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市公司专场的圆桌论坛由
招商证券生物医药首席分析师梁广楷主持
。
三生制药首席财务官何翔
,
诺诚健华首席财务官傅欣
,
来凯医药首席财务官邹国强
,
盟科药业董事、副总经理、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盟科美国总裁李峙乐
,共同参与了“新形势下,创新型医药企业的成长路径、市值管理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讨论。
嘉宾们介绍了不同上市环境中公司成长模式与路径的差异,表示企业要讲好自己的故事,确保平台特长、管线发展及后续布局等核心信息的流通,尽可能覆盖不同的投资人群体,医药和非医药基金关注的侧重点。他们认为,想要做好市值管理最可靠的方式还是用业绩说话。
他们提到,每个市场和大环境的发展都有周期和波动性,过去几年生物医药企业经历了较大的挑战,穿越寒冬抓住机会需要有定力,还要学会量力而行。好的讯号是,目前国内产业政策、资金的关注度等方面已现曙光,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在随后的路演环节,
三生制药、诺诚健华、来凯医药和荃信生物
4家公司的嘉宾,分享了他们精彩的演讲。
三生制药的三大业务板块为生物制药、皮肤科和CDMO。
三生制药首席财务官何翔
分享了公司在肾科、血液肿瘤、自免和皮肤毛发领域核心管线的临床进展,还回顾了三生制药的财务状况:过去10年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4.5%,2023年核心产品特比澳、蔓迪依然保持强健的增长趋势,公司现有财务资源高达82亿元。最后何翔还分享了公司近期的BD成果以及当前BD的核心战略,表达了公司开放的合作心态和全面的合作优势。
诺诚健华首席财务官傅欣
回顾了诺诚健华8年多的创新历程。公司目前已搭建起从源头创新到商业化的一体化生物医药创制平台,2024年一季度营收1.66亿元,主要来自奥布替尼,销售收入1.64亿,奥布替尼全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30%。今年将在美国提交奥布替尼的上市申请。此外,公司第二款血液肿瘤产品坦昔妥单抗也将很快递交上市申请,第一款实体瘤产品也将加速完成患者入组,有望在年底提交NDA。在血液肿瘤领域实现全方位覆盖后,未来诺诚健华将继续在自免和实体瘤拓展适应症,公司已经进入到2.0的快速发展阶段。
来凯医药首席财务官邹国强
介绍了公司管线主要集中在癌症、肝纤维化、代谢三大领域。来凯医药自主研发的LAE102临床前研究显示,LAE102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可进一步减少脂肪,并显著降低GLP-1受体激动剂导致的肌肉流失。LAE102是一种高选择性的ActRIIA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在中美两国获得IND的批准,1期临床启动在即。
荃信生物首席商务官、副总经理吴生龙
介绍道,荃信生物自主研发的管线全面布局白介素家族等靶点,覆盖自免和过敏领域主要适应症。临床管线中有9个候选产品,其中有2个产品已进入临床3期,覆盖三个适应症。2023年8月首款在研产品BLA受理,预期将为公司带来确定的现金流。
尧唐生物业务发展及投资者关系副总裁林剑
主持了“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的机遇和挑战”的圆桌论坛。
宜联生物首席科学官蔡家强
,
爱科百发副总裁、资本市场及财务负责人颜朔喆
,
泰励生物商务拓展、战略副总裁肖凯
,
博奥信首席战略官兼中国商务拓展负责人叶信良
贡献了各自精彩的见解。
从左到右依次是林剑、蔡家强、颜朔喆、肖凯、
叶信良
出海正成为Biotech当下的机遇和诉求。专家们认为,全球约80%市场都在海外,国内企业在license-out获取资金的同时还能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当融资遇到困难时,通过授权交易能帮助企业快速获取资金,同时拥有license-out项目的企业更能吸引资本市场。
哪些公司更能吸引MNC眼球?嘉宾们表示,目前技术平台型公司比较受欢迎,出海的合作方式也更加多元化。MNC在寻找项目时,更关注产品本身和临床数据,企业要证明自家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收购案例最开始是从授权交易进而衍生到并购。嘉宾们建议,国内企业在寻求并购时,如何将自己变成符合并购条件和状态非常重要。除了产品和平台足够契合之外,通过资本分拆、在海外成立新的子公司也可以成为新的选择方向。
另一个临床阶段公司专场的圆桌论坛
,由
