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孩别怕
为中国女性安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乐游上海  ·  蛇年第一波!上海二月观展指南来了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研究生和导师恋爱了,又分手了...发帖问课题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孩别怕

什么都没做错的新冠确诊女孩道歉了,网暴她的人满意了吗?

女孩别怕  · 公众号  ·  · 2020-12-09 11:42

正文


大家好,我是田静。


这个冬天常常让我恍惚。
10个月前的冬天,我们还在居家隔离,马路空空荡荡,人心惶惶。
但看看眼下,排队的餐厅,拥堵的街道,完全是一副盛世景象。

要不是人们脸上还戴着口罩,我都快忘记疫情的存在了。
但一夜之间,气氛好像又回到了10个月前。
原因是一个成都女孩被确诊。

这个女孩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还被曝光隐私、被网暴。

今天,她终于出来道歉了。


——



01.

在确诊了新冠病毒之后
她又经历了社死

昨天,成都有三例新增病例。
其中一个姓赵的女孩,被挂在热搜一整天。

确诊前, 她去了 公园,美甲店,麻辣烫店,酒吧……


有人根据赵女士的行动轨迹,做了一张路线图。

网友批判她:为什么要一晚上去三个酒吧?

还有人讽刺她是“转场女王”。

如果这张行动轨迹图出现在今年2月,全国居家隔离的时刻——我可能也会义愤填膺。
但今天看来,这个行动轨迹完全合情合理。

今年7月, 全国本土病例出现清零的状况。
8月, 全国高校陆续返校开学,娱乐场所也恢复营业。
十一期间, 各大景区人山人海。

成都和很多内陆城市一样, 早已是低风 险区域。
赵女士的行动轨迹,不就是 都市里很多年轻女孩的生活轨迹。
没事和朋友美个甲,吃个饭,逛个街、看个电影,去酒吧喝个酒看个演出。
而且,赵女士这一切行动轨迹,都发生在12月7号之前。
这个日期很关键。

因为12月7号,她的奶奶才确诊了新冠;12月8号,赵女士本人才被确诊。
也就是说,她并不是恶意传播病毒。

她出去玩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上了, 她也是新冠病毒的受害者。

尽管新冠病毒是可治愈的,但她也有很大可能要承后遗症的痛苦。
我以为,这张路线图出了之后,大家的关注点会是——

加强防护,提醒密切接触者去进行核酸检测,疏散人群,消毒封锁……

可赵女士确诊的新闻一出, 网友们的关注点完全偏离。
有人揪着她有没有固定工作:

有人觉得女孩去酒吧不是正经人:

甚至有人直接对她进行荡妇羞辱。


除了网络暴力和荡妇羞辱,最可怕的是:

赵女士的隐私信息也在各个群里被疯传。
截图里有她的全名、年龄、职业状态、家庭地址 具体到门牌号 ,以及未打码的身份证号。
甚至有人公布了女孩的“朋友圈”和“自拍照”。 事后才发现,这两张照片都是假的。

是拿其他无辜女孩的照片移花接木上去的。


还有人扒出了赵女士的抖音号和微信号。

什么叫做:人还在世间活着,却已经社会性死亡了?

这就是。

今天早上,赵女士发出了回应:

她去三个酒吧,因为她之前的工作就是负责酒吧的气氛和营销。

隐私泄露之后,她一直收到骚扰电话和短信。


最让我心疼的,是赵女士的道歉。

她不幸感染了病毒,不幸被泄露隐私,不幸被网暴,却还要给全成都的人道歉。

她到底做错什么了,需要来道歉呢?

那谁来给她道歉呢?

我找不到答案。

我能理解大家对病毒的恐惧。
但抗疫十个月来,我们早就应该明白一个常识:
公布确诊者的行动轨迹,是为了让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触者。

以及需不需要做核酸检测。
至于确诊者的姓名、长相、身份证号码、具体的门牌号、家庭状况、爱好是什么,喝不喝酒,有没有工作……

这些信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用呢?

又不能抗病毒。
02.

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
就不配拥有隐私吗?



