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搜索引擎在当代年轻人中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交媒体如何成为新的搜索主阵地。文章指出,搜索引擎依然在全球全年龄段拥有大量用户,但其地位正在受到社交媒体的威胁。年轻人群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搜索,而非传统搜索引擎。此外,社交媒体搜索的兴起也引发了关于严肃内容生产环境的担忧。最后,文章提到人们无法拒绝社交媒体成为新的搜索主阵地,并探讨了未来搜索方式的演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搜索引擎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搜索入口,但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新的搜索主阵地。
年轻人对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下降,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搜索。社交媒体搜索的便捷性、信息高密度和社交特性吸引了年轻用户。
关键观点2: 社交媒体搜索的兴起引发了关于严肃内容生产环境的担忧。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可能取代严肃、深度的长篇信息,导致未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信源,使得信息社会陷入混乱与无序。
关键观点3: 社交媒体搜索的优势和挑战。
社交媒体搜索提供了便捷、高密度的信息,加强了用户间的互动和沟通。但同时也存在信息不准确、耗能高等问题。
关键观点4: 社交媒体成为品牌宣传的新渠道。
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员将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品牌的主要渠道,直接在社交媒体内销售商品。
关键观点5: 社交搜索带来的连锁反应。
社交搜索正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为年轻人描绘世界的营销者也闻风而动。同时,传统搜索引擎也在寻求变革。
正文
运营操盘手俱乐部成立一周年啦!小贤将连麦 6 位宝藏嘉宾,7 小时聊透操盘手的业务增长和职业成长。话题将涵盖小红书高客单引流,短视频获客,私域转化,实体创业等内容。👇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本文授权转载自那个NG(ID:huxiu4youth)
00后 哈逗发现,生活里越来越难找到一个必须打开搜索引擎的理由。
吃饭有点评软件,出行有出行地图,搜点鸡零狗碎的新闻和生活方式,还有大把社交媒体可以选择。
“微信是朕的皇后,偶尔宠幸,但从不过夜;抖音是朕最宠爱的抖妃,常常夜宿于此;淘宝是淘妃,干啥啥不行,只会向朕索取金银买买买;百度是朕的御医,喜欢危言耸听,念其博才多学,暂且留着....”
想要查点儿什么的时候,你有多久没有首先点开搜索引擎了?
无可否认,搜
索引擎家族依然是全球全年龄段使用者最多的搜索入口,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安稳:
“上周热水器插头烧坏,换插头的方法是小红书学的。
”
搜索引擎这扇从前地位尊崇的“万有之门”,如今正在成为某种鸡肋式的存在。
正如我们体感,越来越多搜索行为正在从传统搜索框转移向一个个独立的“社交媒体”。
一项近期研究指出,google 作为代表“搜索”的动词已经开始过时了。
Bernstein Research 发现,在表达想搜点啥的时候,年轻人不再说“google 一下”,而是直接说“搜索”。
这意味着,当人们提起“搜索”,不再单单指使用搜索引擎。从前,那条窄长的搜索框是打捞网络资讯的唯一入口,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正在流向 TikTok、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社交媒体。
搜索专家 Rand Fishkin 指出,早在 4 年前,YouTube 的搜索量就已经超过了 Bing 和 Yahoo。
而且越年轻,抛弃传统搜索引擎的倾向越明显。以至于是否优先使用搜索引擎,几乎成了某种比颈纹更可靠的年龄特征。
研究发现,Z世代 是最“不 google 的一代”。
2006 年,“google”作为动词被正式加入牛津词典,这是搜索引擎的巅峰辉煌时刻。那时候,只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说“google 一下”,google 就是“搜索”本身。
而现在,google “作为动词表搜索”的历史,可能将终结在 Z世代 手中。
根据福布斯和 Talker Research 的一项调查,截至今年,Z世代 比 X世代 的 google 使用率整整少了四分之一。
他们中近半数人通过社交媒体而不是搜索引擎来满足信息需求:
“社交平台不再仅仅用于连接,而是已经演变成四分之一人口的主要搜索工具。”
营销技术供应商 SOCI 的调查数据更加惊人,google 直接王座不保。
这项针对 18-24 岁人群的调查发现,在寻找本地搜索结果时,Instagram 和 TikTok 是年轻人的首选搜索引擎,昔日大佬 google 只排到了第三。
而且搜索引擎的颓势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可谓江河日下。
GWI Core 数据称,2016 年只有约 40% Z世代 表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主要搜索方式,而到 2023 年,这一数字跃升到了 5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搜索方式。
对于 8090 后“末代数字移民”,搜索引擎似乎还是记忆里那个代表信息革命的新新产物。
而对于出生就在信息时代的 00后 “数字原住民”,这种诞生于电脑时代的搜索方式在年轻人眼中不再清新和轻盈,如同某种死而不僵的遗物,亟待更新和颠覆。
当我问起为何喜欢在社交媒体搜索,年轻朋友总是回答:好用。
首先当然是硬条件的便捷,因为 Z世代 与数字移民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是生来就在使用手机的一代。
