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贝佐斯说过:“我发现,当统计数据解释不了一件事情时,事情一般没有问题,而是你评估的方式有问题。”
二战中的突出部战役是美国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9 万名美国士兵阵亡,7 万名士兵受伤或失踪。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部分原因在于美军对敌人进攻的措手不及:因为德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反攻,且燃料匮乏,存粮不足,因而美军将领“理性地”认为,德国人根本没有理由发动进攻。
但美军将领没想到的是,此时希特勒已经丧心病狂,失去理智。
凯恩斯在研究中发现,经济不是机器。它有灵魂,有情绪,有感受。凯恩斯将其称为“动物精神”。同样,我们的身体也不是机器,不应当期望身体同机器一样运转。身体能感受事物,富有情感,会感到恐惧,这些都会影响人的能力。
美国作家罗伯特·格林曾经写道:“追求确定性是人们最大的心理疾病。”由于这个盲目的追求,我们错误地认为世界是个电子表格,我们可以通过量化建模预测事情的结果。而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彻底消除经济衰退现象都是无稽之谈。
明斯基这一理论被称作“金融不稳定假说”。这个假说描述了人类的一个心理过程:
明斯基理论的精髓在于:稳定就是不稳定。
事实上,繁荣为下一次的衰退埋下了隐患,正因如此,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经济衰退。当人们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时,这种思维就像一个物理定律,推动人们一步步走向厄运。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不会保持理性,要么过度悲观,要么过度乐观。
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对此,豪泽尔称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一是接受这样的观点:疯狂并不意味着崩溃。
疯狂是正常的,超越疯狂也是正常的。
每隔几年就会有人说市场已经失灵,因为市场中充斥着投机行为,或者价格已经脱离基本面。
但实际上,市场一直如此。
人们并没有丧失理智,只是在试探其他投资者能承受的极限。
二是像宋飞一样,懂得见好就收。
一个原本不错的点子,一旦被过度强化,很快就变成一个糟糕的主意。
一个人洗完澡迈出浴缸时,身体上淌下来的水差不多
0.5
千克,这点重量对人几乎没什么影响。但老鼠如果湿透了,会重得爬不动。同样,湿漉漉的苍蝇会重得趴在地上飞不起来。可见,同样的行为对不同体型的动物所造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每种动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最佳体型,体型的变化必然有相应的形态与之匹配。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称作
“
最佳规模
”
,即事物赖以维持正常运作的一种适宜状态。如果扩大规模或加快速度,原有的匹配度就会被打破。
它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当一个团队从
4
人增至
100
人、
10
万人乃至
1
亿 人时,人们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应对风险和履行责任。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长是件好事。
但被迫生长
、加速生长和人工干预生长往往都适得其反。
生活中大多数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爱情、事业还是投资,其价值都来自两点:耐心和稀缺性。
耐心指做事循序渐进,顺其自然;稀缺性指珍视事物最终实现的独特价值。
然而,当人们追求远大志向时,最常见的两种策略是什么? 加快速度,扩大规模。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也将永远存在
许多人追求每分每秒的高效生活。然而,有一种观点往往被低估,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浪费时间也有益处。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说:“做好研究工作的秘诀是为自己创造一些闲暇时光。如果吝啬那几个小时,你可能反而会荒废好几年 。”
如果一位成功人士在日程表上留出空闲时间,什么都不做,他可能会感觉工作很低效。然而,特沃斯基的观点是,如果你的工作是创造性的,需要思考复杂的问题,那么在公园闲逛或无聊地躺在沙发上的时间也许是你最宝贵的时光。
偶尔的低效是一件好事。
这些都与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相契合。该研究表明,散步能够提升 60% 的创造力。
有人曾问查理·芒格,沃伦·巴菲特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我觉得是因为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阅读。”这样,巴菲特就有很多时间思考问题。
