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过半,尽管二级市场交易寡淡低迷,新三板的融资功能并未受到影响。作为新三板挂牌企业最主流融资方式的增发,依旧保持活跃。
虽然增发次数和融资规模均较2016年上半年略有下滑,不过增发背后参与的机构投资者结构却发生了变化。证券公司参与认购规模大幅下降,印证了新三板做市热情退潮;与此同时,VC/PE等股权投资机构的认购规模与所占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VC/PE加速布局新三板。
新三板融资功能强化
据犀牛之星数据统计,上半年新三板共计有1534家挂牌企业完成增发,融资总额达646.90亿元,增发次数1543次。其中,共有82家拟IPO的新三板企业完成了增发,募资规模合计96.11亿元,占比14.86%。
与2016年同期相比,2017上半年增发融资规模同比下滑了13.22%。不过,从增发背后参与的机构投资者结构来看,证券公司作为做市商参与新三板增发认购的规模自2016年上半年的68.83亿元,下降到了13.25亿元。如若扣除做市商机构的影响,融资总额仅同比下滑6%。
“上半年新三板主要体现了股权投资市场和A股预备板的属性。” 中泰证券分析师张帆表示。在市场更加寡淡低迷、利空因素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增发融资规模和发行次数均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说明新三板的融资功能并未受影响。融资的难易度是结构性的。
跨市场对比来看,2017年上半年,创业板仅完成定增融资386亿元,同期新三板完成的定增融资规模是创业板的1.67倍,亦凸显出新三板融资程序便捷高效的优势。
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上半年实施增发融资的行业结构略有变化。信息技术类企业今年融资势头依旧不错,占到29%,继续占据吸金之最;工业类企业融资额占比上升较快,从19%上升至24%,排名第二。金融类企业募资总额占比继续下降,从去年的12%跌至3%。
2017年上半年单次募资金额约为4217万元,较2015、2016年略有下降。究其原因,行业性的因素占主导。受挂牌融资政策限制,募集金额较高的金融行业融资规模急剧萎缩,动辄上百亿的大额定增已不再有。如果扣除金融行业的影响,单次募集金额事实上并未明显缩减。
做市商参与度急转直下
作为二级市场做市商,证券公司在新三板的增发认购参与度急速锐减。
事实上,券商参与新三板定增的认购额在2015年下半年的顶峰之后,呈急速下行之势。认购金额自2016年上半年的68.83亿元直接下滑到了2017年上半年的13.25亿元,降幅达80.76%。券商认购金额占市场认购总额的比重,亦由2016上半年的9.23%,下降至2.05%。
做市商获取库存股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定增获得新发股份,二是从二级市场上接受老股转让。“通常来说,做市商更青睐通过定增去拿库存股,毕竟通过定增可以较大折价获得库存股。而从二级市场上是以市价购买。”申万宏源新三板资深高级研究员刘靖指出。
做市商认购参与度急转直下,映照了新三板当前做市低迷的现状。三板做市指数连续2个多月单边下行,跌至1053点,已基本回来2015年该指数刚开始推出时的起点。
另一方面,交易低迷与流动性不足导致挂牌企业参与做市的意愿下降。2017年上半年仅新增81只做市股票。挂牌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而做市股票数却由1649只下降为1535只。这其中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拟赴IPO而选择做市转协议的原因。
“做市商认购参与度下降的原因是挂牌企业做市意愿下降。事实上,做市商本身扩张业务的意愿还是很强的,但是新增做市企业太少,且有大批做市企业转为协议,有些做市商甚至面临无新增业务可做的尴尬。”申万宏源新三板资深高级研究员刘靖表示。
2017H1券商参与认购金额TOP10
在新三板做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做市商对做市业务的投入也参差不齐。今年上半年,共有68家券商参与定增,其中投入资金最多的前十家共计认购8.74亿元,占比达66%。仅有2家机构的认购金额超过1亿元,太平洋证券以3.31亿元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