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什么是“道”,就看看得“道”之人是什么样子
庄子认为,他实在没有办法说出究竟什么是道,只能告诉我们得道之人的样子。
犹如现在没有人能够说出究竟什么是商业,什么是商道。他们只能够告诉我们真正成功的企业家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会讲,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在想着怎样符合人们的需求,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创造更大的利润、如何让生意可持续发展、如何搭建团队等。成功的企业家始终感受着,技术的变革对自己现有商业模式的影响。他们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永远是最辛苦的人,他们知道不会有KPI给自己,直到破产那天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这些就是得道商人的状态。
我们可以借由对他们的解读,去理解商道。
很多女人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专职旺夫,那么专职旺夫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她们会很妖艳漂亮吗?她们是对老公很凶恶还是百依百顺?她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模式或者拥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模式?
通过对成功人士太太的大样本分析,你会发现她们确实有某些共同点。
在我看来,专职旺夫的女人起码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第一,她们永远不断地鼓励自己的老公。可能是棒喝,也可能是赞美,还有可能是反刺激。总之,她们给予老公的永远是鼓励,希望他能够往前走,不断地上进。
第二,她们没有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因为她们知道,只要老公的价值可以铆定,他赚的每一块钱,都有自己的九毛钱以及贴现的未来,所以她们根本不需要虚名。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当不能够理解无法名状的道时,我们可以用得道之人的状态来大致表达。庄子就是这样用真人的状态来跟我们讲大道。
圣人心中没有个人,只有大方向和主流
接着,他讲到“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这句话很厉害,意思就是圣人不是不杀人,因为只要用兵就一定会杀人。即使把别的国家整个消灭了,他们也可以被称为“圣人”。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才能够理解,庄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天在家里面“颅内高潮”的人。他知道,在残酷的人类演化史中,有些时候,杀人也是一种手段(当然,这是指古代的人权跟现在的人权不一样的情况下)。
不过他认为,一个圣人即使用兵杀人甚至把别的国家推翻了,他也不会失去那个国家人民的心。其实,周朝灭商朝的时候就是这样,也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反过来,他又说“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意思就是,让所有人都获得好处,但不是因为爱某一个人。
这两句话联系到一起来看,你就会发现,圣人拥有宏大视野,在他们心中没有个人,只有大方向和主流。
大概七八年前,我在创办正安的时候,有一次去不丹见一位企业界的大佬。我们一起爬山,去看一位龙树菩萨的道场。这位企业家就跟我说:“我们公司一切行动都以大的使命为方向。如果你认同,那你就是我爹;如果你不认同,就算你是我爹,我也要干掉你。”
当时,听到这句话后,我不禁被吓出一身冷汗。但现在看过来,起码在那一刹那间,他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后来,我接触过很多从这家公司离职的创业员工,其中一个人还是太安私塾的同学。现在他自己的企业也做得非常优秀。有一天,我请教他:“以前那家公司,怎么去做商业判断?”他说:“总监级以上的人在考虑新的运营时,大老板只会问一个问题:‘现在做的事情能够解决什么社会问题?’”