投资领域同样如此。在牛市中,持有现金是一种低效行为,而在熊市中,现金却如同氧气般珍贵。利用杠杆能够最高效地实现资产最大化,但杠杆也最容易让人倾家荡产。集中投资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而多元化投资让企业有能力持续不断地获得收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对自己足够坦诚,你就会发现,保持些许低效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就如同进化一样,关键是意识到越追求完美,你就越容易受到伤害
。
每件值得追求的事都伴随着些许痛苦。
诀窍在于不要在意痛苦。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劳伦斯用手指掐灭了燃烧的火柴,面不改色。有个人看见了,也去尝试,结果痛得“哇哇”直叫。
“好痛!你有什么诀窍吗?”他问劳伦斯。
“诀窍就是忍受疼痛。”劳伦斯回答。
在必要的时候忍受痛苦,不要总想着有没有便车,有没有捷径。这是一项非常有用的生活技能。捷径具有诱惑力,因为捷径让人觉得成功好像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现实世界极少有捷径。
查理·芒格说过:“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它。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但因
为下肢瘫痪,他连去卫生间都需要人协助。他曾说:“如果你自己不能走路,你想要橙汁而别人拿给你牛奶,你要学会说‘没关系 ’, 然后把牛奶喝下去 。”
各行各业虽然不一样,但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就是,你得根据现实的要求,接受一些烦扰。
古生物学家爱德华·科普曾追踪了数千个物种的谱系,发现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呈现出体型不断变大的趋势,这一发现被后人称为“科普法则”。
马从小狗一般大小演化到如今的体型;蛇从 2.5 厘米左右演化到现代的巨蟒;而人类从数百万年前 1.2 米的成年平均身高演化到现在的身高。
问题在于,为什么进化过程没有让所有物种都变得庞大?
阿龙·克劳塞特和道格拉斯·欧文两位科学家解释道:“进化创造更大物种的趋势,与更大物种更易灭绝的趋势相互抵消。”
生物学中的体型就像投资中的杠杆:放大收益,但也会放大损失。它在一段时间的正常运转后,到了某个利益可观但损失能致命的节点,往往会发生重大反转。
进化鼓励物种变得庞大,但大到一定程度又会对其施以惩罚。
各个领域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争优势总是无法持续。
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削弱竞争优势。
第一,成功会让人坚信自己不会犯错。
规模助力成功,成功滋生狂妄,而狂妄是失败的开始。
第二,获得成功的策略并不相同。
10 年前业绩出色的投资基金经理在接下来的 10 年业绩平平,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部分原因在于时运不济。
第三,人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竞争优势,目的是将来不必如此辛苦地工作。
既然努力工作是为了达成目标,而目标一旦达成,你理所当然就会释放压力,就不会时刻紧绷神经。也就在这时,竞争对手悄然而至,事态也在发生变化。
第四,在一个时代有价值的技能,到了下个时代不一定有价值。
第五,成功依赖于天时地利。
人们常常在事后才发现,很多成功的背后就是运气,这让人既无可奈何又难以接受。
脸书最开始只是大学生用来分享周末狂欢照片的平台。不到 10 年,它就成了国际政治中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同样,不可能有人有先见之明,想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创新都难以预料,也容易被低估。从头到尾这个过程都太复杂了,
而且以当下的工具和眼光去推断事情的走向,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时此刻,也许有人已经发明或者发现了最终会改变未来的东西,但是我们要等到很多年后才会知道。
人们对新技术的认知一贯如此。
进化生物学里有一个理论是费希尔的自然选择基本定理。
该定理认为变异就是力量,一个种群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可能产生可供进化选择的新特性。
没人知道哪个特性是有用的,这不是进化的原理。
但如果你创造出很多特性,有用的特性——不管是什么——总会在某个时候发挥作用。
人们时常觉得进步过于缓慢。
在大多数时代,我们感觉 10 年、20 年似乎没有出现过有用的发明。
而这只是因为,一项创新成果需要 10 年或 20 年才会显露出其用途。
小小的创新像种子一样具有巨大的潜力,最终能积聚起翻天覆地的力量。
此外,人们还很容易低估两件小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以自然界规律为例:从北方吹来一些冷空气不是什么大事,从南方吹来一些暖空气也许很舒适,但如果两者在密苏里州上空相遇,就会产生龙卷风。这就是“涌现效应”,它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新技术也是一样,一件无趣的事加上另一件无趣的事,可能会引发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如果不了解指数增长的威力,你就很难理解这一点。
当对一个人的了解不够全面时,人们更容易相信他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