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小编转载一篇录音史上的小故事,作者将人类从如何发明传递信息的工具到发明留声机及其他录音设备的历史写得生动、有趣。
录音是独一无二的记录,但这唯一的时刻却能陪伴人们很久,录音作品也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回顾瑞鸣的成长历史,我们要感谢录音技术的发明,更要感谢前人为今天丰富的科技体验做出的不懈努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我们一起跟随文章,感谢那些伟大的人们,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吧。
本文发表在豆瓣,是2014年作者的一次考前复习,他把录音史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今天读起来也十分有趣,这半干货贴还真的让人涨了很多知识呢!
其实在留声机技术出现的一千多年以前,地球人们已经开始捉急地记录声音。
比方说坐落于埃及提比斯(Thebes)的门农雕像,传说在公元前1490年刚建成的时候,是能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时可以发出人类的声音!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达官显贵闻名前来一探究竟,其中包括以后的护士先驱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可公元27年一场地震将它震塌了,说话的功能就消失了,这两尊雕像再没有响过,这个传说究竟是否可信,也变成了历史之谜。
|
埃及提比斯的门农神像(Colossi of Memnon)
|
另外一个德国哲学家兼神父麦格努斯(Albertus Magnus)也比较有趣,自己造了一尊铜质小人头像放在教堂里,会用声音回答善男信女提出的人生疑问。不像之前那两尊,这尊可是一本正经地能说会道。那确实把当时的人们吓懵了——这可是最早的Talking Head啊!麦格努斯的杰出学徒阿奎那斯(Thomas Aquinas)不信邪,一榔头把它砸了,于是真相大白于世——
雕像的底部有一根传声管道通往负一楼的一个密室,里面常坐一位教士对着传声筒讲话,给上方的人造成雕像会说话的错觉,装神弄鬼。
|
麦格努斯(Albertus Magnus)所造的会说话的雕像
|
以上这几个伪科学和超自然力量都有一点不靠谱。不过从人类的科学技术开始加速度飞跃的18、19世纪开始,这一切都有了改观。
欧洲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在这段时间内有着截然不同的偏好——欧洲人多执着于理论的探究,对于科技改变生活什么的一般报以没兴趣的态度;美国科学家则偏向实用性,拿到好点子就撸起袖子发明起来!
关于具体理论内容不予赘述,只在这里点名表扬对录音技术直接或间接做出贡献的人们——意大利人伽伐尼(Luigi Aloisio Galvani),英国人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德国人欧姆(Georg Simon Ohm),德国声学家海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法国数学家利萨茹(Jules Antoine Lissajous),以及美国人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等。托上述人才的福,人类的声音文明进入了一个充满着突破性发明的纪元。
1837年,一位美国画家兼发明家莫尔斯(Samuel Morse)开心地捧着一纸文书从专利局狂奔回家。从此以后人类有了升级版的莫尔斯电报机(电报机之前已存在)。
这位莫尔斯先生也是大名鼎鼎的莫尔斯电码的发明者。这一系列发明具有深远意义,在尚且无法传输具体声音的技术条件下实现了文字信息的远程传输。其原理大家都很熟悉:把英文26个字母加上数字0-9用长短信号的组合来代替,那么电报机那一头的发报员按照规律操作,收电报这头对着电码表一查,就能知道那边的人在讲什么了。而且电码的好处是不局限于电报机,距离较近的情况用手电筒之类的物件也能传达。例如我们最熟悉的SOS求救信号在莫尔斯电码中是···— — —···(三短三长三短)。
|
国际莫尔斯电码对照表
|
1844年5月24日,在莫尔斯电报机发明的7年后,由莫尔斯由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远程“短信”。这句话不是他本人写的,是由他朋友的女儿从圣经里摘的,内容如下——
|
人类第一条电报——"神你干了些啥”
|
是的。神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短信。
电报的发明真真是伟大的——虽然它无法传输真实或模拟的声波,但它在不同层面上启发了许多发明家。
在这个时期,尚没有技术能做到传输声波,但是有一个法国人首先做到了对声波的记录。里昂·斯科特(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原本是一名小康的印刷商和书商,书也卖得不错,收入也有富余。但有一天早上起来,37岁的斯科特用目光打量着自己打拼了半辈子置办下来的宅子:典雅的家具、年轻貌美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穷。斯科特羞于自己而立之年头脑空空,人生好像丢失了方向,于是决定开始学习。可巧的是他是个书商,他在书架上找到一本书:《耳部解剖学》,从此斯科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随后斯科特竟然还真成为了一名发明家。他最著名的发明叫做phonautograph,于1857年被授予专利。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把声音转换成图像并记录下来的机器。显然这机器的灵感来源于他对耳部解剖学的研究——整个机器的结构模拟的是人耳的构造[下图]。
|
phonautograph
|
它通过类似人类耳廓的一个圆筒来收集声音,末端通过模拟耳骨的一系列机制连接至一张薄膜和一根细针。另一端是刷满碳烟的手摇卷轴,其上覆盖一层白纸。当细针被声波所振动接触滚动的卷轴上的白纸,便会在白纸上留下一系列声波的痕迹,如下图所示。
|
声波通过phonautograph所绘图形
|
虽然这样的发明只能记录声波的大体样貌,无法将记录下来的声音播放还原。但斯科特好歹用物理的方式第一次实现了今天无数人玩得不亦乐乎的sound visualization。令人欣慰的是,从2008年开始,许多张被斯科特的phonautograph记录于绘图纸上的看得见听不着的图案,终于在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院以及专业仪器的帮助下,重现了这些150多年前的声音。
恩,笔者也很想知道当时斯科特录了什么。
德国人菲利普·蕾丝(Phillip Reis)其实早早发明了电话机,但因传声效果太差,没能引起众人注意。其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上图)在其基础上发明了新式电话机而声名大噪。贝尔生于一个苏格兰家庭,后移居加拿大。母亲和老婆都是聋人这一事实使得他对语言和听力设备的开发事业充满热情。
1876年2月14日情人节的一个早晨,贝尔的律师将申请电话发明专利的材料送去了美国专利局,然而在同一个早晨的几个小时前——另一位美国人发明家、木匠兼实习医生艾丽沙·格雷(Elisha Grey)也将他自己的电话发明专利材料送往了专利局。好一个争分夺秒的比赛!
格雷的设计与贝尔的稍有不同,格雷在传输语音的材料上选用了液体作为介质(并且在之后被证实效果更好)。但贝尔有个更“
棒
”的律师!他在送材料的路上已经得知了格雷的设计,于是在贝尔的材料中间大笔一挥把格雷关于液体传输的想法加了进去。随后双方在专利局公证人的主持下,对电话专利归属权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不到一个月后,实际比格雷晚了几小时(还抄了人家想法)的贝尔高调地赢得了美国专利局颁发的专利书。
|
—格雷与贝尔的专利书对比图,可明显看出贝尔毫无ps痕迹的模仿
|
贝尔得知格雷的想法的当天,就开始在家里拿人家的点子做实验。当时贝尔的房间在里屋,他的助手华生在外屋工作。贝尔朝着当时还在试验阶段的电话说了一句“Mr. Watson, come here, I want to see you." 他的声音带动薄膜震动了水中的细针,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阻总量,准确无误地传到了外屋坐着的华生的耳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通电话。
贝尔拿到了专利后,被人“整合”了专利设计的格雷只能带着心中怨念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接下来出场的这位著名人物,和贝尔演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戏码。
“他就是Thomas Ed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