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绩效HR  ·  干部训战班: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建设 ·  17 小时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 ·  昨天  
人力资源分享汇  ·  老板的冷落与疏离。 ·  2 天前  
人力资源分享汇  ·  老板的冷落与疏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离30岁还有一个月,我发现自己一无所长!”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8-03-01 17:55

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如何找工作?如何选择更好的平台?

不论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职场达人,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都会遇到种种困惑。

近日,一些知名招聘网站推出“职场困惑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的受调者处在职场困惑期,过半数的人认为职业选择期的困惑最多,而自我定位模糊被22%的人认定为主要原因。

今天和你分享的就是一则职业定位案例,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工作七年,却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记不得在哪次职业规划分享会上,现场有位女士问了我一个问题:“晓璃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在您经手的这么多职场案例中,有没有哪个案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想了想,就分享了一个真实的职场故事。

咨询者刘颖(化名)七年前从国内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无任何社团、兼职、实习及实践经历。

毕业那会儿,刘颖在家人的安排下来到一家事业单位任职(无编制),负责起草文字材料及科室各类零碎杂事。

然而刘颖对文字工作相当厌倦,每天上班度日如年,感觉焦虑、迷茫、空虚,很想离职但却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出去无异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竞争力。

据刘颖说,她骨子里并不喜欢机关单位压抑的工作氛围,另外又是编制外人员,看不到任何发展前途;而写材料对她而言就像吃药一样难受,工作压力大也没有成就感,感觉整天都在瞎忙,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

她想过考造价员,然而专业基础太薄弱了,看书如同看天书,最终放弃;她考虑做销售,但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且销售业绩压力大,又不是很有信心;她想过考公务员,然而自己既不是应届毕业生,又由于专业的限制,只能报考专业不限的岗位,然而公务员考试又涉及到让她最头疼的写作,是自己的极弱项,因此屡试屡败,自信心倍受打击。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棘手的职业咨询案例,工作七年仿佛一无所长;当我看到咨询者的资料时,突然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理论,叫做“锅底理论”。

“锅底理论”是指: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一个人走到锅底时,只要肯改变肯努力,不论朝什么方向都是向上的,都会比现在的情况更好。

二、常见的岗位四象限

然而问题在于,类似刘颖这样的职场案例绝非少数,很多人在上学那会儿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及专业的认知,随随便便选了一个专业,并没有好好学习,混完了大学时光,等到踏入社会时则两眼一抹黑。

眼花缭乱的岗位面前,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要么干脆把选择权交由他人,自己听命即可;要么随便找一份工作,先维持生计再说。

瞧啊,我们在职业选择上如此敷衍,又如何能指望获得职业给我们带来什么回报呢?

在职场中打拼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 “知识工作者” 的范畴,这一概念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与体力工作者对应: 它指的是以处理信息与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包括编辑、程序员、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等等。

有文章曾经根据每种工作对决策能力的要求及协作程度将所有岗位划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混合模式、协作模式、事务模式及专业模式。

1、混合模式: 对决策能力没有什么要求,基本属于程序化工作内容,但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基层公职人员;

2、事务模式: 对决策能力没有要求,也不要求多人协作,通常一个人就能完成,例如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行政文员;

3、协作模式: 对决策判断能力要求高,协作程度高,例如工程师、项目经理;

4、专业模式: 对决策判断能力要求高,但协作程度低,能够独立完成,譬如医生、会计。

通过这种分类,你大概就能知道目前自己所做的岗位在哪一象限了,我们几个现实的例子。

销售总监的岗位就属于协作模式: 这个岗位依赖于整个团队的业绩,因此对协作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位总监要在关键时刻做出判断决策;

普通销售人员的岗位则属于事务模式: 这个岗位只要负责执行就可以了,让你打电话就去打电话,让你拜访客户就去拜访客户,基本上不涉及关键性的判断及决策,另外销售员的价值多取决于个人业绩,往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

公职人员里的多数基层岗位都是“混合模式”: 工作内容多是程序化有章可循的,每个人都是流程中的一个环节,需要相互协作配合,无法独立完成工作;

医生就是“专业模式”: 虽然工作内容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例如病人需要先检查后诊断,但到了诊断环节,则需要医生做出专业判断。

从上述分析中,想必您不难得知,每个岗位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的岗位对于能力要求不尽相同,而每个人的才能与岗位的匹配情况如何,是导致个体感受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

通常来说,越是涉及到复杂的职业判断及协作能力方面的工作,越是重要关键的岗位,更是高薪的聚集之地。

三、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就从适合的开始

综上所述,很多职场人感到困顿迷茫,往往在于不清楚自身特点及岗位特征,事实上,不错的职业发展往往是两者无缝匹配的结果。

比如,从协作能力考量,如果一个人有较强的人际智能显然更能胜任;从决策能力考量,如果这个人的数理及逻辑思维较强显然更有利于做出判断及决策。

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永远不要和自己的本性对抗;我们必须客观认知自我,方能找到适合的岗位。

承前文,经过和刘颖的沟通我发现,这姑娘喜欢和人打交道,也就是具备一定的人际智能,适合协作程度高的工作,但逻辑及数理能力是她的弱项,因此不适合做判断及决策工作。

而刘颖之前从事的工作内容更类似于“事务模式”及“专业模式”的混合:写材料属于“专业模式”,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独立性较高;杂事则属于“事务模式”,按照程序执行即可,不需要太多的协作。

分析到这里你就不难看出,刘颖的痛苦根源就在于,她的才能及特点和岗位要求并不匹配,转换职业势在必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