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语世界
办杂志,搞翻译,做学术,带孩子。这就是人生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德语世界

【梁老师的德语课】历史与Geschichte

德语世界  · 公众号  · 德文  · 2017-02-23 20:14

正文

      


    今天的主题源自于阅读冯友兰先生文革后撰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里面的第一节是这样的:

     他老人家的意思总结来看,就是历史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发生的客观存在的历史,即“本来历史”;另一种则是人类书写的历史,属于主观认识的范畴,即“写的历史”。两者的差异经常是明显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想必文革之后的冯先生将这一节放在最前面,其中似乎颇有深意。

      其实很久以来,西方人就已经意识到了人类历史的虚构特性。英文里面的history被很多女权主义者解释为了his-story,这是耳熟能详的例子了。而在德语里面,我们注意到Geschichte这个词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历史,二是故事,它既是history,也是story,这样两种含义在一个单词上的结合不禁让我们对德语先民的智慧感到敬佩,他们看到了历史的虚构特性。

      我们总会觉得历史应该是严肃的,是认真的,是一丝不苟的,而事实上,是人制造了历史,而人的特性必然会影响到历史,那就是人会说谎,人会伪装粉饰,人会牵强附会,人会心血来潮,所以很多人都对历史的偶然性充满了敬意。这里我们就要将两个中国学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来说明这个问题:陈寅恪先生,历史学者,发明了一种“以文证史,文史互证”的方法,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资料来佐证和考证历史事实,而这种方法被另一位大家钱钟书先生嘲笑,认为史学家们不要过于执着于文本内容,殊不知“史蕴诗心”,文学作品很多资料是不能算数的,所以他用古代一个笑话来说明这个问题,说一个官员向上级提交自己的诗稿,希望得到赏识,里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司大吃一惊,问真的是这样吗?他说不是的,完全是为了对仗工整。在钱先生看来,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太多的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不足采信。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就明白了,说到底,陈先生是相信人性的,而钱先生则完全不信,这大概就是德语先民用Geschichte一词来表达的智慧吧,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该信还是不该信。





推荐文章
悦网美文日赏  ·  脑洞故事 | 摄魂花
7 年前
手艺门  ·  一处水景,美了一个院子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