搜索入口的迁移背后,也是整个 Z世代 网络生存空间的迁移。
相比于更适应电脑屏幕展示的传统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明显更适应手机时代的展示和阅读。
输入【蓝田 攻略】关键词,在百度 app 中第一屏只能展示 2 条信息,还都是广告。
而在小红书中,第一屏 4 条笔记,除了给出蓝田 6 个值得一玩的景点,还分别介绍了蓝田水陆庵近日的人流情况、荞麦岭的错峰时段。
对于超 90% 更习惯使用手机上网的 Z世代 来说,自然是青睐后者。
与导向大篇幅网页的传统搜索引擎不同,社交媒体的信息更加高密度。
更简练、更视觉化,社交媒体信息库天生就更适合短平快的信息时代。
与此同时,来自不同“真人”的朴素声音塑造出某种无影灯般的真实,多信源的参考,更加符合一种兼听则明的想象。
虽然不需要预约,但这些天因为《黑神话》的联名,水陆庵人山人海。
信息学者 Marcia J. Bates 将搜索过程分为:浏览、搜索、偶遇、追踪四个流程。社交媒体的社交特性对后两者可谓史诗级加强。
如果说传统搜索是坐地铁,一条路直通目的地,沿途漆黑一片,那么社交搜索就是骑自行车,可以一路张望沿途风景,看到感兴趣的小店,还可以停下来唠一唠。
比如查询兵马俑景区的营业时间,键入【兵马俑 时间】,不仅能得到想要的信息,还会偶遇一些游客分享的心得。
原来出门玩要赶早的定律在兵马俑并不好使,真正人少清净的时段是3点半以后的闭园前时段,此时团体游客大多离去,围栏前不再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即使是十一期间也能安安静静地慢慢浏览。
偶遇的信息如果感兴趣,就可以进入“追踪”阶段,通过评论和私信与发布者进行确认和交流。
刚刚毕业的哈逗通过社媒交流找到了现在租住的房子,捡到了stopping 来的沙发。
有人在水电大师的网络问诊下,换好了烧坏的热水器插头。
“搜索”正在从一种单线程的查找与浏览,向更加频密而即时的互动转变。
语言是描述世界的工具,搜索是抵达世界的方法——对于不 google 的一代人来说,链接世界的方式已截然不同。
从前,对于一个品牌的初印象可能来自时尚杂志、公交或者电视广告,而现在, 44% 的 Z世代 表示,他们是在社交媒体上发现新品牌。
年轻人在 TikTok 学习“妆容发型”、在 Facebook 获取“新闻和食谱”,在 Instagram 认识“时尚品牌”。
而当年轻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为年轻人描绘世界的营销者也闻风而动。
HubSpot 和 Brandwatch 针对全球 1238 名社交媒体营销人员的调查发现, 87% 营销人员相信,消费者将更频繁地通过社交媒体而不是搜索引擎搜索品牌,并且未来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
同时近四分之一的 18-54 岁消费者表示,他们会优先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品牌。
于是曾经致力于搜索引擎排名优化的营销人员纷纷调转矛头,转而钻研社交媒体营销。更多广告资金涌入社媒,在社媒为年轻人塑造理想的消费。
许多营销者还表示,他们的品牌将在社交媒体内直接销售商品,因为相比于看到广告再去第三方软件,消费者更倾向在社交媒体内直接购买商品。
资本追随流量东流而去,眼看着,传统搜索引擎或许就将成为下一个冷落的公交广告牌。
这两年,不少搜索引擎都加入了社交媒体的搜索入口。在百度,你能搜到小红书,在 google,置顶中总会有 YouTube 和 TikTok 的链接。
曾经属于严肃媒体的前排展示位,被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完全替代。
这不由得引发一种历史悠久的担忧:如果年轻人的搜索结果中,名列前茅的永远是碎片化信息,信息生产者生产的也永远是碎片化信息,那么那些严肃的、深度的长篇信息,还会有谁来生产和消费?
在不久前的维基百科大会上,与会者就纷纷表达了这种担忧。
这些电子百科的热心编纂者发现,维基百科正在面临衰落和失修的深刻威胁。因为维基百科的知名度正在下降,沦为 AI 的不知名陪练,而它的潜在贡献者——下一代年轻人对它既毫不关心。
不关心并不代表不需要。实际上,诸如特朗普大选等诸多历史时刻早已证明,纯粹依赖碎片信息的社媒搜索可以有多脆弱。
它的高度灵活性也意味着可以被轻易裹挟和扭曲,没有可靠来源的碎片信息就像无源之水。
一些人担心,社交搜索的盛行将会进一步破坏严肃内容的生产环境,以至于未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信源,使得信息社会陷入进一步的混乱与无序。
为了弥补碎片信息的不准确性,人们不得不加倍地重复生产信息,证明、加固和纠正已有的消息。而这,将带来巨额的能源负担。
鉴于家里稳定的电费,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虚拟生活此刻正在消耗多少能源。
研究指出,90% 数据在上传存储后不会再被使用,但为了维持它们的比特躯体,每年依然要消耗掉难以计数的能源。
使用社交媒体本身也比传统搜索引擎更加耗能,因为社媒信息通常以图片视频而不是文字形式呈现。
根据 greenspector测算,YouTube上播放量50亿次的热门音乐视频 Despacito 所消耗的能源约等于乍得、几内亚比绍、索马里、塞拉利昂和中非共和国一年的能源总和。如果我们平均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 145 分钟,那么每年将产生 60 千克的碳排放,这相当于驾驶一辆小汽车从北京一路开到太原。
仿佛某种能量守恒定律,更逼真的虚拟世界,也意味着更多的现实能源耗竭。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拒绝社交媒体成为新的搜索主阵地。
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史中,从雾气蒸腾的罗马浴室,到香气扑鼻的咖啡馆,更强的“分散性”与“社交性”总是一种媒体取代另一种媒体的重要原因。
即便经历了广播电视的大众传媒大一统插曲,技术条件成熟后,人类又在网络空间迅速回归松散。
我们深知社交媒体充斥着不准确的信息碎片,但依旧向往从这里观察世界: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搜索就能得到的确定答案,更是无数人的大众点评。
P
S.
如果你也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扫码加入运营生态交流群,和更多懂行的伙伴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