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今起,全面实施!有这些优惠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为什么一所小学有829张乒乓球桌? ·  3 天前  
新华社  ·  小小冰箱贴,凭啥这么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他每年拍一张照片,坚持了62年,不仅拍成了历史,还引来了外国人的围观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5 19:12

正文


岁月如歌

文 | 发现君

来自公众号:发现澳大利亚

微信号:Go_Aussie


从26岁那年给自己拍下的一张照片,直至88岁去世,62张一丝不苟的肖像照,记录的是人生,更是整个时代。英国《每日邮报》这样评价道:他用这些令人着迷的照片,记述了中国近代令人目眩神迷的社会变迁史。


我们之所以喜欢拍照,往往是因为照片可以记录生活中飞速流逝的点滴。多年后翻看和回忆的时候,可以带给人鲜活的回忆与情绪。而一张张普通的照片拼凑在一起时,可以见证时代沧海桑田的变迁,让人唏嘘,令人感慨。



有一个人,他从1907到1968年,每年坚持去拍一张肖像照,并且在每一张照片背面亲笔记录拍摄日期以及拍摄时的重要家国大事,他把照相,变成了一种仪式。


这样的仪式感,和以小见大对时代的忠实记录,俨然成为了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正如照片的主人自己所言,他在“记录自己的历史”。



身体形象的流变,历史的流变,世界的流变,都凝固于62个时间点的62幅影像中:公卿士大夫的余脉,东南商埠的才俊,没有京城政网密布的压抑,也无广州城红毛番邦与市井俚俗之间的缺少缓冲与过渡,他既见过英吉利的世面,也怀有祖辈世家的傲气,更充满对将来世界的期望。


左第一张21岁,右最后一张88岁


这套精心留存至今的62张的个人肖像集,由知名收藏家仝冰雪收藏并展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今,仝冰雪将把这套个人肖像集带到英国伦敦展出,一时之间,引发了英国媒体的关注。



今天,发现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感受这历史沧海桑田中的点滴瞬间,汇聚成的一部中国近代史。



1881年出生的福州人叶景吕,是朱元璋的后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先辈为了躲避迫害,把一家人的姓都改成了叶。


1896年,15岁的叶景吕先生,作为当时清廷驻英国大使罗丰禄的随从,远赴伦敦,直到1901年罗大使卸任回国。也就是在英国伦敦,21岁的他拍下了人生第一张照片。



1903年,罗丰禄先生病逝后,罗家把在福州的生意“九盛典当行”和“建盛茶叶店”委托叶景吕管理,叶先生从此就成为了两家买卖的大掌柜。叶景吕在帮罗家经营生意的同时,还担任罗家后代的中文私塾先生。


从 此直至1947年当铺和茶行破产,叶先生一直都衷心耿耿的经营着罗家的生意。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能够在那个动荡的时事中,依旧能够一丝不苟的记录生活的 变迁 ——从1907年叶先生26岁开始,他每天会写日记,每年都要去拍一张肖像照,不间断地拍了62年,直到1968年他辞世。


著名画家陈子奋用佛语为叶景吕的照片册题字:是寿者相。

这幅篆体字被叶景吕贴在了照片册的首页。 


- 1907 -



1907年,26岁的他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清代末年,他还留着辫子。此后他开始每年都给自己拍一张照片。手拄一把阳伞,照相馆的道具也是中西合璧,这是当时很多沿海开放口岸照相馆的典型道具:西洋钟、假花、一对茶碗和一函书籍,放在圆桌上。


- 1908 -




1908年,手持哑铃,目光笃定,充满了20多岁年轻人应有的朝气蓬勃。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暗中涌动。


- 1909 -



1909年秋天,慈禧、光绪先后去世,末代皇帝宣统登基。虽然他还有辫子,但在照相馆里的打扮已经变成了西装,领带还是当时时髦而复杂的温莎结。


- 1910-




- 1911 -



- 1912 -



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开始,叶景吕和所有人一样,剪掉了辫子。他还在照片下特别说明,因为实行新历,所以这年“实年”31岁(周岁)。 


- 1913-



- 1914-



- 1915-



- 1916 -




1916年,袁世凯病故,黎元洪继任,军阀混战。叶景吕第一次在室外拍了照,穿着还是长袍、马褂、布鞋。


- 1917 -



- 1918 -



- 1919-



- 1920 -



1920年,新的思潮和文化不断涌入。叶先生穿起了新的马褂。


- 1921 -



- 1922 -



- 1923-



- 1924 -



1924年,中西混搭的马褂、布鞋加手杖太阳帽成为潮流。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


- 1925-



- 1926-



- 1927 -



- 1928 -



- 1929 -



- 1930 -



- 1931 -



- 1932 -



1932年,与之前赶时髦戴眼镜不同,今年叶景吕戴的是真正的老花镜。那一年中国东三省在日军攻击下全部沦陷。


- 1933-



- 1934-



- 1935 -



1935年,换上了崭新长衫。这一年国民政府派遣梅兰芳在内的文艺代表团访问苏联,同年著名影星阮玲玉服毒自杀身亡。


- 1936 -



- 1937 -



- 1938 -



1938年,叶景吕明显消瘦了。多国承认“伪满洲国”地位,同年在美国第一本超人漫画出版。


- 1939 -



- 1940-



- 1941 -



1941年,叶景吕60岁,大半个中国还在被日军占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卷入世界大战。


- 1942-



叶先生虽是一个老派的中国男人,德行端正,斯文而体面,传统但也热爱时尚。


- 1943-



- 1944-



- 1945 -



1945年,为了纪念9月3日收复福州,叶先生在10月10日拍摄了照片 。他写道:"在沦陷期间映。虚度六十四岁。"