这不是网友第一次打着“抗疫”的旗号,泄露确诊者的隐私了。
今年11月,上海出现了一例感染者,各大微信群里也开始流传一份“关于浦东一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情况简介”。


在文件里, 不仅有他的个人行踪。
还有他本人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身高体重……甚至 BMI指数,房子的户型、朋友和家人的电话。
公布行动轨迹,我能理解。
可是他的 身高体重,房子两室一厅,BMI指数 又和抗疫有什么关系?

即使没有感染新冠肺炎, 只是下楼买个菜,买个肉,也会被人以“防控疫情”为由,泄露隐私。
今年,网上曝出冷冻肉不安全的消息。
有人在小区群里发出了一份 名为“通知”的文件
里面整整 200页 全是购买了冷冻肉的人员的姓名,电话,住址。

群里有人质疑这种行为侵犯隐私, 发文件的人的回应却是:

这是善意提醒大家。

提醒大家有很多种方式。用别人的 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这些事情并不是个别的极端案例,而是真实发生在你我的周围。

大家还记得,疫情期间需要填写居民信息表吧?
青岛某网友在办理小区出入证时,物业的居民信息登记表上, 除了基本的姓名、手机号、住址。

还要填写 民族、政治面貌、学历、身高、血型、婚姻状况、微信号 等信息。
在武汉,填写居民信息表时,还要填写 房屋面积,政治面貌,学历,身高和血型。

这些信息对预防新冠有什么作用?

我百思不得其解。


03.

感染了新冠
就不配好好活着吗?



可能有人会说,电话、住址、血型这些信息,又不是银行卡密码。

公布出去,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这些个人隐私,对防疫没有用,对普通人也没有用。
但对别有用心的人非常有用。

它给了网络暴力者一个施暴的机会。

比如,有很多新冠肺炎确诊者,隐私暴露之后,常常会接到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还是轻的,我们可以不听,可以换手机号。

但面对网上的辱骂和造谣,我们还能换个地球生存吗?

今年3月17号,是刘臻楠被确诊为新冠患者的那天,也是她被封为“广州毒王”的时刻。
两天前,她身体还很正常,只是忽然闻不到味道了,她还在想鼻炎是不是又犯了,于是打算去医院开点药吃。
在医院,她被确诊了。
因为属于轻症状态,也没有发热等状况,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也 没有隐瞒过病情,后续也很配合地公布自己的行程轨迹。
和她密切接触的9名,没有一例因她而感染。
但在网络上, 她被冠上了“广州毒王”的称号。
被网友骂应该 被判无期徒刑。

确诊之后,她同楼的邻居发短信问她:

“你是不是感染者啊?你去过哪些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电梯,能不能告诉我,我们好预防一下。”
她把自己所有知道的,都告诉了对方。
结果,她所有的联系方式,微信号、手机号、抖音号、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全都曝光在社交网络上。
从那以后,天天有人给她打骚扰电话。
造谣者们利用她的部分信息,添油加醋,夹杂很多虚假信息,说她一个人发着烧坐了14条地铁,每天去遛狗。

因为网络暴力,她的病情有段时间变得严重。
可网友甚至说出诅咒她去死的话。


出院之后,刘臻楠的身体是康复了。
可是心灵上的创伤常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拒绝情感,拒绝人群,总想一个人呆着。
仔细想想,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呢?

我们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吸取任何教训。
在2003年非典期间,还有一个人, 他战胜了病毒,却在康复后像个逃犯一样生活。
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非典的首例病例——黄杏初。
黄杏初是深圳一家餐馆的厨师。

2002年12月,他因发烧身体不适住院治疗。
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病愈出院。
黄杏初康复之后,非典的消息才开始铺天盖地, 他被认定是中国首例非典报告病例。

但他的家人没有一个人被他感染的。
病愈之后的黄杏初,回到深圳的餐馆。因为自己曾经得过非典, 他犹豫过要不要继续做厨师。
可老板对黄杏初说: 你身体不是好了吗?应该没有问题。
后来旧餐馆因为违章建筑被拆除,老板又重新选地方开了一个新的酒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