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书先生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温书先生

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温书先生  · 公众号  ·  · 2019-05-27 20:21

正文

点击上方 「温书先生」 即可关注

回复 “晚安” ,送你一张特别推送

文 / 琰琳   图 / 花瓣网

来源:小十点(ID:sdikid)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 主播姗姗朗读 音频


1


麦麦是我的同事,也是我认识的妈妈中对孩子最上心的一个。


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父母和公婆都留在农村务农。


麦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老公则是军人,分配在大西北当兵,很少能回来。


有了孩子后,麦麦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孩子”,婉拒了父母和公婆把孩子带回老家的提议。


麦麦从老家找了个沾点亲带点故的亲戚,白天帮她带孩子。


一下班,麦麦就赶回家,给儿子读书、陪儿子玩耍、给儿子洗澡、陪儿子睡觉,全都亲力亲为。


为了亲戚能对儿子好一点,麦麦说她“简直把亲戚当亲妈一样对待”。


每月给她发着工资,经常嘘寒问暖,时不时地还要给她发点小恩小惠,还答应了亲戚的很多无理要求。


比如,亲戚的老公每年都要借夫妻团聚为名,在麦麦家住上好一段时间。


盼星星盼月亮熬到了儿子大一点,麦麦辞掉了亲戚,把孩子送到了托班。


再大一大,孩子上了幼儿园,麦麦又请了个钟点工阿姨帮忙接孩子。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麦麦放弃了调整到升职潜力更大的部门的机会,也放弃了很多的自我时间。


这几年,她很少逛街,很少闺蜜聚餐,连电视剧都没追过一个。


虽然很辛苦,但麦麦说一切很值得:


自己带娃,亲子感情好,婆媳矛盾少,孩子教育起来更容易。


的确,麦麦的儿子彬彬有礼、阳光自信、多才多艺。


麦麦生病的时候,儿子会亲手给她冲药、给她按摩,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暖男。


每当看到麦麦在朋友圈分享和儿子的生活点滴,我都十分羡慕。


孩子的幼年时期十分关键,父母付出一份苦与累,收获的是成倍的温情与成就。


此时投机取巧,坏处也许不能在当下显现。


但它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跳出来狠狠咬你一口,就像是从脑后飞来的一只回旋镖。


2


我的闺蜜丽丽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丽丽没有母乳,所以孩子一出生,婆婆就把孩子带回了老家。


夜夜哺乳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心,以及育儿路上的各种含辛茹苦,丽丽全都省略了。


身边的人都羡慕丽丽的好福气,丽丽也乐得个逍遥自在,每天也就和孩子视频聊聊天,每年趁婆婆带孩子回来小住的时候和孩子玩一玩。


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丽丽才把孩子接回来,觉得孩子大了懂事了,带起来一定不难。


可是孩子接回来后,丽丽彻底傻了眼:


孩子和她不亲,经常顶撞她,说轻了孩子不听,说重了孩子就吵着要去找奶奶。


孩子已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丽丽完全不一样,说又说不听,改又改不掉。


生活上管不了,学习上丽丽更是没招儿。


孩子刚上一年级,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学渣”。


把孩子扔给老人,父母虽然轻松了几年,可是,却把困难都滚雪球似的留给了未来。


更让她糟心的是,想当初她同意婆婆把孩子带走,是因为设想自己会有大把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多读书充实自己,搞点副业多赚点钱,或许还可能在某个领域不断精进成为大咖……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她好几次无比落寞地对我说:


本以为不带娃能精进自己,可这些年过去,我也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儿,顶多是多做了几次美容,多逛了几次街,多看了几部剧……


如今孩子成了这样,自己也没做成什么事情,想想真是不值。


可是,就算她的那些目标都实现了,就更值得了么?


不!


我们只是低估了亲手养育孩子的价值。


3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1-3岁,是与父母建立爱、亲密与安全的极关键期,母亲的哺乳、拥抱、抚摸和亲吻无可替代。


孩子在切断脐带的那一刻起,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恐惧的。


母亲对孩子细心敏感的照顾,无时无刻的拥抱、抚摸,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熟悉的环境和心跳,让孩子感到爱与安心。


孩子4-10岁,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权威、信用和值得依恋的关键期,而依恋就来自于陪伴,藏在你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个瞬间里。


陪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游泳、一起画画、一起旅行,孩子对你的亲密、依恋、信任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在孩子生命最初的这关键几年,得到父母正常的爱与陪伴的孩子,大多更有安全感,心智比较健康。


从小得到父母精心养育的孩子,也往往更容易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更顺畅地接纳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如果孩子与父母不亲近,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表面服从,内心却朝相反的方向使劲,再好的教育也是事倍功半。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


一旦孩子长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错过了孩子幼年的花期,再怎么给花浇水也是枉然。


4


亲手养育孩子,不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父母自己的需要。


我曾经也迫于无奈把孩子寄养在奶奶家。


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背下的整本毛泽东诗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认识了那么多字。


我没有看到她第一颗乳牙落掉时忍着疼痛又欣喜不已的小样子,也没有机会听到她编的那些美妙的睡前故事……


我错过了洞察这个可爱小生命成长的很多瞬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