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驶向汽车后市场蓝海丨人民时评 ·  2 天前  
求是网  ·  今天,接你们回家!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就看你要什么?监管和安全,还是创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聊友汇】格斗孤儿,你怎么看?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25 21:06

正文

今日话题

近日,“格斗孤儿”事件持续发酵。据悉,成都某俱乐部在网上公布了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引发了巨大争议。许多网友纷纷质疑该俱乐部是否在利用孩子牟利赚钱?其收养程序是否正规合法?“铁笼中的格斗”又是否合法?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据报道,该俱乐部创始人为退休特警,其创立初衷为“收养孤儿”,不过现在占比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目前已走出数百名孩子,有的在经商,有的成为特警,有的成为全国散打冠军。也有许多网友为之点赞,希望俱乐部能给社会多培养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人。


有专家称俱乐部的收养培训很可能不符合法律规范,而且孩子们参与训练没有进行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即使俱乐部提供文化课培训也不具备义务教育的资质,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和应当履行监护义务的俱乐部都存在失职。


有网友称,监管失职是一方面,但是贫困却是实实在在的,哪怕政府真的提供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也只是提供学费,吃穿住行都需要钱,生活毕竟不仅仅是生存,俱乐部的存在是好事。也有网友对俱乐部教人格斗表示担忧,认为孩子们文化教育缺失,很可能会成长为更危险的安全隐患,本身有违法色彩的俱乐部应该被取缔。


对此,你怎么看?


在这里,先恭祝@安健莹获得“滴滴警务”话题投票冠军!恭祝@禹淼获得“暑期学生整容热”话题投票冠军!

帮助孤儿,请以“法和爱”的名义

近日,成都某俱乐部在网上公布了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引发巨大争议,对此警方已介入调查。


从现实看,民间力量自发主动地参与“帮助孤儿”,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件好事。该俱乐部创始人幼年遭遇丧父不幸,故而想“帮助孤儿、避免学坏”,其创建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初衷再好,也须以守法和关爱为前提。如今,却疑点重重,比如俱乐部是否具备义务教育资质,收养和培训是否合法规;“铁笼格斗”既显得残忍暴力,也有牟利的嫌疑,等等。假如这些疑问“坐实”,既违了法,又背离了爱,何以落实“一切为了孤儿”?


“这边伙食比家里好,有牛肉、鸡蛋,家里只有洋芋”,孩子的话,令人心痛,却也引发“该如何关爱孤儿”的拷问。当前,警方的介入须避免“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管就死”。长远看,政府部门要主动担当,监管扶并重,形成合力,既要强监管促使民间机构规范健康发展,也要强扶持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撑起“同一片蓝天”,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才能给孤儿一个美好的未来。


——@庄永明


比苦更可怕的是没有希望

近来,“铁笼里的格斗孤儿”引发公众关注。消息披露,有人建议彻查涉事俱乐部资质;有人要追究民政等部门的责任;还有人一直追问义务教育靠什么保障?种种意见,不一而足。在这样一则新闻中,不应忽略的是,格斗孤儿们的心声。


训练很苦,但是鲜有孩子放弃。在他们眼里,回去意味着,“只能吃洋芋,干苦活或者去打工”,与在俱乐部吃穿住条件相比,严格的训练、拳拳到肉的格斗似乎并不算不能接受的付出。他们的前辈当中,有人当兵、经商,或者就凭格斗谋生,至少他们看到了人生另一种可能。回去则只能面对着“走不出的凉山,逃不脱的贫穷”的宿命。不是他们愿意作出这样的选择,只是相较于其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孩子来说,他们人生可供挑选的选项实在不多。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取缔或者查封未必能一劳永逸,在现有条件下,予以规范,积极整改,提供更好的保障,更切实的关怀,探索更有可行性的操作模式,也许更为现实。


——@亚群


通畅社会力量扶贫的“导流管”

近日,成都某俱乐部在网上公布了一段“格斗孤儿”视频,引发了巨大争议。俱乐部创始初衷为“收养孤儿”,也确实培养了数百名孩子,但“笼中格斗”这种略带负面色彩的运动形式,还是引发了网友对孩子权益、收养程序、该运动是否合法等问题的重重担忧。


