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微星 Claw 8/7 AI+ ... ·  22 小时前  
笔吧评测室  ·  聊聊2024年让我最崩溃的笔记本电脑 ·  22 小时前  
笔吧评测室  ·  消息称 AMD 锐龙 5 9600 ... ·  3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宏碁推出 Chromebook Spin ... ·  3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Cable Matters 推出 11 合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定了!北京总体规划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 2017-05-18 15:12

正文

5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召开,研究讨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总规》),全会一致同意将《总规》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市委书记郭金龙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以及若干重点问题作了具体说明。



会上,郭金龙强调,编制好面向未来的新一轮总体规划,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目标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做好首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持续深化学习习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思想内涵,自觉对标对表,努力形成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把握三个关系


一要牢牢把握“都”与“城”的关系。


北京的发展是首都发展,北京的规划是首都规划,最核心的就是“四个中心”。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始终将“都”摆在首要位置,自觉从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高度审视和把握首都工作,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使落实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主题和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要牢牢把握服务大局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在首都工作的同志,更要把讲大局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来强化,作为一种政治纪律来执行。服务大局与自身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四个中心”抓好了,经济社会发展就自然在其中了。要自觉把服务与发展统一起来,通过建设“四个中心”带动服务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等发展,特别是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使北京的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更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


三要牢牢把握谋划长远与狠抓当前的关系。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长期奋斗的过程,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很多方面都没有经验可循。我们既要胸怀全局,观大势、看长远,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央对首都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首都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工作规律,努力拿出一个好规划。同时,又要立足当前和实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牵好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积小胜为大胜,让人民群众一天比一天更有获得感。


划定三条红线


一是严格把住红线约束。


这次总规编制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减量发展,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要强化红线约束意识,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瘦身健体”,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水平。


二是不断完善城市体系。


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目的就是改变单中心聚集、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要积极推动城市功能重组,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发挥新城多点支撑作用,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是深度融入协同发展。


进一步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上持续用力,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上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共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积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要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事,形成与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传承保护历史文脉。


努力把这张“金名片”擦得更鲜亮一些,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完善保护实施机制,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在文物保护腾退、平房区更新改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老城整体保护,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发挥出更大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五是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力抓好规划实施,在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各方面工作都要见物见人,抓住服务保障这个重点,政府主导与市场作用相结合,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各区定位


根据3月底公开的《总规》公示版草案,一主是指中心城区,以城六区为主;一副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两轴是中轴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为门头沟、房山等10个周边城区。


城六区等各区功能定位表述为:

  

——东城、西城等北京核心区将以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为主导功能,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等定位。

  

——海淀、石景山等北京西北部地区将以科技创新、文化中心为主导功能。其中,海淀区应建设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石景山区应建设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等。

  

——以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为主的北京东北部将强化国际交往职能,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以及各类活动的承载地等。


——丰台区、朝阳区南部等北京南部地区将以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的城市服务为主导功能。丰台区应建设成为首都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区及对外交通枢纽等,朝阳区南部则被定义为重要的菜篮子供应基地、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示范区。


北京经历七次总规



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人口规模持续攀升、公共服务背负沉重压力等“大城市病”显现。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适应新形势,破解困扰首都发展诸多难题,对已十余年未调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成了近几年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开始进行第一次(1950年—1957年)总体规划编制。而恰恰是这次规划,决定了北京后来的“单中心”发展模式。


此后,1958年、1973年北京又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3版)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编制与实施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要求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立法措施,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北京新建和扩建企业、事业单位,有计划地疏散市区人口,着重发展卫星城镇,逐步把市区的一部分企业和单位迁移到卫星城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则提出重点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即城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并提出要建设通州、亦庄等14个卫星城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其中,“宜居城市”概念为首次提出。


2014年北京正式启动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第七次编制总规。


之后,对总规文本进行修改完善,总规编制通过各种方式共吸纳5200余条意见建议。


新版北京城市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本文综合北京商报、北京晨报、新京报等消息




论文征集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征文,5月31日截止

“中规院杯”第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征文,6月30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