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1-08 16: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知」有两种,一种是对事物的认识,称之为「知识」;一种是对「道」的认识,称之为「知道」。 比如你知道蒸汽可以变成动力,这是「知识」;你知道如何才能对外在的批评毁誉不动于心,这是「知道」。

知了之后还要能行,才能算真知。那到底是「知」更难还是「行」更难呢?

对于「知识」而言,固然是「知难行易」。 设计蒸汽机是很难的,必须科学家才能做,但一般人稍加培训,都能够去操纵蒸汽机。现在量子力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应用相对于当初发明量子力学理论的科学家来讲是容易的。

对于「知道」来讲,同样是「知难行易」。 人如果能够「见道」,那么「行道」是相对容易的。见道就是所谓「悟」,行道就是所谓「修」。悟后须修,修后还须悟。当然一般人也能开口就说「率性之谓道」、「无为而无不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完全不能付诸实践,好像是「知易行难」。事实上,这只是文字上、知解上的「知」,并非「真知」。所以阳明说「真知必然会行」。

人们往往在「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之间争论不休,都是由于没有对「知」做出分类,往往把「知道」划入「行」的范畴。一旦我们明白「知」有两种,那么「知难行易」就一目了然了。

明白「知难行易」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它告诉我们,如果你是追求「知识」,那么不要担心知而不能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知识不够、不懂装懂而胡乱作为;如果你是追求「知道」,那么不要因为做不到就自暴自弃,做不到只是因为你没有开悟,不知当然不能行,所以应该向笼中鸟一样、追求自由之志一刻不能忘,念念在此、仰钻求之,则终有开悟之时。


【附言】有人会说,毛爷爷说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尝一口」 ,看来「行」更重要或更根本。这句大白话其实是诡辩,因为它说的是「知觉」,与我们上面说的两种「知」都不同。「知觉」并不是「知识」,就像你抬眼看见路边一棵树一样,它只是我们感官与物相接,无所谓知也无所谓行。相比之下,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里面就有「知识」。「知觉」只是表面上的「是什么」,而「知识」包括「本质上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一旦你搞懂了「为什么」和「怎么办」,「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当年贬抑知识推重实践,让知识分子都去下乡,这是不对的。所谓实践,其实是将我们的「知识」拿去检验的过程,从而不断纠正和深化我们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说「实践出真知」,好像实践在知识之前一样。比如科学家做实验,他总是要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而不是说他做实验之前毫无头绪、脑子里空空如也,然后实验给他带来了「知识」。非也!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完全是他天才的创造,而不是实验得来的。事实上,不光追求「知识」如此,追求「知道」也是如此。我们总是悟到了什么东西,然后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如果不对或不究竟就继续悟。 此之谓「知难行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