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先生MrFinance
金融先生是由哈佛、清华及交大校友打造旨在解决大学生金融求职问题的全球实习领先品牌。进入并建立顶级金融企业的寒暑假商科实训项目,遍布纽约、伦敦、迪拜、新加坡、香港及上海等地。教职场需要的金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先生MrFinance

出国与否,对于90后的影响……

金融先生MrFinance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7-05 12: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Yuan Gao


有时候出国对于我们这种普通家庭的孩子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出国留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能帮助我达到了我的 原生阶层 一辈子也无法达成的水平。


我是武汉人,然而我的父母是我们城市里收入可以说在底层的那一类人,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过得极其简朴,此处按下不表。


我们家到我高考那一年是这样的情况, 负债7万,无存款 父母二人收入总和大概 3000人民币。


我高考考上了武汉大学,当时的学费是4800还是5800一年,住宿费和其他杂费加一起可能2000不到,我妈妈原本想给我800一个月的生活费,但我坚持只要了600,我原本想的是在校内可以勤工俭学做点兼职,这样能减轻点父母负担, 要知道200块他们能过一个礼拜了。




可能这所有的钱加在一起对于我们城市的寻常家庭并不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尽管如此,我的父母仍然为我的学费发愁,最后是我小姨借了我1万元去注册的。

然而改变我命运的事情发生了,我入学后参加了新加坡政府奖学金项目的选拔考试,并且成功被录取。当时全国有13所我985高校有这个项目,全国录取了300来个人,我们学校录取了30个。这个项目基本解决了我们家的所有问题:它包括了4年在新加坡的学费,每个月500新币(大概2500人民币)的生活费,住宿费以及保险。

后来的一切也就顺风顺水,大二的时候去了欧洲交换半年,游历了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捷克西班牙瑞典和挪威。大三暑假去了美国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亚太总部实习。大四结束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并且入职美国另一家500强的fintech公司亚太总部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如今已经是衣食无忧, 短假期可以去东南亚著名海岛,长假期可以去欧美澳大利亚 并且我终于在我家乡买了一套小房子给我父母住,签合同的时候我妈妈都快哭了,她说这辈子不是和奶奶住就是和外婆住,从来没有自己住过。

如今再回头想,假如我没有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这个项目支持我出国,我在原来的大学,以我父母无权无钱的背景,我大三不太可能找到好的实习,毕业也无法进好的公司,更不提像其余答题的同学一样受家庭资助去留学读硕士。


对比我原来大学的同学,我已经非常幸运了。即使也进入500强成为了工程师,以那时的工资水平我也不可能迅速自立并接济父母。而这一切可以说都是由于新加坡奖学金项目,我衷心的感激她。

也许对于家庭财力雄厚的同学而言,新加坡只是他们眼中一个鸡肋的跳板,无法与梦想中的英美相比。然而 这却是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孩子的一颗救命稻草。


@dhchen


眼界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开眼界

以下仅仅是我个人的体验, 我之前三年呆在香港,然后现在在德国:

第一、的确开阔了眼界 这里说的眼界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开眼界,其实香港/德国的繁华并不能打动我,甚至让我想笑。而是见识了各色各样的人,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我对“人类”更加熟悉了,以前我多少对于“歪果仁”抱有某种幻想, 现在没有了。 看见了不同的人,但是遇到了相同的人性,我对于祖国/世界的未来反而抱有信心了。



第二、看见了不同的文化/语言/文化/生活后, 我变得更近坚定而开放,内心也越发的成熟 遇到和我认知相左的事情,我也能比较冷静的分析和处理。不是简单被意识形态和情绪所左右,而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一点,让我能更温柔而坚定地面对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我一直觉得内心的改变,认知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改变。而留学这件事确实改变了我的内心,不是说“外国”就比“中国”好,而是因为“它不一样”, 人所处环境不变,人很难真的改变。


第三、我学会了 新技能 :德国和香港不同,食物真的不和我的胃口,所以我开始每天给自己做饭,虽然这件事挺浪费时间的,但是居然让我变得更自信了。因为我更确实地;有一种把握了自己的生活的实际感,我也确信厨艺对我未来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也开始健身,也算是环境所迫吧。结果来说,我的肌肉变得发达了,连人鱼线都有了, 身体非常健康,几乎不会有疲劳感 。这两件事对我的健康影响肯定会有长远的影响。



@蔡韵Iris

最大的功课和收获,我想就是独立

离开家庭的呵护陪伴,第一次了解到了除父母外“监护人”的概念(当时由老师担当)。所有的决策,大到读文还是读理,选择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小到各种琐碎日常的处理,由于家人离你的生活环境太远了,只能给基于他们经验的一些建议,最终还是靠自己。 学会如何做选择的过程,其实是最宝贵的。

混迹于一堆金融精英中而不走寻常路自己找机会上节目做主持演话剧,唯一一个干了媒体;一次次去大家都觉得危险脏乱又吃不饱饭的地方旅行,做一些看起来没用的事;在很容易拿到国籍的时候毅然辞职回了国,再到离开带光环的稳定工作,跨界去创业...


