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158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下的这段经典语录,对如今站在打造全省“铁三角”新征程上的温州来说同样适用。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浙江省内,杭州一枝独秀,温州与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杭温GDP差距由2004年的
1154.3亿元
扩大至去年的
6005.1亿元
;超过120家的上市杭企数量更是令温企难以望其项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杭温高铁,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杭温两地的时空版图,将用最快的“高铁速度”为温州重振雄风注入“新能量”;走过金融风波影响,温州已实现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的转变……
对标杭州,为温州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打造“铁三角”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在杭温商正在努力融汇更多杭州的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建设杭州反哺家乡。
杭温多番对话释放协同发展信号
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指出,在未来五年,温州要巩固提升在浙江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
5月22日至23日,周江勇率温州市党政代表团专程赴杭州“登门取经”。不仅实地考察学习杭州在城市品质板块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打造、重大项目招引培育、智能制造与“两化”融合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还与杭州领导干部座谈交流,面对面取经问道,探寻温州转型发展之路。8月3日,周江勇走访在杭温商,并与部分在杭温籍企业家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8月7日至8日,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率杭州市党政代表团来温州考察交流,短短三个月内,杭温两地再次“对话”。
在举行的两地工作交流座谈会上,杭温两地就深化两地的合作和交流,走出一条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进行了探讨交流。
在杭温商企业拿下新兴产业领域众多“第一”
作为创业之都,杭州创新创业的各项指数均排在全国前列,众多在杭发展的温商在其中树立了无数标杆。
在网红经济最活跃的杭州,温商冯敏创办的“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半年营收3.05亿元,不仅成功挂牌新三板,更是获得赛富亚洲、君联资本、昆仑万维、阿里巴巴等的竞相追逐,估值涨至30亿元。从网红到女企业家,90后“雪梨”朱宸慧更是凭借在电商方面的突出表现,入选福布斯中国30U30精英榜(30位30岁以下精英)。
作为“工业4.0”中一大重要主题,浙企在如何打造智能工厂方面不遗余力。而一向以制造业闻名于世的温商,更是深化产业升级,创新制造模式,在杭州就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温商智造”。就在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和中国产业互联网(浙江)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浙江省2017十大智能工厂”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生物医药方面,打破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人工耳蜗能力的诺尔康,由致力于帮助全国6000万听障人群的温商父子李方平、李楚创办。共享单车风口之下,ofo将要打造的智能出行方案来自90后温商邱懿武的云造科技。众多证券、基金、保险、银行、交易所等所倚仗的第一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供应商恒生电子,创始人黄大成同样来自温州。
甚至是阿里新零售布局的“天猫小店”,全国首家也选中了在杭温商,更有十余家在杭温商企业已经成功上市或已在排队IPO,拥抱资本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
实际上,在杭温商几乎结合了杭州与温州两地的特质,创新创业又紧跟时代步伐,吃苦耐劳又充满活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在杭温商企业均拿下众多“第一”。
在杭温州人超1/3自主创业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从各处汇集到深圳创业创新的人,让这座世界级城市很快崛起在南海之畔。那么如今随着更多人纷纷来到杭州创业创新,东海之滨也正在崛起一座世界名城。
优越的地理环境、互联网基因、活跃的民间资本、有为政府服务,构成吸引温州人在杭创业创新的基本要素。
从科技城到海创园,从滨江新城到环绕的特色小镇,无论是“海归系”还是“浙大系”,从初出茅庐的新生代,到经名企历练的经理人,更有传统温商再出发,杭州星罗棋布着众多温籍创客个体。
温州市信息化研究中心一项基于移动通信用户的人口特征和时空轨迹信息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识别在杭温州人职业信息用户19.5万,其中超过1/3在杭州经商,其次则是自由择业3.6万,学生大约2.6万,企业高管0.3万。从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看,普遍高于温州整体收入水平,其中企业高管收入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从业者。
杭州市温州商会统计数据显示,总计近60万温州人生活或工作在杭州,在杭温商企业(含个体户)更是超过3万家,这一数字和密度远超国内任一座城市。不仅如此,温州市信息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杭求学并留杭就业的温州年轻人众多,20—29岁的在杭温州人占比高达43%,而在杭温州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
>>>助力“铁三角”新时速 听听在杭温商怎么说
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是温州必须扛起的新使命新责任。温州在全省发展中应当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优势、补齐哪些短板,又该以怎样的谋略锁定“铁三角”格局,带动杭温两地经济协同发展?深谙两地创业的多位在杭温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发挥在杭温商优势 为温企转型提供支持
陈承守(新明中国董事局主席、杭州市温州商会会长)
商会要成为联系杭温两地经济协同发展,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铁三角”地位的桥梁和助推器。要发挥好在杭温商在新兴产业、科技力量上的独到优势,为温州本土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持,要发挥商会这一在杭温州人的“朋友圈”,为温州本土招商、招才、招智。同时,温州本土也需要推金融(基金)政策服务,促温商资本回归;深化创业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理清产业发展机遇,做好产业氛围;助力企业通过科技突破、提供就业、缴纳税收,为杭温两地创造更多价值。
做好中小实体企业服务
陈建华(浙江南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
扶持在杭创业的温州创业者以及带动温商回归,杭州市温州商会必须起好带头作用。杭温两地发展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特别是降低中小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减轻其税费负担。
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
陈光秒(杭州市温州商会秘书长)
在杭温州人资源丰富,其不仅仅停留在温商企业资源,在杭温籍高端人才也是不小的数字,他们投身于教育、医学、科研院校等。用足温州人资源,两地温商可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让温州人资源能为温州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五大要素构建 温州创业生态系统
方毅(浙江每日互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由五大要素构成。一是政府政策,二是标杆性的大企业对生态的影响,三是创新性的高校,四是多层次的投资者,五是经过良好教育的创业者。温州如果要和杭州一样吸引更多创业人才,就不能局限于政府提供的楼房、税收等政策,而是根据这五大要素,真正构建属于温州的创业生态系统。
新生代是 转型发展发动机
吴宗方(杭州原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经理)
温州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有一个新的发动机,而这个驱动者也一定是温州人,尤其是温州的新生代。怎样吸引年轻人回归温州,是未来温州发展的重点所在,这也需要政府给企业和温州新生代提供能够回去的政策和环境。这不仅包括要向创业团队输出资本,帮助创业者组建团队、寻找合作伙伴,也包括通过“创业导师制”和国际孵化理念与创业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年轻人创业的品质和成功率。
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吸引人才留温
梁坚(浙江创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