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报
做报纸,也懂互联网,这里是《IT时报》(IT Times)微信版。作为上海一份IT类周报的新媒体产品,这里汇聚了关注全球IT业的魔都资深IT记者。我们追求原创独家新锐,以及读视听多种表达方式。ps. 使用IT产品有问题?留言与编辑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T时报

赛博朋克式现实:你的脸、作息都不属于你

IT时报  · 公众号  ·  · 2021-01-06 19:20

正文

此篇为《我和我的2020》十部“电影”之第八部
《AI帝国》


《醒来》(节选)

创作:网易AI音频

醒来

灿烂星光透过了窗台

海岸线连接了 那片山川大海

涌动梦境边缘 像是空旷舞台

在眼前忽然展开 虚拟世界

看银河慢慢散开

我听见有微风 轻轻拂去阴霾

期待却不知未来如何安排

将故事勇敢翻开

不要再沉默徘徊

我知道生活有着太多无奈

冲破这层层阻碍


这是一个AI“侵入”的2020。


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被“困”在系统里,AI是他们每个动作的指挥棒,看似自由的职业选择背后,是数字化劳工的无奈。


在冰冷的算法眼里,人不再是有情感、有需求的万物之灵,而是系统里可移动的工具和数据。


正如《黑客帝国》中由“母体”(Matrix)控制的先兆,每个人都将是系统里的一颗棋子,按照系统最优化的方案生活,人类最终被抹去了情感、意志和思想,都不过是农场中的“白羽鸡”。


一个《AI帝国》正在慢慢形成,你要不要做尼奥?


第一幕

外卖小哥:逃脱不开的“拒单”困局

图源/网络

路口,红灯即将转绿灯的一刹那,他心里默数着“3、2、1”,接着便窜了出去。


对于这辆标有“外卖”的电动车来说,并不算快,毕竟没有和红灯交朋友,这几秒钟是要用速度弥补回来的。他做外卖小哥已经3年了,自称“风一样的男子”,“这都是系统逼出来的”。


晚餐时分,取餐点门口已经围着六七名外卖骑手,大家都扯着嗓子“逼问”商家,谁的嗓门大或许就可能早出餐一分钟,不断响起的“你有新订单了”,更激起一片焦急,10分钟的等待时间仿佛过了半个世纪。

图源/IT时报

每多一秒等待就意味着送餐路上要更疾速,也可能要闯红灯。拿到餐,他像风一样冲向电瓶车,这笔单子留给他的时间还有18分钟,3公里,好在他对这一片已经轻车熟路,不用问路,只要没有意外,他保证提前送达。送完这单,距离Deadline还有5分钟,用户没有一句“谢谢”,只是冷冷地接过袋子。


现在的他,已经能应对各种情况,“新手拼不过我。”骑手接单分为派单和抢单两种,如果连续取消派单,就自动被系统“打入冷宫”,系统会限制派单并惩罚,而抢单又抢不过老手,新手一天能赚取的费用有限。

拒绝,意味着无单可接;接收,面临超时惩罚。这个悖论每位新手都会遇到,但答案仍无踪迹,他们都在企图挣脱“拒单困局”。


老手的经验也是用惩罚、扣钱积累起来的。曾经,他因为商家包装不好致使汤打翻了三分之一,他只能向用户道歉,声音中带着哭腔,加用户微信,乞求对方不要差评,并转账60元作为补偿,用户原谅了他,让他感激不尽,这是外卖小哥们的“危机公关”。

图源/IT时报

这些系统并不知道,甚至每一次改变算法,对他们可能又“苛刻”了一些。


“我们最大难处不是天气也不是路滑,系统无法改变,只是希望如果晚了几分钟能多一些谅解,我们也不想骑那么快,也希望安全一点。”他说。


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多接单才能赚得更多,如同《黑客帝国》中的尼奥,试图在系统和算法中寻求一条迂回之路。

第二幕

快递员:每分每秒都是倒计时

图源/Unsplash

早上5:00,快递员张明(化名)出现在快递点,对于一个80后来说,习惯这种日常是不得已。


几千件快递已经堆放在快递点门口,“哎哟,不能放好啊?”张明已经习惯路人这样的鄙夷。


KPI下,谁还顾得了这些。张明麻利地开始拣货,领取自己区域的快件、装车。不一会,车上的框里就装满了几百件快递,这是他的基本工作量。

到了双十一这种物流高峰期,日处理量翻了一番,为了完成KPI,张明的妻子也会来帮忙,夫妻俩各自骑着电动车奔波在送件路上,他们既憧憬着超额完成任务后,每单增加1元派费的奖励,也要提防客户猝不及防的差评,送货慢最容易得差评。

图源/IT时报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1元/单左右的派费,赚的完全是辛苦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饭,日均500-600单的送件量把胃都饿出了毛病; 连着几天回不了家,晚上送完货在车里睡几小时,睡醒了又上班,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张得像在倒计时。


每天,张明要接到好多个用户的电话,大部分是要求他把快递送上门,“如果用户说要投诉,我就会在完成当天的事情后送上门,但有的时候实在来不及。”

压在快递员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就是考核指标,不少快递员甘愿冒着被投诉的风险也要将包裹放在驿站或快递柜。如果根据规定要先打电话联系用户确认无人再代其收件,很可能打完一圈电话后,入库的时间就过了,驿站会被罚款,快递公司的签收率也要受影响。

图源/IT时报

有时,“莫须有”的罪名也会从天而降,用户只是询问一句包裹还有多久送达,也成了快递员的罪。刚入行的快递员很容易“得罪”系统,被克扣行政分。


一边背着沉重KPI,一边是用户,他们的选择是——听系统的话,“我想既能达到公司的要求,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两全其美是最好的,终究是为了生活。”

第三幕

网约车司机:被积分驱动的飞驰人生

图源/东方IC

“还有1公里”,在乘客手机上,王宁(化名)就是一个点,一个慢慢向他靠近的点。


王宁,美团专职司机,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在车上,为了遮盖黑眼圈,他戴上墨镜,不错过早高峰奖励和深夜打车费用是他的动力,还有服务分。


王宁的初始服务分是60分,满分为130分。 如果拿到130分,意味着美团会将更多的优质单率先派给他。


因此他不断打消休息一天的念头,每天都上线,目标是拿到满分,接到更多的优质单。


“积分是驱动力”,同样也在滴滴平台上。今年9月,滴滴将原有的积分制度从100分升级成130分,并调整各时段的积分规则。


只有达到130分的好评分,系统才会优先派送订单。


为了冲积分,司机王珂(化名)不得不通过多接单的方式提升分数,每天要多跑2个小时,才能获得和之前相同的流水。


因为早高峰分数更高,原本中午开工的他选择早起冲分数,作息也被平台支配了。


王珂的无奈还来源于乘客的评价, 某个雨天,王珂没有接到单子,因为被“差评”了。 由于乘客要求的下车点不能停车,尽管乘客已经同意多走几十米,但下车后对方还是转手打出低分。


口碑,是王宁和王珂还有其他网约车司机最在意的,是否能接到好单,一切都以积分为衡量。

图源/网络

积分就在于系统对他们的判断,自己无法左右,他们不得不为了多一点积分更加拼命。


“系统能更人性化一点,出行比较复杂,有时问题并不一定都出在司机身上,当系统更友好一点,司机才有更大的动力开车。”这是网约车司机的希望。

第四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