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卢宏韬
主持,题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科学家如何为企业选定新的方向”的集中讨论。一起贡献了精彩见解的,还有
智康弘义首席执行官黑永疆
,
标新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小宝
,
康抗生物首席执行官姜伟东
,以及
海昶生物首席医学官门宇欣
。
从左至右依次为卢宏韬、黑永疆、杨小宝、姜伟东、门宇欣
嘉宾们认为,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当下环境中,前置决策、动态调整,始终满足临床需求,才能在逆境生存下来,持续生存发展。
“只做公司擅长之事”,嘉宾们表示,例如只承担产品的部分临床试验,将另一部分临床研究和生产部分外包,更加省时高效。同时,在优化产品管线、聚焦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包括联合用药或者license-out项目。
如何决策中美市场是否同步拓展?部分嘉宾表示会中美同步拓展临床试验,也有部分公司先专注中国市场,在中国上市后再去美国进行桥接试验,或将产品license-out给海外企业。
在全天的临床阶段公司路演环节,
宜联生物首席科学官蔡家强介绍了公司TMALIN技术平台的特点。该技术平台拥有肿瘤特异性“胞外”和“胞内”双重裂解机制,依据该平台,宜联建立了第一个体循环稳定且能在TME中胞外裂解的ADC技术。
爱科百发聚焦在儿科和呼吸纤维化疾病领域。
爱科百发副总裁、资本市场及财务负责人颜朔喆
介绍,该公司核心产品爱司韦是全球首个完成3期临床并获得积极结果的RSV治疗药物。在商业化拓展方面,爱科百发正通过与中国一线儿童医院的深入合作来拓展市场。
泰励生物商务拓展&战略副总裁肖凯
分享了该公司的DATIA ADC核心技术平台,以及管线产品中双功能肿瘤免疫激动剂ADC产品TSN222、KRAS G12D抑制剂TSN1611的临床数据。
诺桥制药首席执行官余飞
介绍了公司的创新长效制剂平台和组织再生与医美平台。管线中的5款制药产品聚焦在高端复杂制剂和改良制剂,其中,司美格鲁肽微球NPD001已完成处方研究及小试工艺研究,中试工艺放大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在2024年底申报临床。
EGFR耐药突变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的攻克难点,现有很多EGFR PROTAC和4代EGFR抑制剂正在开发。
和径医药首席执行官曾雳
分享了该公司的核心产品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HJ-002针对非小细胞肺癌EGFR耐药各类突变的临床数据。
博奥信首席战略官兼中国商务拓展负责人叶信良
分享了管线产品TSLP单抗bosakitug。该产品正在美国开展针对特应性皮炎的2期临床试验。叶信良介绍,公司通过license-out实现自我造血,与海外biotech合作,保留国内的商业开发权益;如果合作的国内公司没有出海计划,则保留海外的商业开发权益。
深信生物BD高级经理高敬
介绍了公司核酸药物的LNP递送开发技术,通过多样性导向脂质库(DOLL)合成技术开发更安全的mRNA疫苗和药物。目前有3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2024年RSV和带状疱疹mRNA疫苗在中国获得IND受理。
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卢宏韬
介绍了该公司的BiME双特异性抗体平台特点,以及由BiME平台产生的SIRPα/CLDN18.2双抗ES028的临床前数据结果。
智康弘义的核心产品SC0062是新一代高选择性ETA受体拮抗剂
。智康弘义首席执行官黑永疆
介绍道SC0062与竞品相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有望进一步提升临床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成为BIC分子的潜质。公司另一款靶向CDH3的ADC药物BC3195,已在中美同步开展临床,初步研究结果将于2024 ESMO公布。
标新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小宝
介绍了分子胶和PROTAC双平台,交叉的作用机制融合各自优势,大大拓展经典蛋白降解药物的适应症,克服传统抑制剂的耐药问题和某些靶点难成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差的问题。该公司管线中的GT919和GT929处于1期临床阶段。
