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此知势Demi:
最近,大厂离职博主赛道相关的笔记在小红书上特别火爆。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离职博主观察员”这样的账号。但我点进他们的主页发现,
这些爆款内容往往集中在离职的last day或gap year期间,似乎离职即巅峰。
大量大厂离职博主催生了观察员
(图源:小红书账号@大厂离职博主观察员)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问题:
普通人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last day的爽文,持续提供具有新鲜感和爽点的内容非常困难。
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是勤勤恳恳、普普通通的,这种状态在社媒上很容易被忽视。
那么对于将自媒体作为副业,两位有什么建议?
小彤:
许多年轻人可能受到成功自媒体博主的激励,认为自己也有能力从事自媒体工作。我之前采访过一些裸辞后暂时没有收入,转而依靠自媒体获取收入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曾创作过一些爆款内容,获得过一些正面反馈,但这种反馈往往很短暂,大多数时间,
他们可能陷入粉丝增长缓慢、未接到广告、订阅量低、观看量少的焦虑中。
长期的焦虑可能导致他们开始自我怀疑,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选对了赛道。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希望依靠自媒体赚钱,
可以去尝试,但不应对此抱有过高的期望。
过高的期望可能会让人忘记初衷,产生负面想法,变得消极。相反,如果对自媒体持有适度的期待,不抱太大幻想,当出现爆款或突然涨粉时,反而会感到幸福。
此外,
做自媒体前期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很多人在开始时没有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或未考虑清楚应专注于哪个赛道,如何努力,以及可以接哪种广告。
缺乏明确的规划可能导致最终陷入困境,账号难以持续运营。
来此知势Demi:
创作者有流量焦虑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被动地迎合平台的流量和权力,
导致真实、鲜活的内容数量减少,质量也在迅速下降。
但是,人们总是追求价值和新鲜感。当一个赛道的内容变得有限时,就会引发流量和数据的焦虑。
此外,小彤老师还提到,与其说观众对内容感兴趣,不如说他们对创作者本人或其人设感兴趣。
让观众或粉丝对创作者有参与感、陪伴感和养成感,满足粉丝的期待和价值投射,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许多健身博主或听劝改造的博主通过展示阶段性成果给粉丝见证,满足粉丝的需求投射。
*小红书著名听劝改造博主,根据网友建议减肥、学穿搭、换发型等改变自身形象,还成功找到了对象,目前粉丝接近30万
(图源:小红书账号@小艾同学)
自媒体个人IP的核心资产是人本身。
每个领域都有许多分享者,但创作者本人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莫奈:
首先,我也认为并非人人都适合从事自媒体工作。
在流量爆炸的背景下,人们往往只看到红利,却忽视了失败的高比例。
Demi和小彤老师提到的内容赛道选择、人设定位以及快速迭代等方法论,都是我们可以尝试的。
*15%的年轻人没有通过副业赚到钱,近7成年轻人副业收入不足3000元,失败的比例很高
(图源:后浪研究所《2023副业报告》)
第二,
如何在过程中不被互联网声音所裹挟,
保持真实的自我,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我也在评估要不要去从事自媒体,就像Demi提到的,我正在进行To B的咨询,同时还有To C的咨询板块。但我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咨询,如启发式共创帮助被访者识别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也有基于经验提供职业咨询,或者结合玄学塔罗牌解读其当前能量场。
因此,我认为每个想做自媒体的人,在行动之前,
都需要像给别人做咨询一样明确自己的定位。
但在行动过程中,需要快速迭代和调整方向,无论是监测流量、用户反馈还是服务后的体验,都需要快速迭代。
具备表达能力、逻辑清晰能力,以及独特的能力迁移的人比较适合做自媒体
,无论是从体验角度还是价值变现角度,都是非常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