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来越少了。”
在超市客流大幅减少的同时,依附着超市流量“存活”的外租区日子也变得越来越不好过。作为山东某地级市的一家本土商超A的外租区商户,张海近段时间颇为焦虑,一边是居高不下的租金,一边是日渐减少的客流,左手搓右手,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现如今,摆在张海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与超市生鲜食品区进行联合促销,再搏一把;二是关店撤出,不做徒劳之功。“实际上,我们可做的不多,无非是在已有业态定位上做些促销活动,或是控制好库存、加强会员服务管理等,根本问题无法得到改善。”张海无奈地说。
毕竟,外租区的“根”在超市,超市客流下滑,直接影响的就是外租区的人流。正如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所说,超市一般位于商场底层,位置较偏,如果超市集客能力有所减弱,特意去其入口商铺的消费者必定不会多。所以,凭外租商户一己之力几无可能挽救客流下滑的颓势,需要联合超市方一起努力改进。
01
无奈撤店
在挣扎一段时间后,张海选择退出。
套用他的话说就是“能想到的办法都做了,但还是见效不大,眼看着每天都在亏,实在亏不起了。”至今为止,张海的服装店入驻A超市已近3年,前两年是进账多于出账,略有盈利,可自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一连5个月账面都是亏损,差别在于亏得多与少而已。
无独有偶,跟张海一样撤出扎根几载的商超品牌并不少,李深就是其中之一。李深与张海同是做服装品类,不过张海是女性服装,李深主做儿童服饰。与张海有所不同,李深的生意虽然也在走下坡路,但在维持基本支出的情况下,还能挣一些。
所以,李深最初的打算是想继续坚持下去,在分析自身优劣势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他调研得出结果即价格普遍较网上贵后,便主动找超市方协商,提出希望能相应减少租金,但遭超市方拒绝。李深表示:“尽管有些不甘心,但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也会因为入不敷出坚持不下去,还不如早点离开,再找其他法子。”
实际上,不单服装品类商户撤出,像箱包、化妆品等商超外租区商家很多也相继离开,到其他渠道谋路子,这一点在盛行快手、抖音电商文化的山东、江苏尤为明显。
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注意到,纵然各品牌商家撤出商超渠道原因各异,但触发点大体一致,都是由于商超客流下降导致的各种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到店消费者的急剧减少。
福建一本地知名商超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地多数商超客流都在下滑,无论是超市卖场还是外租区生意都不太好做,这时双方需要互相理解,携手抵御难关。“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外租区商户承受不住撤出去是很正常的,谁也承受不住一直亏损。”
他表示,近段时间他们超市外租区商户也有部分选择结束合作,撤出门店,转战他途,另谋生计。
02
品类聚客力降低
超市外租区商户集体撤出,这是为何?
青海一家亲生鲜超市董事长贾建全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受线上冲击,商超客流日趋下滑。先有综合电商如淘宝,后又有各类生鲜电商、前置仓以及新近崛起的社区团购,不仅分流了百货品类的消费者,现在连生鲜、食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二是在客流下滑的情况下,超市方还一如既往地按先前的租金条约执行,无异于雪上加霜,加速外租区商户的撤退;三是超市与商家自身存在的经营问题,涉及业态组合、门店定位、营销策划与库存管理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受线上冲击比较严重的是百货品类,而外租区经营的品类大多数是百货,因此较超市内场区域而言,外租区客流又要少些。相应地,面临的危机也就更大。
“百货品类既易运输、存储,毛利又高,这些属性就注定了线上生意会比线下好做。成本一低,线上的售价自然降低,这就能吸引大部分价格敏感的人群。另外,线上直接快递到家,也十分方便。”贾建全进一步说道。
对此,赖阳深表认同。在他看来,商超受线上冲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一站式购足的需求日渐减弱,到店理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消费者到超市买的品类范围广,涵盖吃穿用行,现在他们到超市一般都是买生鲜,其他商品都选择在网上购买。”
卖场吸引力减弱,相应地外租区客流必然减少,生存压力也愈大。除此之外,赖阳认为,目前大部分商超外租区没能形成一个成体系的生活第三空间也是其日渐没落的重要原因。最主要的缘故便是超市方缺乏整体化思维,没能将外租区与超市内场区域各品类有效联动起来,发挥吸客效用。
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升超市客流,未来超市必须要对经营区域内的动线、空间以及业态等进行重新组合,增加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功能业态,让卖场成为消费者的休闲、文化、艺术与交流的中心。
03
社区服务中心是方向
此外,赖阳表示,超市也应适当压缩内场区域,以搭载生鲜、主食厨房为主,其他区域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引进更多功能性、时尚性与共享性的品牌、业态与项目。
也就是说,要从卖场空间的布局结构和动线设计入手,使整个卖场由“内场+外租区”转变成为社区的生活中心。“所以,不单是简单地提升超市内场区或外租区吸引力的问题,而是要打破原有布局,进行重新组合、构建,让卖场成为一个小型的、可逛性强的社区购物中心。”赖阳补充道。
甚至,在赖阳设想中,未来不再有超市内场区与外租区之分,两者之间充分融合,不分彼此,有的只是经营面积与业态的差别。传统意义上,超市外租区一般仅是超市的补充品类,占超市总面积的30%-40%,略小于内场区面积,但经重组后,内场区面积往往只需占总经营面积的1/5即可,其余区域皆可做餐饮、服务、家庭休闲等品类的聚合之用。
深耕青海市场多年的贾建全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外租区面积不宜过大,维持在总面积的10%-20%足矣。并进一步解释,主要是由于现在百货品类受线上冲击十分猛烈,生意难做是大势使然。另外,身负卖场引流重任的内场区一旦面积过小,客流也会相应减少。
重要的是,卖场要调整商品结构,提升各品类商品的竞争力,其中线上替代性强的品类尤其要进行严格地筛选、引入。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为建立价格优势,超市应适度降低外租区百货品类的租金,使他们能降低商品售价,与线上一较高下。
作为一家主打千店千面、有温度的商超,北京超市发外租区整体呈现不错,既达到了与连锁店经营互补的效果,也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如床品定制、理发、手机手表维修及家政服务等。谈及具体做法,超市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开店、调改店招商过程中,针对线上业务的影响,超市发调整了外租区招商的方向,减少了百货业态,引进服务类、餐饮类与食品类等项目。同时,借助线上优势,承租商户拓展线上市场,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业务,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惠。
“我认为商店街(外租区)应该转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所以我们正在逐步调整商品结构。”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大润发中国CEO林小海认为,外租区的调整不能一刀切,需要渐次推进、聚焦核心类目,然后给予核心类目更大的陈列面积,更多的资源。
“商店街以前是一个流量变现场所,未来商店街极有可能是一个流量入口。”林小海如是判断。
商务合作
:
杨老师 17301159727 / 刘老师 15801656625 / 张老师 15262087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