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啤博士漫谈啤酒
边科研,边喝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啤博士漫谈啤酒

如何成功组织精酿品鉴会?

啤博士漫谈啤酒  · 知乎专栏  ·  · 2017-07-15 06: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啤博士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先后举办了25期品酒会和15期线下活动(一般是参加啤酒节和参观酒厂),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举办的经验。

举办一次品鉴会,大概需要考虑如下内容:


1。品鉴会目的


如果是商业组织,盈利是必然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品鉴会影响力当然越大、参与人数越多越好,有不少品牌做推广都会采取这种方式。一些酒吧举办的品鉴会,背后也往往离不开酒水溢价带来的利润。

如果只是爱好者,也就是即将重点介绍的情形,内容就是最重要因素,所有的计划都围绕高质量内容来准备。收费只是保本即可。我们举办了25期,估计有15期是自己倒贴的(还好不多),剩下的能剩个几欧元就不错了(一般每人收费15欧元,七轮啤酒+各种小吃,每次预算都得精准拿捏)。

在这种情况下,我本人在举办时(我举办了有15期)要考虑到一个最核心的目的:这个品鉴会的内容对我本人是否有帮助?

光是为了喝酒恐怕太说不过去了。。。

否则我为啥费心费力也不赚钱地去折腾一期品酒会?毕竟从前期复杂的酒品准备、动辄大几千字的平台宣传稿、选择场地、至少两个小时主讲的内容准备,都是极其耗精力的。如果不赚钱,自己耽误的时间能否换回来有效的回报非常重要。

把以上归纳而言,办品鉴会最重要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主讲人一定要换回回报,既可以是商业利润,也可以是不盈利时都能吸引自己的内容。


我们经常举办的属于后者,在目的方面,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a. 自我学习;刀不磨不快,啤酒知识不整理就是散沙。开一次小型品酒会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极高,两个小时带着大家学习主讲,加上爱好者随机的提问、尤其是有啤酒基础爱好者的提问,对于系统整理归纳自己的啤酒知识极有帮助。除了品酒会,我也开过两次啤酒相关的知乎live,如果大家看一看最后一般两个小时的听众提问(前面主讲一个小时),便知道储备和整理知识的重要性。

b. 社交属性;能认识各路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啤酒是一个独立于职业之外的大众爱好,尤其是在这些年精酿啤酒的发展后。通过啤酒确实认识了非常多的各行各业大神,在聊酒过程中带给你的视野提升是很不可思议的。

每期品酒会都只有8个人,时长3个小时左右,大家的交流很充分。主讲人由于主要输出知识,获得的社交资源回报也是最大的。毕竟即便是品酒会也可以看做是某种程度的利益交换:用我的知识交换与他们的关系。

所以,举办之前,主讲人把目的要想清楚。


2。主题与内容


主题和内容最重要的作用是:筛选品酒会的参与者。由于品酒会规模比较小,这方面完全由主讲人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内容就定什么,毕竟7个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参与者是总能找到的。

a. 主讲人系统整理自己啤酒知识。就可以举办入门类品酒会,具体介绍常见啤酒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对比。比如比利时啤酒专场、德国啤酒专场、IPA专场、酒吧常见酒款专场。还举办过自酿啤酒活动,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自酿啤酒。我还和大学的文化中心合作办过一次针对老外的品酒会。这种情况下来的一般是精酿啤酒小白。

b. 主讲人感兴趣的啤酒主题。我们曾经举办过修道院四料专场对比,主讲人与参与者完全盲评并深度对比;欧洲不为人知的小众啤酒类型,比如圣诞啤酒、冰馏博克、古斯;红酒/啤酒对比;兰比克啤酒专场;过桶啤酒专场。

(每人一次性发五款修道院四料啤酒做盲评对比)


c. 重视知识分享的主题 。由于前面两种已经举办很多了,我本人目前更倾向于这种活动:在啤酒之外收获其中某位参与者带来的知识,当然上述两个啤酒的主题放在这里也不冲突。比如举办过邀请英式橄榄球爱好者主讲英美橄榄球对比的活动,狼人杀最火的时候举办的品酒会。最近荷兰大选,我们有位成员邀请了两位海内外国际政治专家开了一个讲座,我们就顺势把两个结合在一起,在听讲座之后去喝酒。

相比品酒会的内容,单纯追求酒品的价位是最让人无语的,特别受不了追求所谓高价孤品、然而喝起来完全说不出所以然的品酒会。

在这个部分,应该是主讲人要讲的内容最重要。


3. 时间地点

时间当然是周末,主讲人有空,最好是下午,我一般选择1点到4点,提前至少一周公布时间地点。大家上午准备比较从容(我们有过两次参与者是从别的国家过来的),也有一定的后续聊天甚至晚饭的社交空间。如果去酒吧举办,这个时候酒吧也不忙,有你的空间。