- 1946 -



- 1947 -



叶景吕一直经营着清廷驻英国大使罗丰禄家的当铺和茶庄,直到1947年罗家当铺和茶行破产。


- 1948-



- 1949 -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天,他拍摄了这张读报的照片,想必正读着新中国成立的新闻。叶景吕当年已经68岁。


- 1950-



1950年1月1日,叶景吕在照片上的说明是“换短装纪念”,从那以后,他在照片上就极少再穿旧时长袍。50年代初,国家开展扫盲运动,叶景吕也积极投身当中,还得了模范 。业余时间,他还喜欢和孙子玩中英文转换的游戏,来督促孩子们学英文。大孙子叶毅说:他让我讲中文,他马上讲出英文。


- 1951 -



1951年5月1日,在国际劳动节摄影纪念。


- 1952 -



1952 年,对叶先生来说是难熬的一年。先是因大儿子信奉“一贯道”而受到牵连。在 “三反”、“五反”运动中,又因“革命化”青年的大孙子举报爷爷贩卖黄金(其实是叶景吕帮助罗家卖一些首饰来贴补家里花销),叶景吕也受到了审查。事后查 明,叶景吕没有大问题,被免于追究。但他觉得1952年是“自己的污浊之年”,因此决定这一年不再照相。他来到街上,找了一个专业的剪纸先生,为自己剪了一个侧面肖像,并用墨水涂黑,这张这么多年来,唯一不是照片的“照片”。 


- 1953 -



1953年,叶景吕第一次穿短袖照相。这一年斯大林去世,中国拒绝承认蒙古国独立。71岁的叶景吕还上书毛主席建议定9月1日为老人节。


- 1954 -



1954年9月21日拍摄的照片上,叶景吕正戴着一个助听器,这年他的左耳突然耳聋了。


- 1955 -



1955年的5月,叶景吕的右腿患风气经针灸治疗刚好,在8月,又开始患头晕的毛病,从此出门必须拄拐杖了。


- 1956 -



1956年4月8日是他和夫人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他们共同合影留念,这一年,叶景吕76岁,夫人69岁。


- 1957 -



1957年10月7日拍摄了肖像,这年,77岁的叶景吕左目失明。


- 1958-



- 1959 -



1959年,快80岁的叶景吕选择在儿童节那天拍照,还修补了门牙。刚刚结束大跃进的中国马上要进入三年自然灾害。


- 1960-



1960年,叶景吕在春节拍摄了照片。也是在这一年,叶景吕位于仙塔街的老宅被政府征收,他从此搬到了小孙子叶林居住的三坊七巷的宫巷33号。孙叶林说,1960年仙塔街老屋被征用时,房产局给了1000块钱,爷爷到去世前都没有动用过,说是要留给台湾的叔叔回来用。 


- 1961 -



1961年,叶景吕得了一场大病,这是他是大病痊愈后两个星期拍摄的。8月17日,正是福州解放十二周年纪念日,他还特意标明拍摄地点为艺光照相馆拍摄。作为一家老店,这里至今仍秉承拍摄传统肖像照片的技法。


- 1962 -




1962年,叶景吕的大儿子叶健明因胰腺癌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叶景吕受到很大打击,这年的照片也是他用春节照的照片(应当是合影照)来翻拍放大的。


- 1963 -



1963年,叶景吕已经83岁。这一年叶先生的个人肖像也是从杭州和女儿合影照片的底板洗印的。


- 1964 -



1964年,10月1日国庆日,叶老拍了这张照片。列宁帽,口袋里插着一钢笔,右手拿着扇子。告别三年自然灾害后,人们的生活正在慢慢恢复到以往的水平。


- 1965 -



他与他的家庭只是历史巨潮中的一叶扁舟,但他以自己的见识能力,对国、家与对自己一定都曾有所期许和坚持。即使晚年经历世事沧桑,也没有改变他从自家出身经历带来的某种精气神。1965年9月10日,在中秋节当天拍摄了照片。


- 1966 -



1966年,叶老为庆祝结婚六十周年拍照。


- 1967 -



1967年,他八十七岁,可能感觉到自己日子不多了,在照片下面的那段备注里写道:"1967丁未年,时已八十七岁。我能看到文化大革命和第三次五年计划第二年是很难的,只当留影纪念希望再看统一。" 


- 1968 -



1968年,叶景吕选在“六一”儿童节这天,自己拄着拐杖走到时代照相馆拍了他一生的最后一张照片。此时文革刚开始两年,一个月后,家人受到外界运动的冲击,当时在家的叶景吕夫妇受到极大的惊吓,从此一病不起,最后辞世。


岁月会老去,但直到最后一张照片中,叶先生仍挺拔矍铄。从1902到1968,时代再变,他却始终给人以精神充实、风雅蕴藉之感。照片中的人、照片外的世界,都已凝聚成厚重的个人与国家历史,任沧桑风云,历久而弥新。


看完后,或许你会觉得这些肖像,与当年来华的国外人拍的许多照片形成巨大反差,如果看过那些图片中破败的华北民居、嘈杂的广州商埠、呆板的皇亲贵戚、矮小的农民挑夫、表情木讷的士人、目光空洞的仕女,再看到这血肉丰满的翩翩男士,仿佛呈现出了历史的另一种面貌:这才是使泱泱大国,得以千年延续的精神之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罗点点:当我们在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尊严”

点击图片阅读 | 中国人流调查:年900多万台人流手术世界居首 少女吃紧急避孕药像吃糖豆

点击图片阅读 |2岁北极看熊,4岁南极看企鹅,这对中国家长160天花60万,只为让孩子亲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