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给我的读者们写股东信了:
18 年正好过去一半,42章经公号的股东(粉丝)在前几周终于突破了 20 万人。从第一篇文章算起,也写了两年多了(全职创业一年半),基本每周更新一篇,回头看其实也挺恐怖的。
对于 42章经 的文章,我给第一年打 90 分,第二年打 85 分,现在也就是 80 分吧(但自觉仍然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
一开始的时候,写 42章经 是完全的降维打击,最早怎么做起来的其实没啥经验好总结,就是相关的好内容和视角非常稀缺,也就起来了。但后来这两年我还是验证了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就是永远无法靠一个人持续生产深度优质内容。
当然,哪怕可以,也会有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也想写或正在写,可以参考)。
1)理论写到最后会形成一个核心模型,底层都是相通的,所以我自己看事物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觉得不值得写,写出来的东西也会趋同。
2)观点是没有绝对对错的,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写多了总会有负面的观点跑出来,且大多人习惯了对于观点“对人不对事”,所以被 diss 是表达者的宿命。
3)一个人写多了,自己会写腻,读者会看腻。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半年前开始,我们又做了一件事,就是社群,也就是我们的创投理想国会员。
这件事,一开始做的时候,我只能打 60 分,因为实在是没有相关经验,踩了太多坑,包括工具的使用、活动流程把控等等。其中最大的 bug 就是发现没有一个最好的途径和工具能够 100% 触达所有付费的会员,这就造成很多早期付费者不好的体验。
实际上,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做会员福利这件事,比如每天的会员通讯、每周的活动等等,但对外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输出,也没有给大家提供明确的预期和结果,这些都是我们慢慢在改的地方。
改到现在呢,慢慢的我觉得社群这件事做的涨到 75 - 80 分左右了,随着相关人员的补充加入,预计这两个月会很快涨到 85 - 90 分这个区间,很快我们也会再有更产品化的升级体现。
那做社群这件事我的经验是,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很多时候是业务推动公司走,而不是反之的,所有事情(尤其是新业务)都不能等全都 ready 了再去做。
其实,在社群刚推出来的时候,我知道准备是不够充分的,但是我也知道如果规划更久,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偃旗息鼓就没掉了。
所以,我决定在去年 12 月先把这件事推出来,之后随着会员的加入,我们反而不断倒逼整个团队进步。当然,为了支持者的利益,其实后来我们把所有的会员加入时间都从 12 月顺延到了 3 月开始计算,这几个月的时间就是我们打磨和填坑的时间。
这样到目前为止,社群就成为了 42章经 发展的第二个引擎。并且,在之后相当长时间内,42章经 都会是公号+社群双引擎驱动。公号的文章可以为社群导流,而社群活动的产出又可以反哺内容。
在这个双引擎驱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有新的“人”、“资源”、“话题”被引出来。42章经也在从“曲凯”写东西,慢慢蜕变成为一个平台。我们提供的是品牌、是平台、更是核心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对内容的把控能力。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已经产出了大量不弱于我个人写的文章,比如汪天凡的这篇
在 20 年里,和那 100 个人发生关系
,或者
张首晟教授: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
,都是其中的经典了。
我始终认为,世界上有大量的身体力行者,这些人可能不具备每周生产一篇内容的能力,但他们可以每年或甚至每三五年生产一篇好内容,找到他们,并且帮他们传达经验和思想就是我们之后最想做的事情。
为了做到这件事,我们预期整体内容会有一个先滑坡再上升回去的过程,所以预计后半年,42章经文章质量会不断再上升,最终会以平台的可持续输出方式达成过去的质量目标。
其实很多时候,外部的人只看到表象,不会真的站在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外部抨击的事情,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其实可能本来就是创业者为了发展与股东/商业利益有意去做的尝试。
在这方面,我其实一直都单方面觉得自己特别理解新世相的张伟同学。在个人与公司之间,舍弃个人而选择公司,舍弃阳春白雪而选择做一个下里巴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合格创业者的自我修养。
最后,在公号和社群这个双引擎之外,我们还尝试了两件事。
第一,我们孵化了自己的 FA 公司,叫凌波资本,做了半年,成绩远高于预期。FA 公司从长期来看,可以在整个创投生态布局上帮到我们,也能让我们始终保持在创投圈的最前沿,同时也能和一些创业者有更深的连结,后两者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第二,我们在社群的基础上推出了小班课程。比如有战略级的两天的区块链课程(7.7 - 7.8 周末),也有这篇文章最后放出的新流量增长的闭门实战营(7.14 - 7.15 周末)。
未来课程会是我们发力的重点,目前可以合作和开拓的课程产品线就有好几条,课程也会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收入的最主要支撑,而阻碍课程和收入发展的唯一因素就是缺人,所以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人加入我们。
最后,再从我个人层面来说,我希望能分享几条我最近一段时间的体会。
1)请真诚,真诚,再真诚。就好像这篇文章一样。
2)所有真赚钱的人,都不是靠工资的。
3)一条社会成功法则:
其实一个人要在一个社会上混的好很简单,就是让身边接触的各种角色都开心就好了。那怎么样能够混得更好呢?
两个维度:
第一,不止让身边的人开心,还要让身边的人在没有你的时候不开心。
第二,增加接触角色的类别和数量。比如正常的员工只接触一个老板,哄开心这么一个人很简单,往上走就要接触下属和再上面的老板,以此类推。最终最成功的人就是要让无数客户开心,要让大量员工开心,要让合伙人开心,要让股东开心,要让政府开心,这个拥有最复杂关系的人就是创业者。
在这两个方向上努力,也就算成了一个在世俗体系的社会里成功的人。虽然往往让越多人开心,自己就越要妥协和不开心。
4)每个人这辈子都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首先努力突破极限,总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好,尝试更多东西,承担更多责任。最后在不断和自己交战的过程中,和自己与外部妥协,再慢慢卸掉所有的东西和责任,也就过完了这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