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未来的工作》(约翰·布德罗、瑞文·杰苏萨森、大卫·克里尔曼/著)推荐序,我从实务的角度,谈了我所理解的未来的工作,提出要思考个人与组织关系的七个方面。
这段时间有人说,公司组织已经成为过去,平台化工作将成为未来。我们都要想,我们与公司组织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大象与跳蚤,是U盘化生存,还是把自己看成有自主权的个体?
我们都读过太多如何工作的书,有的教管理者怎么管理工作与员工,有的教我们怎么更好地完成工作,但甚少有从个人角度提起这个话题的:在现在和未来,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怎样的?
从个人角度看,工作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通常就是在组织里工作的。英国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工作颂歌》中写道:“如今工作使人踌躇满志”,或者换种更文艺的说法,
“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其中,使人生臻于完美”。但是,我们甚少去费心思考工作本身、我们与组织的关系,虽然它常常占据我们生命中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生命时光。
公司组织和管理研究者反而一直在分析组织和个人的关系,从而从组织的角度出发管理员工,达成组织的目标。约翰·布德罗、瑞文·杰苏萨森、大卫·克里尔曼所著的《未来的工作:传统雇用时代的终结》发现了组织的工作不再完全依赖于全职员工这一新的职场趋势,提出这样的洞见:
“管理者的真正任务是引领工作(leading work),而不仅仅是管理全职员工。”
在书中,他们从公司组织和管理者的角度给出了引领工作的决策框架,用三个基本要素——工作任务、组织结构和回报方式来定位工作方式和指导决策。
在这里,在各位深入了解和使用三位作者的引领工作决策框架之前,我冒昧地试邀大家一起,先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1. 技术在持续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并且影响越来越快、越来越大。
技术在持续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并且影响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自20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带来非常显著的变化,我们不只是不再需要办公桌上的固定电话,随身的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APP的功能已经超越桌面PC电脑。这使得个人越来越行动自由。
个体渴求个性、自由、创意,反对命令、束缚、僵化,这是一直以来持续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随身智慧和行动自由,再加上自由自在的90后一代开始工作,这一切使得个体在工作中追求精神自由的热情持续升温。
2. 未来,组织中留给人的只能是发挥个人智慧与创意的位置。
从科技发展的宏观趋势看,互联网、程序和算法正在取代人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机器人未来或许会取代大部分人类工作。未来,组织中留给人的只能是发挥个人智慧与创意的位置。
一个人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一个人如果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创意智能,他将逐渐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对组织的忠诚可能依然重要,但优先度在降低,而创意的优先度在快速提升。
3. 未来,员工的主要工具,也就是创新与创意的能力都主要掌握在个人手中,而不是在组织那一方。
自从20世纪末提出“知识工作者”一词开始,人们就发现知识工作者的重要生产工具——当时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自备的。前几年的所谓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电脑设备)风潮不过是这一趋势在电脑等设备上的显性表现,现在这个话题已经不必再提,因为我们所携带的iPhone等智能手机都是自己的。
未来,员工的主要工具,也就是创新与创意的能力都主要掌握在个人手中,而不是在组织那一方。
4. 就工作而言,个人又很难离开公司组织。或者说,个人仍需要依托于平台工作。
就工作而言,个人又很难离开公司组织。即便对可以独自工作的人来说,组织也提供了工作的平台、系统支持和归属感,更何况很多人只有在大团队协作中工作才能创造很大的个人价值。
英国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有个“大象与跳蚤”的绝妙比喻,他把大型组织比作大象,独立工作者比作跳蚤。近年来国内有人提出“U盘式生存”。
跳蚤和U盘都是这条线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完全属于大型组织,这条线两个端点之间还有很多点。
从个体角度出发,我们早已经不能默认接受只有在大型组织中生存这一选择,而要在两个端点间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5. 个人需要认识和定位自己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个人需要认识和定位自己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我们既不愿回到过去以精神自由换取工作保障的时候,又不能毁坏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从组织的角度看,组织不再假装对员工有完全的控制,需要学会“管理”无法控制的事与人。实际上,在过去组织也不能完全控制,你如何能够管理人的热情?
因此,组织对于个人,从管理个人变成支持个人,从管理个人变成激发热情与创意,从管理事务变成创新。
但不变的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实现企业的目标”,如三位作者在书中所说:
“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企业管理者既不能退缩或感到惊讶,也不能把决策权拱手相让。管理者的任务是组织工作者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