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黑马
每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在关注的订阅号。专注创业故事、实战干货和行业数据的生产,偶尔吐槽一下这个变幻莫测的创投圈。
51好读  ›  专栏  ›  i黑马

硅谷和中关村:超越与落后并存

i黑马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19 20:41

正文



*本文由徐磊的星空(微信ID:our-starry-sky)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徐磊。


10月17号下午,有幸被邀请参加了黑马学院与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组委会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关村与百年硅谷发展论坛”。


《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现场做了演讲。之后的对话环节,作为中关村的创业代表,与皮埃罗先生做了些交流。




皮埃罗先生的演讲和观点,在各大媒体上都可以看到,我就整理下我的一些感受和发言内容,梳理下自己的收获。


有机会重新审视硅谷百年发展史,对于判断今天的中国机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非常必要的。

硅谷并不是技术发明的发源地


过去一个世纪里,各项重要的技术发明几乎都不是源于硅谷的。例如,对这个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半导体技术的发明与发展。


注:半导体技术的出现,以及之后按摩尔定律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近代技术的大爆发。其核心是人类计算能力的空前发展。之后的通讯、PC、手机、云计算,以及基因、航天、AI等等领域的发展,无不是基于半导体技术。而在近现代还没有出现新的,可以媲美半导体技术的新技术出现。半导体技术也几乎发展至天花板,后续恐怕要指望理论物理的新突破了。


硅谷是一个应用技术大发展的神奇土地。源自于智力、财力、以及文化的交汇。


今天,我清华的同班、同系同学,差不多还有80%在硅谷,全球的智力汇聚为硅谷提供无穷尽的智慧火花。


美国过去一个世纪的资本力量发展,即在东海岸的华尔街建立了金融中心,也在西海岸的硅谷建立了技术中心。


而硅谷从零开始的发展史,带着明显的西部拓荒精神,鼓励冒险、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为所有的创新提供了最好的萌发和壮大的基础。


时至今日,虽然硅谷还没有在理论科学方面有重大突破,但是在应用领域,硅谷汇聚了全球最高密度的领先企业,从Google,到Facebook,再到Uber、AirBnb,层出不穷。

中国对硅谷的局部超越


今天,在硅谷,我们几乎每天可以看到有来自大陆的团队。而且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去朝圣、参观学习。越来越多的团队来分享,来建立分支机构。越来越多的美国团队开始学习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中国对硅谷的局部超越得益于这20年的互联网快速发展。


  • 相对开放的互联网环境

  • 资本环境的逐步繁荣

  • 民间资本积累

  • 巨大的独立市场

  • 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 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

  • 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这些也许还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从结果来看,中国从copycat开始起步,在应用的本土化上塑造了一大批上市公司。


而20年的发展,在更多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上也不断出现创新。也许未来10年,在产业互联网的创业新上,中国还将领先硅谷。例如已经发生的支付行业的互联网化。中国应该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可以完全抛弃钱包的国家。在我们所处的油品行业,也同样看到了这样的历史性机遇。

模式创新是历史的选择


曾经有讨论,中国目前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持续?


正如前面所说,半导体技术的出现是近一个世纪技术大爆发的基础。之后出现了硅谷的应用创新,到今日中国出现模式创新,以及未来必将出现的产业创新。这些都是以基础技术为出发点的创新长征所必经的阶段性道路。


应用创新当然不止互联网一个方向,基因、AI等领域还会有更多新应用技术出现。这些技术最终也会进入到模式创新的领域。


中国从模式创新,一个方向走向产业创新,一个方向走向上游技术创新,甚至理论创新,这是适合中国的道路,也是必然的道路。更是在军事推动技术创新时代结束之后,全球各国都会实践的正确道路。


看看我们的男神Elon Musk,从支付领域,到汽车革命,到航天,到火星计划。人家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中国的局限


在中国的大市场面前,不得不提中国的局限。今天,中国的大市场为我们创造了比硅谷更好的创业机遇,但也让我们降低了成为全球化公司的欲望。


中国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全球化的公开市场公司。在全球公司的排行榜上,BAT的排名虽然靠前,依然靠的是中国市场带来的收益,而非全球化的品牌。


不要小看了品牌的力量,硅谷诞生了Google、Facebook,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和财富,更大的收益是品牌带来的智力和资本优势。这是中国距离硅谷的第一层面差距。

文化差距的痛


中国今天距离硅谷最远的无疑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差距。一句话,我们有创业热情,但缺少对失败的宽容。


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的是冒险精神和勇气。而今天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媒体、旁观者,在面对失败时,还缺少了坦诚与容忍。


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家丑不外扬”
“还是宣传我的成功案例好”
“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太嚣张了”
“我早就知道...”

不过,值得庆幸的时,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越来越多的连续创业者得到了资本和市场的持续支持,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帮助创业者解读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阶段性失败之后站出来分析自己的经验与教训。


多一点宽容,我们就离世界中心近一点。与大家共勉。


*本文由徐磊的星空(微信ID:our-starry-sky)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徐磊。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




戳下方阅读原文

与未来的独角兽、新锐创业精英同行

与众多资本力量、顶尖企业家、

投融资界大咖一起

触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