试想一下,有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会真正需要这样体量的公司花费资源去做?其实,他并不是想着能赚多少钱。因为赚钱是必然的——只要能够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
庄子认为,真人的情不是留在一处的,他心里的情是大众之情,他不会有强烈的分别心。
音乐是让你身体的频率去感应乐章的频率
然后,庄子又接着讲了一句话“故乐通物,非圣人也”。
有人认为,这个“乐”是快乐的乐。意思是,如果你的快乐只是构建在物质的需求上,那么你就是不是圣人。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在做音乐的时候,一联想到某些事物,就不是圣人做的音乐的状态,因为情绪、体验、旋律是超乎于具像之上的。
基本上,音乐是一段有旋律的声波频谱。在音乐欣赏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能够将其过于具象化。
小的时候,我被拉去听交响乐,《动物交响曲》《森林交响曲》等。我总是在想,这一段音符是不是预示着有头大象来了,那一段音符是不是代表仙鹤在飞,这一段旋律是不是证明大家在开party,那一段旋律是不是表示一群野狗在吃着烤羊肉串……
四十岁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音乐鉴赏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听音乐的时候并不需要去想象画面。音乐是让你身体的频率去感应乐章的频率,它是超越具象文字语言、超越象形思维的。
心里面有远近亲疏的,就得不到普遍的人心
接下来,“有亲,非仁也”,意思就是,如果心里面有远近亲疏的分别,就离普遍的人心远了。
我在大学学习大众传播的时候,一位老师讲的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大家记住,所谓沟通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你讲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相信,或者没有被感动,却试图通过和别人沟通,让他们相信或者被感动,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他说:“最重要的是,你要回归自己的内在,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东西。只要你相信,别人也会相信。”
所以,与外物沟通的手段是与内在的协调。这就是如遇向外,反求助于内。如果你想跟别人进行外在沟通,就需要往自己的里面走,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几年做《冬吴相对论》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节目中,我们自己聊得很辛苦,听众听着也会感到很难受;我们自己酣畅淋漓地聊天,大家也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其实,《冬吴同学会》的第一期也讲出了我们自己的焦虑。在一个知识社会普遍存在的时代,人人都是大咖,《冬吴同学会》又是什么?我和老吴(吴伯凡)花了很长时间进行沟通,才得出一个本来就明白的道理——老朋友不需要从这里获得什么,也没指望带走什么。
所以,《冬吴同学会》的初心就是朋友和朋友的聊天,与其他朋友分享生命的同在状态,或许听众想要得到的不是信息而是频率。这就像庄子说的“故乐通无,非圣人也”。它是频率,而不是具象的有用没用或者是什么不是什么。
“有亲,非仁也”,意思是当你拥有了分别心,认为自己跟这个人更亲密,跟那个人不亲密的时候,就离内在的人心远了,因此要回到内在自我的人心。
所以,“人者,仁也”,第二个“仁”指的是果仁的“仁”,就是说每人都有内在的核,这个核就是最初的那颗种子。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仁的时候,说它就是指内在本来就具有的状态,而且是如此地普世。一个人并不会因为你特别喜欢他,他就没有了贪嗔痴慢疑,他就不需要去厕所——再漂亮的女人也一样;而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有人特别讨厌他,他就没有同情心。
其实,人和人都差不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回到内在本来就具有的状态,所谓的消费者分级、定位等,都是很不靠谱的事情。
真正优秀的节目不存在适合谁或者不适合谁的问题。有一次,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看《非诚勿扰》。一家老小有着各自的爱好,但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喜欢或者觉得很好看的东西,而且好笑的地方大家都觉得好笑。
所以,定位这件事情,是落于器这个层面的。内在的定见,才是正见。
特别讲究天时的人,他们就是机会主义者
庄子又说“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也就是说,如果一些人特别讲究天时,他们就是机会主义者。如果一件事情只有现在能做,明天就不能做,后天也不值得做,那么这件事情不做也罢。
像《冬吴相对论》这样的节目,去年复播或者明年复播,在我看来没有特别大的区别,节目不赚钱的时候那么做,节目赚钱的时候也没指望着能够赚多少钱。
读《庄子》的时候,我常常获得了片刻的安慰。有些时候,我以为是这样,但常常会被社会的共业裹挟,就会怀疑内在的信心。后来,我发现原来庄子就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地球上许许多多聪明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反复验证过庄子在某些时候或状态下,是真的很高级。
没有在利里面看到害,或没有在害里面看到利的人就不是君子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如果不能够把利与害打通来看,没有在利里面看到害,或没有在害里面看到利;没有在好处里面看到风险,或没有在风险里面看到机会,就不是君子。
因为求名而丧失了自己本性的人,就不是一个有道的人。
前两天,我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答,之所以古代觉得优伶娼妓(优人、伶人、娼人和妓人)不高级,也许是由于他们的职业特点。一方面,士大夫阶层绝对不能娶她们;另一方面,这个职业具有先天的悲剧性。比如,他是一个搞笑演员,但家里有了丧事,本来就不应该开心的,但自己为了工作还需要去搞笑,说明这个职业远离内心自我真性情——因为古代的人是以职业距离内在自我的远近,或者说大道的远近,来衡量它的高低贵贱。
“行名失己,非士也”。
讲的是,为了名声和好处,伤害到内在的自我,就不是天地之间的人。
大概,这几句话确实讲出了真人的另外一面。
简而言之,庄子试图用真人的状态来表达——要把自己融入世界万物的过程中,不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否则会让你的行动有偏差,做人不舒服,而且旁边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不舒服。对此,小梁已经无数次地发现,并且验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