而独立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懂得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出国前,我也是个几乎来者不拒的“大好人”,吃亏也不愿跟人起争执。但渐渐的在磨砺中,我更加会有自己的边界,遇到不公的事绝对为该争取的权益争取到底, 有明确的立场和想法,敢于表达。



@高天


方向不同,还不好回头

人生就是这样,重要的选择往往只有几个节点,后面的每一步都逻辑缜密,理所当然,却渐行渐远。选择了出国,就选择了和过往的生活暂别。选择了留下,就选择了和曾经的好友疏离。

每当我偶尔和同事们出去吃饭,听着他们用英文讨论着美国的事情,就不禁幻想,以老子的文笔内涵和表达能力,在国内还不大杀四方,天下无敌。如今却要在这劳什子的地方靠技术吃饭,真他妈窝囊。

环境把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却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累的人 。我的交友能力不断地提升,我的朋友圈子不断地缩小。岸上的人羡慕潜水者超长的闭气时间,潜水者何尝不嫉妒岸上人自由呼吸的状态?

出国留学对人的一生有多大影响呢?我不想说什么知识 不想说所谓世面,更懒得提能力和坚毅。 只是这条路啊,他方向不一样,还不好回头。




@Diego大叔


36岁出国留学

因为出国所以没结婚

36岁出国留学,老实说没影响。 只是人生一段经历而已。

之前同事中有留学回国的,亲戚中也有一直留在海外的,也有外国人来中国定居的。现在身边的同学中也分两年后一定回国,会一直待下去的,和不确定未来的。各种情况都见过,还有利弊得失也都知道。所以把利弊得失放在天平上秤一秤,有好有坏,总量保持没影响。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大概一是和我的岁数有关,二是和家庭有关。 因为情况特殊,所以也没什么值得别人借鉴的。

一是岁数。见的多了,也就有平常心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吧,环境把人逼到这一步,总得有人必须往前迈一步而已。

其实在国内的同事,也有30岁刚出头把家从北京搬到深圳,有四十多岁去美国工作。我父母那一辈,同样有因为下岗,所以有一个人南下打拼的。那时还不像现在可以随时视频。所以每个人都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

二是家庭。有家庭的话,看待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再好的风景,也要和老婆孩子一起看才有意思。虽然会看到朋友圈里的旅行照片,但一想到自己一个人去玩,而老婆还在辛苦带小孩,就完全没兴致了。


至于融入外国人的圈子,在学习阶段也不是完全需要,正常的日常交流可以做到。业余生活里面,除了学习,我只需要看看老婆孩子的消息就知足了。也没什么孤独感好克服的,毕竟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只需要暂时忍耐这1,2年。将来能找到工作就把他们接过来,找不到就回国,总之一定会在一起。所以只是暂时的。辛苦什么的也谈不上,因为家人也很辛苦。 我也没什么好自豪的炫耀的,大家只是辛苦的方面不一样而已

所以说我通过留学来奋斗,其他人同样通过不同方式来奋斗。我在留学中付出辛苦,其他人同样在不同的方面付出辛苦。我通过留学取得收获,其他人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收获。


你也不好说哪边的收获更大。我也不能因为我选择了留学,就说假如待在国内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因为我选择留学是因为在国内我有些事情做不到,但我做不到的并不意味着别人做不到。

所有的风景,我都不想一个人去看。也不需要强迫自己融入当地人的圈子


来源:文章转自公众号:高顿CFA,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后台。




短期实训项目


金融先生为年轻学子们提供7-14天体验式项目

我们在世界各大洲的金融中心设立网点, 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旧金山6所城 任你挑选。

实习+培训的模式可以让零基础的你快速融入职场,


还能获得合作企业颁发的 实习证明 以及 推荐信

相信你在收获满满的同时,你还会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你们会在一起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快速通道

↓↓↓

上海GIT国际投资项目

香港PFP国际金融项目

伦敦AMP券商并购项目

纽约SIW华尔街投行项目

新加坡WMI财富管理项目

美国SCP旧金山咨询项目




金融先生自2013年开创至今

一直立志 成为 职场与校园的桥梁

帮助学员快速地完成 “学生”到“职场” 的身份转换

透过覆盖金融行业的人脉网络

为学生搭建能与金融前辈们 面对面沟通 的平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