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吞噬世界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梗(杜课832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08 23:27

正文

全文共 92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Q
&
A



黄牧宇


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笑点,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互联网时代的梗在博得一群人哄堂大笑的同时也会弄得另一些人莫名其妙,笑点从大众性变得具有了排他属性。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热衷于大规模地造梗玩梗,并以迷因式传播快速扩散开来。“但这些梗就像味精,带来短暂的快感之外,还有绵长的不适感。”过度消费的烂梗往往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在这个时代,幽默在稍有见识的人心中不断贬值,搞笑博主火得快,过气也快。“相比起来,卖焦虑是比卖笑点更容易的一门生意。这是因为笑点忌讳重复,而焦虑的只有在文火慢炖后才能变成浓醇的鸡汤。


“生活的本质,不过就是浮光掠影的快乐和绵延不绝的焦虑。”为何人容易对快乐愈发麻木,而与焦虑纠缠不清呢?为何人们的笑点越来越高呢?


Q
&
A


杜骏飞


谁不喜欢笑点呢?连我这样的冷场之王,也喜欢“梗”,如果它真的好笑。


不过,一般来说,在这个时代里,被人“逗笑”的应用场景,一般不会那么深沉。 相声啊,小品啊,嬉皮笑脸,不要脸,油腔滑调,真好笑。——你看,肤浅总是那么吸引我们,因为傻而且开心是人的本能,这一点,酷似任何一种小动物。


实际上,我们喜爱小动物般的“萌”,正是因为它映射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呼应了没心没肺的动物纪年,它是对没头没脑的美好生活的羡慕与怀念。


然后,我们成长、修炼,学会抗拒这种本能,学会关心更有意义但不那么快乐的事,看更有意义但不那么快乐的书,甚至是更有意义但不那么快乐的喜剧电影。


所以,虽然我们还会闻梗而喜,但真正难忘的,却是带泪的笑。 在卓别林那里,“含泪的笑”是虚荣而辛酸的流浪生活;在王小波那里,“含泪的笑”是荒谬而暗黑的极权政治。


所以,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终究从浅薄之幸福那里抽出身来,一头扎进错愕之沉思。


是的,那就是笑点高的境界了。


在那个境界里,扮小丑,不值得笑,砸挂,不好笑,智力残障,不能笑。在那个境界里,只有认知里的张力能让我们兴奋,只有矛盾中的反省能让我们欢欣。


那些笑点里的泪点,是我们的沸点;那些问号里的人,是我们的梗。


语言学家考证,梗,是“哏”字的误读,据说来自天津方言,意为滑稽有趣的言语动作。那么,这个梗,算是逗人开心的意思了。


我们大部分人,不是艺人,没有逗人一笑的义务,不是托,也没有一逗便笑的责任。我们生而为人,骨子里还是渴望意义的。


再多的欢笑,也不能冲淡有关人生意义的迷茫,再多的梗,也不能让我们忘却世界的悲伤、文明的困境、生命的艰辛。


就像此时此刻,我的猫对着电视里的周星驰电影,带着严肃的表情。


我问它,小鱼干是你的梗吗?

它回答说:不,是爱情。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甘地说 紫色的张伯苓 世间已无钱玄同|蓝色的胡适


视频 护生六句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读书人怎么不自信了 读《夜蛾》 不是爱风尘,只是入戏深


关注 “咪蒙”倒下,但问题依然站立 杜骏飞:甘柴劣火又如何 |要担心的不是咪蒙 |信息愚民是从哪里来的 重度社交患者


音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