。例如,今年5月,呷哺对外宣传“价格降重回旧时光”,并将门店套餐价格降至50元左右。

在降价的同时,也在积极优化成本结构。截至2024年上半年,呷哺集团继续优化供应链,成本率从37.5%降至36.3%,旨在通过优化供应链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不少创业者选择以其他方式提高产品性价比。例如,今年不少创业者纷纷以“自助+餐饮品类”的方式,推出更多细分品类的自助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