网友质疑当然有道理。初衷再好,如程序不合法、措施有疏漏,也不一定有好结果,何况近年也发生过借慈善谋私利的不良现象。然而,笔者更担心的是,在后续调查结果未出的情况下,就有声音主张将其彻底“取缔”,拧断这条社会爱心倾注的管道。产生争议就一关了之,这无疑是把脏水和孩子都倾倒出门了,即便该俱乐部确实存在不完善之处,帮助完善总比一刀斩断要好,主动服务总比僵硬干涉要好,温暖导流总比不闻不问要好。毕竟,善待社会扶贫力量就是善待贫困群众本身。


社会力量义务投入扶贫,管理者不该旁观。事前主动服务、排忧解难,有问题及时帮助打好补丁,扮演好服务者与引流者的角色,才能让爱心人士既依法依规又顺心顺气。畅通好社会力量扶贫的“导流管”,投向贫困群众的资金和爱心才能一滴都不浪费、一寸都不辜负。


——@刘元通


爱与同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日,“格斗孤儿”事件持续发酵并引发巨大争议,在燥热的夏天里燃爆了同情心泛滥成灾的人心世界。的确,情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稀缺物,可不分青红皂白、善恶美丑的情怀是最廉价的情怀。


有人说这家俱乐部为“收养与培养孤儿”倾注了大量心血,应该为它点赞。但它为什么它偏偏选择了无异于“地下黑拳”的“儿童铁笼格斗”?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孤儿如果不被俱乐部收养,其他出路可能会更惨,而且部分孤儿也希望留在俱乐部,因为“至少有牛肉鸡蛋吃”,但这统统不能成为价值扭曲、爱与责任缺失的“遮羞布”。我不清楚“儿童格斗”之组织者与观看者有何居心,至少可以说他们是心灵扭曲的暴力旁观者。


事件的曝光,烛见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也照见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好在公安机关已经介入事件,亡羊补牢也是公众拭目以待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社会、政府对其健康快乐成长责无旁贷,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与个人也应该在法律的基础上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呵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严平


规范比取缔更有意义

近日,一段被描述为“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部分网民对该俱乐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感到忧虑,很可能会成长为更危险的安全隐患,因而建议对本身有违法色彩的俱乐部予以取缔。


诚然,如果涉嫌违法,取缔于法有据,但是,取缔之后,善后工作如何做,孩子又将何处安置,所有这些,又岂是一张“取缔令”能够全部兜底?既然取缔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何不打出“规范”这张“牌”。虽然俱乐部存在一定的问题,可毕竟收养了众多失去双亲或生活失去依靠的孩子,在这个缺少温情的社会,无异于黑暗中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因此,对其存在的问题,本着理解、包容、宽容的原则助其规范、科学运营,缺什么补什么,让孩子活得更有尊严和更有文化,远比“一刀切”式的取缔要有意义和科学得多。


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见问题而一味指责诘,或简单粗暴地大喊取缔。我们何不换种思维,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基础进行规范,让爱心、善良更加温情和灵动。


——@朱根明


莫让“格斗孤儿”变成“无业弃儿”

近日,一段被描述为成都俱乐部“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仅仅十几岁的未成年人在铁笼里激烈缠斗,让人看的揪心不已,虽然该俱乐部创立的初衷是“收养孤儿”,但其一系列做法也让很多人产生质疑。


我们从视频中可以发现,其中不少孩子是来自四川凉山的穷苦儿童,相比在老家,俱乐部能让他们衣食起居有保障,然而在凉山他们面临的可能就是做苦工,吃洋芋,成为“无业弃儿”。两者相比较,孩子们宁愿选择在俱乐部吃苦训练,这十几年来俱乐部也确实培养出一批成为特警、散打冠军等对社会有益的人。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成为该俱乐部可能存在违法违规,商业牟利的理由,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我们不禁要考虑接下来该怎么做?在笔者看来,首先,如若存在问题,该俱乐部应立即进行整改,对于不合规不合法的地方应取得相应的资质后再运行,我们可以看到,该俱乐部是在2000年由一名老特警创办的,他的初心是做好事,若调整后能规范操作,又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不仅仅“就事论事”,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问题需要进一步排查?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力度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这些都是应该思考的事。但归根到底,“格斗孤儿”的存在还是因为贫穷,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得不啃下最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各级政府部门应多措并举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才能根治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崇文尚武的民族,只是别让格斗成为孩子生存的方式,更不能一刀切,让穷苦的孩子失去生存的方式。这正是:社会政府齐发力,莫让“孤儿”变“弃儿”。


——@禹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