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云仙院
此时正是修行时!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SN跨境营销  ·  Pop Mart在泰国开设了新的芭堤雅店 ·  2 天前  
SN跨境营销  ·  Pop Mart在泰国开设了新的芭堤雅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云仙院

曲木与鸣鹅,庄子写了两个故事,实则讲的是人生应该怎么活!

白云仙院  · 公众号  ·  · 2024-12-27 07:36

正文



1


自老庄之风盛行以来,人们惯常以无为、逍遥为其思想主旨,认为他们二人都是在倡导一种适性自然的出世之风。


尤其是庄子,其幽默风趣的笔触下,写了许多反对“有用”,“成材”的笔调,更认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极其愚蠢的一件事。


但,如果你真的认为老庄二人是把有用与无用、有为与无为、积极进取与逍遥自然看成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论,那你可就把道家思想想得太简单了。


《庄子》中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在字面上看又充满了悖论的故事,常常引起人们的讨论,即曲木长生与鸣鹅不杀:


一个木匠领着他的徒弟,出去看见一棵树,长得很乱,不成材,结果这个树就不会被木匠伐掉,这叫曲木长生。


在庄子的语境下认为,树木千万不要长成栋梁之材,你长成栋梁之材就会被别人伐掉,为他人所用,这也是非常符合道家无为思想的,一个人越是有能力,越想要有作为,就容易形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结果。


因此,若想要保持好生命本有的状态,那么就不要主动去呈现出可用的情形,唯有无可用,所以才能保全形。


有一次一个客人到主人家去做客,主人要杀鹅款待客人,结果主人专门找那个不鸣叫的鹅杀掉,客人询问为什么?主人回答说,因为那个能鸣叫的鹅可以替主人看家,这就是鸣鹅不杀。


这个故事跟曲木长生正好相反,曲木长生是越没有用处的木材越活得好,而到鹅这儿,有本事的鹅就能活,没本事的鹅就得被杀,这一次,能积极主动去作为的事物,却得以保全其性,这两个故事一对比,有人就说看不懂庄子了。



2


其实,我们之所以看不懂庄子,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庄子在故事中表达出来的相,而没有通过事物的表象去看他们的本质。


曲木和鸣鹅,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有为,人们之所以区别对待,是因为这二者本就是不同的属性,对其产生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世人需要可以做栋梁的木材,所以曲木才会保全生命;世人不需要不会鸣叫的鹅,所以鸣鹅才会保全生命。


庄子要叙述的内容,实质上是如何在社会需求和自我全形之间达到平衡,而不是单纯地无为,更不是以“无为”的思想去作为衡量一切人事的终极标准。当你以一个标准去界定其他世事是否正确的时候,庄子说这就是不得事物的本性,也就是不明白道。


尽管庄子倡导的是“齐物”的思想,认为万物在根本的道理上是齐一不二的,但这个“一”是道,道的用则是千差万别的,于是就产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存在。


我们悟道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有差别的世界去参悟背后同一的“一”和道。悟道后,还不能用这个本质的道去界定现实世界,而是用这样一种理念来指导不同的存在该如何更好地生存。


老子在讲道的时候,讲的是世界观的问题,是在探讨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3


庄子虽然赞同老子的道论,但他更关心人应该怎么活、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问题,也即是说是认识论的范畴。


而既然在谈认识,则是在讲人如何认识万事万物、人又应该如何处理与万事万物的关系,所以庄子虽然是讲了曲木与鸣鹅两种不同生存方式的寓言,但究其根底,仍然是在用同一的道论作为指导,认为无为与有为是同一的,有待与无待也是同一的,因为世人只是把有无的表现做了区分,但真正的区分在于你的心中看待万物的时候是否有所区分。


如果心无分别,则不论是曲木还是鸣鹅,本质上只是“生”的讨论;不论是大鹏还是燕雀,本质上也是如何“生”的阐发;不论是庄子还是蝴蝶,不论是盗跖还是混沌大帝……


庄子所讲的故事越多,一而贯之的道理却越简单。“齐物”,是要把世间万物的不同都超越,从而才能真正参悟到他们相同的是什么。


就像是庄子的妻子死了之后他却要鼓盆而歌,惠施只看到了生死有别,庄子却看到生死不过是人的不同的形态,但若是能超越这些有形有相的认识,而会发现生死齐一,事物也只不过是换个方式存在着。


因此,他在《逍遥游》的篇章中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我们抬头看天,看到的苍茫宇宙究竟是什么颜色,这取决于我们可以接收到什么颜色,而非一定是宇宙本来的颜色。


那么,如果站在天上,向下看苍茫大地,自然也是看不到世间的具体颜色。上下虽然有差别,但上下本来又没有差别。有差别的是人而不是物,有差别的是物而不是道,以道御物,万物齐一;以物分道,则物物不同。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