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混业观察
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财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金融监管的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混业观察

[热点]联手互金平台 银行发力校园贷现金贷

金融混业观察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6-27 11: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金融混业观察, 获得微信公号“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 关注请点击图上方小字 金融混业观察 参加VIP计划请见文尾


观察者言: 抢占个人零售信贷市场成为银行的重要战略,多家银行频推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的校园贷、现金贷,年利率为5%-6%。面对这一领域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激烈竞争,多家银行选择联手,将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大数据技术与银行的资金优势相结合。不过有银行业人士认为,来自互金平台的白名单客户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财新记者 张宇哲/文

“无抵押、五担保、利率8折的信用贷款,最后5天啦!”这是指工行消费信用贷“融e借”,购买家电、旅游、求学等都可以申请。

除了工行,今年以来多家银行频推现金贷产品。这类产品从信用卡客户着手,但不占用信用卡的授信额度,为纯信用免抵押免担保、全流程线上贷款,强调秒申请秒到账,年利率在5%-6%,远低于此前网贷平台现金贷平均100%以上的年化利率。

中信银行信用卡去年推出的分期贷款“新快现”,也是秒审秒贷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额度最高达几十万元。6月17日,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吴军在“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下称消费金融峰会)上透露,2017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盈利或将超过100亿元,赶超四大行。

对于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融资规范的背景下,对公贷款和传统的个人按揭贷款进一步扩张受限,抢占个人零售信贷市场则成为重要战略。

近期,兴业银行零售部门改组为五个下设部门,打破产品界限,综合提供零售服务,开始“试水”全流程线上信用消费贷。

除了现金贷,近期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多家银行在暂停八年后重返校园贷市场。 5月底,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并指出为使校园贷回归良性发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

监管放行,银行迅速切入。近期, 已有工行、中行、建行等银行向部分指定高校小规模尝试性地推出信用产品,一些股份制银行也正在积极重返校园。目前银行的校园贷年利率多为5%-6%,比此前网贷平台的校园贷利率至少减半,与银行目前推出的现金贷类产品利率持平,且不需要抵押。

为何银行愿给尚未工作、不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大学生放款?一位工行信用卡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学生有贷款需求,也会打工还款;银行不一定要学生马上还款,可为大学生制定个性化产品,毕业后还款。”

工行牡丹卡中心总裁王都富亦在消费金融峰会间歇告诉财新记者,“重点是为以后培养客户,未来银行的阵地还是在零售端。”

联手互金平台
新一轮消费信贷的竞争,是场景的竞争;而缺乏应用场景正是银行的短板,这也是促成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触发点。 传统银行希望把金融服务从网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自身渠道,延伸到互金合作伙伴的场景中。

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大数据技术发力消费信贷,是银行的诉求。在银行最为看重的零售业务端,“资金都集中到消费金融端口,搬家到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了。”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以前的金融业务是无场景的模式。商业银行下一步做消费金融的方向一定是走出去,在场景上做一定的探索,购物、家装、旅游、教育都是我们目标场景,跨界合作非常重要。 ”6月17日,中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海霞在消费金融峰会上表示,中行希望与深耕场景的、非金融的互联网平台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实现线上对接的场景。

在校园贷的业务模式上,银行更多尝试借助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场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联合试水”。例如,建行广东省分行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互联网信用贷款平台“金蜜蜂校园快贷”;工行与深圳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在校大学生试点推出工银分期乐信用卡。两种产品年利率分别为5.6%、5.2%。

“我们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大数据技术;而银行具有资金优势,特别是大行,这是互联网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不可比拟的。”王都富告诉财新记者。

互金公司的大数据技术,主要指互金公司通过收集客户的在线信息,包括消费偏好、行为模式等,刻画出的一套用于精准营销的信息,银行据此作为评估客户的辅助工具。 “我们根据这些个人信息建立白名单,向客户推荐个性化金融产品。”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白名单客户是指未在央行征信中心有征信记录的客户。目前这些白名单客户主集中在各种互金平台;随着银行下沉经营重心,这些白名单客户成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最好的切入口。 但在银行人士看来,来自互金平台的白名单客户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此前在多家互金平台出现的多头借贷、过度授信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上。
“这些白名单客户的授信额度并没有统一的监管,过度授信的风险是银行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相关报道全文见于6月27日出版的《财新周刊》报道“银行联手互金试水消费金融”,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霍侃

特别提示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请即日加入本公号的VIP组。 可直接向“金融混业观察”后台回复:真实姓名+微信号+单位+职务+联系方式(邮箱/手机等,绝对保密)

加入VIP组计划后,您可以专享以下服务:

1、不定期收到VIP组专享特殊文章推荐,专题回复

2、VIP组成员可优先参加“金融混业观察”粉丝线下活动,与行业大佬面对面

3、优先享受财新的内容推广计划

未来还有更多惊喜~ 赶快加入VIP组吧!


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金融混业观察( caixinfinance ) 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

"金融混业观察"由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观察"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财新网App5.0版本已全新上线!扫描二维码(可长按或保存到相册进行识别)下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