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富,先修路,一个地方只要交通畅通,贫穷的面貌,都会发生改变。
即使是在非洲,有了道路,骑
28
大扛的奥德彪,也可以凭借拉香蕉来谋生。虽然说,拉上香蕉无法刹车,放下香蕉无法生活,这抖机灵的解说词多少有点无奈,但是如果没有道路没有
28
大扛,恐怕奥德彪的出路会更少。
有了道路,外面的东西可以卖进来,而且价格可以降低很多;有了道路,本地的东西,可以拉出去卖钱。有了贸易和流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商业大循环。
甚至于,只要有路,从来不用担心车的问题,工业化的中国,会把车子价格降到绝大多数的人都买得起的地步(实在不行,还有二手车市场)。
不过,随着道路的覆盖率越来越高。大家也发现一个事实,道路的刚性开支成本,是很难降下来。比如,开卡车需要烧柴油;开汽车需要烧汽油,还有过桥过路费。新能源汽车眼下电费比油费低,但是随着普及程度提升,迟早要加上养路费,这个成本算上去,新能源汽车以后的税费,估计也要达到油车的一半左右,甚至还要高。
想要在道路上,再挖掘成本优势,其实是已经很困难了,高铁的建设成本很高,而且日常运行也需要大量电力,维护保养也需要经费,高铁票价也不可能降低多少。
铁路的运输成本,当然比公路要低一些,但是覆盖率和灵活性,还是远不如公路系统,只能部分替代而已。
以前内地道路覆盖率不行,东南沿海的交通优势明显;现在,大家都普及了高铁和公路,中部西部的道路状况也不差了。但是,东部沿海的交通优势,仍然非常明显,那就是水路带来的低成本。
从能耗成本来测算,公路油耗成本为
9
分
/
吨公里,铁路油耗成本为
1.5
分
/
吨公里,水运油耗成本则只要
0.6
分
/
吨公里。简单来说,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看,水路运输成本仅为空运成本的
1/20
,公路运输成本的
1/5
,铁路运输成本的
1/2
。
当然如果算上设备成本,人力成本,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水运需要的人员更少,空运人力成本很高设备成本也高;公路需要人力(司机)很多,铁路需要保养设备和道路。
所以,南方特别是沿海沿江城市,水路航运发达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很大。毕竟,原料要运进来;产品要运出去,越是大宗商品(比如矿产原材料),成本构成中对于运输价格就越敏感。
比如在
2023
年,长江干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达到约
37.5
亿吨。
2023
年,
全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
39.1
亿吨
。
一条长江的港口吞吐,大约顶全国铁路的货运量。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