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最近,船长看到北斗概念异常活跃。
这是船长之前没关注太多的板块。
3 月 30 日 1时 56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同时,今年我国将成立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规模或达万亿元,北斗产业有望直接受益。
01
我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解读一下北斗导航系统的前景:
北斗全球化加速推进,将受益发展基金建立:该组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七、第八颗组网卫星,已成功进入工作轨道,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与此前发射的六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运行。
今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发射三组、六颗组网卫星,迈入北斗全球组网卫星最高密集发射时期。
根据规划,2018 年全年预计发射 18 颗组网卫星,将率先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0 年底前将完成 35 颗组网卫星的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北斗全球化进程已取得显著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泰国、缅甸、巴基斯坦等)形成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智慧交通等示范项目;与 GPS、格洛纳斯达成民用信号兼容的协议。同时,北斗导航系统作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1 项重大工程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有望直接受益万亿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建立。
02
现在大规模商用正在开启,拥抱千亿级市场空间。
船长觉得,三号组网卫星的密集发射将有助于加快推动北斗大规模商用。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 2017 年 12 月在北斗系统开通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目前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销量突破 5,000 万片,最低单片价格仅 6 元;北斗系统在行业区域的应用已显现规模化效益,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
根据测算,仅考虑目前已明确布局的民用北斗应用,预计 2020 年北斗市场规模将达 2,000 至 2,800 亿元,复合增速为23%至 32%;其中,以精准农业、测绘为代表的行业高精度应用与受益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车载导航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两大细分领域。
而随着新的商业模式的涌现,会一定程度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比方说,千寻位置,它正通过运营服务与深度合作快速切入下游多个应用领域,业务运作模式逐渐清晰,预示着北斗产业内正孕育产生新商业模式,将倒逼传统北斗公司转型升级。
同时,未来北斗将更多地扮演时空位置传感器的角色,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创新应用,以时空信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将成为北斗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创造出更多的派生需求。
目前,部分北斗公司正大力布局“核心技术+多应用领域”并重发展,产业集中度有所上升、行业格局正在改善,在测绘、精准农业以及核心硬件等重要细分领域中已形成三到五个规模化运作、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公司。
03
今天船长就说一个例子。
它是
华力创通
。
首先,它是优质军民融合企业,拥有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仿真测试等多个优势主业。
2015 年以来,公司积极拓展下游民用领域,将军用高新技术进行民用转化。
近年来,公司各项传统业务发展稳健,卫星应用关键行业开始走出前期培育,即将迈入业绩转折年。同时,随着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打开与公司经营效率的持续改善,公司盈利能力将实现快速提高。
2017 年实现全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来自明伟万盛并表。
公司 2017年业绩快报显示,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5.71 亿元,同比+36.46%;归母净利润 0.85 亿元,同比+67.09%。剔除明伟万盛并表因素,公司内生增长维持稳健。
公司营业收入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