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月社融存量增速回升0.2个百分点至8%。
其中,1)政府债券是社融的主要支撑因素,
拉动社融增速0.21个百分点。政府债券融资主要来自11月新批准的2万亿再融资地方专项债,企业拿到专项债资金后偿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会相应拖累人民币贷款表现。
2)企业债券融资也对社融同比多增起到突出作用
,拉动社融增速0.1个百分点。12月企业债券融资为-153亿,与2022和2023年12月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少增形成鲜明反差。2022年12月为债市赎回潮冲击,市场大跌导致企业债权融资受阻;2023年12月主要是地方化债加码导致城投提前还债。今年12月债市走强,融资成本下行对企业债券融资形成了一定支撑。
3)人民币贷款仍然是社融的主要压制因素,拖累社融增速0.09个百分点。
此外,其他分项(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等)和表外票据同比改善较为明显,据人民日报社主管《证券时报》,12月全国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不良资产规模可能超过3000亿元,贷款核减也会相应导致贷款存量减少。
2. 12月贷款存量同比进一步下降0.1个百分点至7.6%。
其中,
1)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主要拖累,
拉低贷款存量增速0.37个百分点。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仅400亿,同比大幅少增8212亿。据《证券时报》,如果还原地方化债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12月贷款增速超过8%,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2)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恢复,拉动贷款存量增速0.06个百分点。得益于房地产销售的持续回暖,
以及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后提前还贷现象减少。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较上月略有回升,或主要体现商业银行净息差过窄情况下的自主调整,也意味着进一步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需要多方政策共同支持。3)企业票据融资显著多增,拉动贷款存量增速0.12个百分点。反映年末商业银行或仍有冲量的冲动,企业融资以短期资金流转为主,信贷有效需求仍显不足。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也反映出需求相对不足。
3. 12月M1同比进一步回升2.3个百分点至-1.4%,继续受到房地产销售恢复和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支撑。
房地产销售恢复使储蓄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移;地方政府化债资金到位后,部分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使企业现金流得到改善,均有助于提升M1增速。M2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至7.3%,主要受到财政支出提速的支撑。前期发行的政府债券资金在年末集中拨付,使得不计入M2的财政存款出现超季节性的大幅减少,释放出资金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M2。但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至6.3%,主要与非银机构调整资产配置有关。《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至7天逆回购利率及以下,导致12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大幅下降3.17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