康抗生物首席执行官姜伟东
介绍了管线3款肿瘤免疫激动剂前药分子,KGX101是IL-12前药分子,KGX103是IL-15偏向性前药分子,KGX105是T细胞激活型CD3双抗前药分子。
海昶生物首席医学官门宇欣
介绍了该公司的QTsomeTM核酸递送技术平台。该平台用于开发小核酸药物和mRNA疫苗。新型AKT-1抑制剂HC0301于近期获得中美两地批准进入2期临床。其高端复杂制剂白蛋白紫杉醇亦已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同时获得欧盟GMP认证。
博致生物首席运营官宗宜伟
介绍了核心产品PTX-912,是一款PD-1阻断和IL-2受体选择性激活的多功能融合蛋白,正在开展1期临床试验。
FIC Labs创始人刘冀
主持了早期创新技术公司路演专场。
赋生元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陆渊
分享道,赋生元专注于微型化、单链环形DNA非病毒基因定点整合技术,旨在依托公司建立的四个协同技术平台C4DNATM、TESOGENASETM、UGSHTM和GATALYSTTM,旨在发现、开发和生产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基因药物。
据
MetCura首席科学官&联合创始人邓一军
分享,MetCura依托基于金属结合药效靶点的表型筛选MTAAT平台,为全球抗感染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以一线口服产品为主。核心产品MET-102覆盖口服和注射,具有更广谱的优势,还具有与临床一线治疗MDR抗生素联用的广泛应用前景。目前已在澳洲获批开展1期临床试验。
益杰立科专注于表观遗传基因疗法。
益杰立科实验动物平台负责人彭文博
介绍,该公司的领先优势在于开发了一套表观基因调控工具箱,在AI技术平台的帮助下可以对人体不同的致病基因基于其表观遗传调控特点进行适配,从而找到最佳的应对办法。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候选药EPI-003计划于今年底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开展1期注册临床试验。益杰立科有望开展全球首个表观遗传基因疗法的人体临床试验。
演生潮首席执行官王毅峰
介绍说,公司基于对获得性免疫的开创性理解,对调控免疫记忆与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的上下游靶点进行研究,以大分子抗体药物或小分子药物作为产品,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或过敏类疾病,以期完成First-in-Class的药物研发。
据
泽维生物首席执行官何伟
介绍,公司基于全球知识产权的TRiC技术平台,打造全球首个药靶功能性大数据平台,升级精准肿瘤学和肿瘤创新药开发。管线中IV001-小分子、IV001-PROTAC和IV101-单抗在临床前阶段,适应症覆盖多种消化道肿瘤及血液瘤。
复东生物总经理曹勇斌
分享说,公司专注开发两性离子与药物递送领域创新型疗法。通过全球独创可控活性聚合,成功制备纯度高、分子量分布窄、可放大生产(公斤级)的药用级两性离子聚合物。自主研发基于仿生两性离子的新一代ZDDS递送平台,差异化实现生物大分子口服给药、肿瘤强渗透和脑靶向等。
高维医药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李旭
介绍说,公司通过高维生物学与AI药物设计赋能药物早期发现,目前有多条管线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公司已经找到并验证了10个新靶点,并在新冠期间仅用4个月就发现了病毒的新受体。其中发表的2个新靶点也已经由不同的公司进行了深入开发,并在2期临床阶段达到主要疗效终点。
默达生物公司事务负责人汪子俊
分享道,公司基于前沿的新兴生物学理论,通过调节细胞新陈代谢的活力实现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调节,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自免疫疾病靶点,聚焦first-in-class 首创新药的研发。
传领医学创始人林涛
重点介绍了公司管线中的2款临床前产品:TS001针对骨关节炎、皮肤损伤修复、青光眼和干眼症等;TS002主要用于毛囊修复。他特别提到,当前骨关节炎领域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缺乏好的治疗方案。在软骨损伤动物实验中,TS001可明显缓解动物关节软骨损伤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