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Me by Your Name》(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部电影是意大利旅游局投资的,我一点也不会惊讶。导演把意大利小镇生活拍得太惬意了,大家每天就是躺在树荫下看书,和朋友喝酒聊天,争论一些形而上的话题,饿了就去园子里摘个水果,其中桃子还可以有其他用途。看书看累了就去池塘里游泳,或者骑着自行车穿越大片大片的田野来到古老的镇子上,和好客的本地居民打个招呼,讨碗水喝……这几乎就是整部影片的所有内容,直到最后父亲的那段话把电影格调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层次。PS:我本以为编剧选择男同性恋是为了引起话题从而自带流量,看完才知道不是,如果是异性恋的话整个故事就都不成立了,因此作为一个直男,电影里的感情戏并没有让我产生情感上的不适,反而觉得很美。五星推荐。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今年口碑片里我最想看的就是这部,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故事讲的是Frances McDormand扮演的小镇离婚妇女因为自己的女儿被奸杀,但案子始终没破,决定花钱在镇上的3个大广告牌上质问Woody Harrelson扮演的警察局长渎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后面的情节我不能剧透,否则就没意思了。但请相信我,这是我看过的最牛逼的严肃剧本,之所以被归为喜剧类可能是怕观众觉得太压抑。后来一查,编剧是英国人,这就解释了一切。英国人拍大片也许比不上好莱坞,但编剧本的功力世界第一。PS1:强烈推荐所有的记者朋友看看此片,反思一下你们做的那些社会事件报道。PS2:每年都有那么几部片子让我慨叹:人家的片子已经拍成这样了,我们却还在看XX,XXX,XXXX……今年有两部让我产生了这个想法,一个是《蓝色星球II》,一个就是这部。PS3:越来越相信,世界观是编剧的天花板。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编剧世界观,这种高度是目前任何中国编剧(包括小说作者)都达不到的。
《Lady Bird》(鸟小姐)***
我能理解那些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人会喜欢这片,也理解那些有孩子的人会喜欢这片,但这两条我都不符合,再加上我已经看过很多关于美国青少年成长的电影了,这部流水账式的片子对我而言实在是太平庸了,同样题材有好多片子都比这片优秀。
《Heat》(盗火线)***
听几个影评人朋友高度评价这部老剧,遂找来看了一遍。这片子如果我是在1996年看的话兴许会给5星,但现在的我已经看过美剧《绝命毒师》和《冰血暴》,都比这部电影强太多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艺术也不都是老的好。
《A Ghost Story》(鬼魅浮生)*
《USA Today》将此片列为年度最佳,于是看了一下,差评。这个故事建立在“鬼能干涉现实”的基础上,所以我没法入戏,再加上编导毫无编故事的能力,大量空洞的长镜头看得人昏昏欲睡。这类鬼片的标杆之作是《The Six Senses》,那部片子在不违反现实的情况下讲了一个完整的人性故事,那才是好电影。PS:很多所谓的“艺术电影”的本质就是电影人自身的懒惰和缺乏想象力,只能靠装神弄鬼来欺骗某些自以为是的影评人。
《Florida Project》***
这部电影的卖点就是美国“白垃圾”(White Trash),也就是赤贫的白人。导演选取了一个讨好的角度,以小孩的视角看这帮白垃圾的日常生活,观众会感觉更加纠结。但除此之外这电影就没啥可说的了,勉强可看。
《The Shape of Water》***
这就是一部成人版的《大西洋底来的人》,而且口味相当重。片子的一些细节处理得挺有趣,但整体平庸,主题和意义太低幼了,导演一看就是那种满脸都写着“我要拿奥斯卡”的表情,勉强可看。
《The Post》**
斯皮尔伯格的新片讲的是1970年《华盛顿邮报》冒险刊登美军越战绝密文件的过程,符合当今的政治正确氛围,但整个故事没啥惊喜,逻辑上也缺乏自省精神,细节却又极为混乱,看得人昏昏欲睡,比类似题材的《聚焦》差远了。斯皮尔伯格野心太大,这样的故事最好拍成电视剧(比如《新闻编辑室》,否则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信息密集到普通观众根本跟不上节奏的程度了。另外斯特里普和汉克斯的表演也略显老套,尤其是前者,经常给人以“我在表演”的感觉,不过她一贯如此,倒也不失本色。唯一的亮点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可以看看50年前的美国报纸都是如何运作的,算是业务学习吧。
《Last Flag F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