地点一般有两种:

a. 酒吧。 优点是准备工作简单,提前研究酒单就好了,非常适合针对小白们的主题与内容。但缺点是酒品太一般,大都是常规啤酒。有时酒吧到了下午也会很吵,不适合临时高兴了加时。另外价格较贵,成本太高,几乎每次去都要赔不少钱。

b. 自定。 我一般选在自己家里,有一张8人桌子。优点是几乎所有啤酒都可以准备,购买优质啤酒的成本大大降低。自由度很大,还可以用ppt,临时延时,准备各种展示材料(比如自酿原料与小设备)等。但缺点是对家里卫生和家人影响比较大,你需要一个支持你的老婆。。。。在这里向媳妇儿致敬,不仅不抱怨,还给我们端茶倒水,还搬个小板凳边听边随时帮忙。。。。


4. 确定酒品

定完主题就可以定啤酒了,我一般的原则是: 酒必须是标准的类型,在预算范围内买最好的

不是标准类型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你讲IPA,拿了略带酒花的美式淡艾来充数实在太过分。

在家里举办预算空间大大提高,七轮啤酒(可以酌情考虑)总共约20瓶,如果某种啤酒有性价比特别高的选择(比如三料里的卡姆利特,修道院性价比都非常高),就可以把预算留给某一轮或两轮比较贵的。我们也喝过非常昂贵的啤酒,如果大家愿意甚至也可以适当额外分担下成本。

从成本、大家酒量等综合考虑,我们确定的是7轮啤酒,每轮120-150ml,差不多是一个标准啤酒杯的量,最后人均一升啤酒。基本上大家都喝得微醺了,女士们极少能喝完,男士们一般都能占个便宜,哈哈哈。


5.辅助材料

主讲人最好不要对自己信手拈来的演讲能力如此自信,最好准备一些材料来辅助品酒会,事实上它们也构成了品酒会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我举办品酒会包括如下材料:

a. 啤酒酿造原料 。它们会非常直观地体现出一个啤酒的特色,会极大辅助参与者了解某个风味啤酒特色的来源。我的标准讲解套装一般如下:

四种常见麦芽(淡色/皮尔森麦芽、水晶麦芽、巧克力麦芽、黑色专利麦芽),三大家族酒花(美式卡斯卡特酒花,捷克萨兹贵族酒花,英国肯特·戈丁酒花)、两/三种酵母(视家里存货)、几种啤酒辅料(橡木/咖啡提取液,比利时棕糖,玉米饼,香料,花)等。

其中淡色麦芽还可以当佐酒小食。这些原料的辅助,对于主讲人讲解和参与者感知啤酒味道的帮助极大。

b. 纸质材料。

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打印出来人手一份:

啤酒酿造流程


啤酒品鉴打分表 (啤博士授权的BJCP中文翻译,可以到 doctor-beer.com 去下载)。带着大家尽量填。

weixin.qq.com/r/K0MCGnr (二维码自动识别)

啤酒分类图 (我们常用这个,也推荐大家使用中文的《世界啤酒族谱》)

c. 其他材料 。出现过pad和投影仪讲解ppt,英式橄榄球用来讲知识,各种杯子展示等等,比较自由看需求了。


6. 佐酒美食

品酒会肯定少不了吃的,否则很难有人在空腹的情况下坚持完这么多轮。本着成本、省事等原则,简单的小食,比如坚果、薯片、香肠都是最常见的。尽量吃起来容易,不需要餐具也不会把手和嘴搞得油乎乎。

如果不是专业品酒,不必太多考虑食物味道对啤酒口味的冲击,只要备好清水即可,食物主要的作用是填饱肚子让人别喝醉。

如果是专业品酒,的确有人需要食物来清理口腔味道残留,但一般以全麦饼干、黄瓜等清新蔬菜为主。

当然,在有些品酒会食物也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在讲修道院专场时,介绍修道院文化,我们使用了修道院原产的奶酪和炸肉球。

在介绍修道院四料对比和兰比克对比时,为了让大家更好体会各种果脯味和水果味,我们就的确准备了非常多果脯和水果。

而在外卖及小食如此发达的天朝,选择似乎大大的多啊,大体上坚持这些原则即可。


7. 侍酒注意事项

a. 杯具。 最好选择标准品酒杯,我们一般用下图这种。当然有时候也会针对不同杯形对啤酒影响做一定对比。


b. 侍酒温度 。可以简单遵循度数越高侍酒温度越高的原则,在家里举办时我一般每开一瓶酒之前都会把下一轮先从冰箱里拿出来。最后一款可能提前两轮就拿出来。这样能尽量让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不要太多影响啤酒。

c. 侍酒顺序 。除非明显两轮之间的对比(比如双料和四料,单料和三料),一般遵循度数从低到高的原则。因为高度数普遍意味着更重的口味,如果顺序颠倒会很大影响对低度啤酒味道的识别。

d. 酒头泡沫 。尽量做到一指到两指宽的泡沫,尤其是对沙口感要求很高的修道院啤酒、小麦啤、淡艾等。


8.品鉴步骤

我们一次标准的流程如下(酒品品鉴穿插其中):

a. 每个参与者简单介绍

b. 啤酒原料及啤酒分类讲解

c. 啤酒酿造技术

d. 啤酒品鉴技术

e. 嘉宾知识分享

f. 完成七轮啤酒品鉴

h. 社交聊天

共计约3个小时。



如果是主讲人,注意花上几个小时提前准备下所有相关酒品的知识哦,然后就可以愉快地喝酒品酒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