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摄脉
致力于做中国最好的在线摄影学习服务平台,每天早上8点准时推送摄影学习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昨天  
色影无忌  ·  佳能RF 16-28mm F2.8 IS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摄脉

“大眼睛女孩”背后的男人:28年,他用一部相机,改变了553万孩子的命运!

摄脉  · 公众号  · 摄影  · 2019-12-18 09:00

正文

SHEMAI

摄脉微课堂学习交流群限额500人开放进群中



进群

还记得当年那个希望工程“大眼女孩”吗?

她叫苏明娟,如今已经任职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团十八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28年前,因为—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苏明娟的命运被改变。

从此,人们记住了“大眼女孩”、记住了“希望工程”,却很少有人记住它的作者——解海龙。

时代的列车在轰鸣,还是有一部分人生在社会最贫穷的角落,如何帮助这些困难的孩子向社会发声?

那就靠摄影的力量吧。

01

1951 年,解海龙生于河北,17岁参军。而他第一次摸相机,就是在部队上。

那时一个战友回家探亲,拿回来一台华山牌相机。解海龙特别喜欢,借来相机在被窝儿里研究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带着战友们去拍照。

所有人兴高采烈地摆着姿势,闹腾了一天,结果拍出来的只是两条透明的底片......害的大家白高兴了一场。

不出所料,战友骂声一片,从那以后的三年,解海龙都再不敢提照相俩字了,一提照相就想钻地缝。

02

20岁,解海龙退伍,被分配在工厂里工作。

每天看着咔咔运转的机器,忙忙碌碌的检验员和走来走去的工人......解海龙生出了给大家拍照的念头。

于是他就跟单位领导请示:想买一个相机,给大家拍点照片,挂在橱窗里当做宣传。

没想到,领导竟然批准了,还买了一台进口的相机,这可把解海龙高兴坏了。

拿到相机后,解海龙就开始给工人拍照,拍完放在橱窗里,吃饭的时候,大家就穿着工作服,端着饭盒,围在橱窗前面看。

03

1978年,解海龙赶上了改革开放,还有了自己的小孩,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新变化,想拍的东西变多了。

可是公家相机只许工作时间给工人拍,不许拿回家去,于是他攒钱买了个自己的相机。

八十多块钱的海鸥相机,相当于解海龙一年的工资,为了不再重蹈部队里的覆辙,他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

1979 年,《大众摄影》复刊了,于是他就一期一期地跟着学,连它印了多少本儿、定价多少钱、里面谁谁获奖解海龙都能背下来,滚瓜烂熟。

04

1981年,解海龙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还赚了一笔五块钱的稿费。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计划每月在媒体上发表一张照片,一年发表12张。

结果让人喜出望外:第一年就发表了十八张,第二年的目标是二十张,结果发表了三十多张。

那时候,只要看见《大众摄影》上自己又获奖了,解海龙就会买十本送人。

1982年9月《新学期》

到了1984 年,解海龙家里已经摆满了奖状、奖牌、获奖证书,可是刘加瑞老师却送了他一句话:

“片子吧,令人喜不如令人思。”

这时的解海龙还不能理解“思”是什么意思,于是就有了那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借来的手铐,扮演的犯人,虚假的悔意。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1982年摄于 河北省白洋淀端村派出所

这次,刘加瑞老师直接说:“你们这些片子都留不住。”因为这些都是假的、虚的。

得了这么多奖的作品,被老师一句话给否决了,那到底该往哪儿走呢?

这让解海龙很迷茫,他把奖杯、奖牌全都拿纸包起来,塞到床下,不再看它们。

他开始参考国外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思考中国的国情下到底要拍什么。

05

八十年代末,解海龙开始到外地拍照片,发现了“失学孩子”这个题材。

好友都说很有意义,但又怕被人说是在故意揭露中国的阴暗面。

于是解海龙就选择先不声张,闷着干。

1987 年,解海龙来到广西融水,那是他第一次深入贫困山区,当时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讲台上29岁的老师背着自己5个月大的孩子,在牛棚旁边的破旧教师中上课,在臭烘烘的空气中,教学生们朗诵《春风吹》的课文......


198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安太乡寨怀村小学,戴红英老师把不满五个月的小女儿背着上课。

看到这一幕的解海龙突然意识到,这位老师背上的、坐在教室里的,都是崭新的生命,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于是他举起相机,拍下了纪实摄影生涯的第一张照片。

照片拍完回来后,解海龙把照片拿给身边的朋友看,朋友们觉得这个照片应该再摆摆,让修饰感更强一些。

解海龙觉得不应该那样,照片讲述的是故事,是哪年哪月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跑了12 个省28 个县,拍了70 个胶卷,照片风格也变了,变得纯纪实了。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查畈村,我国每年有100万像张天义(小光头 7岁)一样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解海龙摄

1991年4月,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胡善辉(大鼻涕 8岁)在大声朗读课文。解海龙摄

1991年4月,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琉璃河村,姐姐杨永香(14岁)把救助款让给了妹妹杨永贵(11岁),妹妹心里很愧疚。解海龙摄

1991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一场春雨教室便一片泥泞,孩子们继续上课。解海龙摄

1991年5月,山东省平邑县西点村小学,村民们集资翻盖了教室,但再也无力为孩子们购置课桌了。解海龙摄

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大店子村,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孩子们烤烤冻僵的小手继续上课。解海龙摄

1992年2月,甘肃省渭源县聂家山小学,一场暴雨摧毁了教室,孩子们眼睁睁地盼望着能有一间屋子再让他们上课。解海龙摄

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中心学校 这里还没有通电,孩子们在煤油灯下学习。解海龙摄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扛着桌凳去上学。解海龙摄

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垤玛小学,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解海龙摄

06

这时的解海龙不再想着得奖,只盼着照片可以登报,这样就会有更多人知道,这样就可以帮这些孩子了。

他将40张照片做成展会,向大家展示其中的故事,没想到这些照片,真的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