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网贷合规元年到了年度考核期,对于深圳这个金融重镇而言,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尤其是“谢幕”的P2P网贷平台,他们的前世今生与何去何从,演变成为这个行业在合规道路上不得不审视的必修课。
上周,网贷之家向南都记者提供的数字显示,2016年前11个月,深圳有209家停业及问题平台,预计全年大约为230家,其中既有主动清算、停业的,也有人去楼空的跑路者。估算下来,这大约等于
这一年的每1天半,深圳就有一家P2P退出。
如果把那些没有登记在册的隐形机构或野鸡平台计算在内,恐怕数量更多。
在深圳的监管层和相关行业机构看来,停业、退出或转型是行业自我净化的必然趋势。那么,在监管加码、投资趋于理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借助退出江湖的P2P平台的众生相,来对各路平台的良心做一次合理评判?
日前,盈灿咨询出炉了一份“网贷退出平台”的调研报告。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这30家历史标的信息基本完整的样品平台中,有21家来自深圳,包括e生财富、汇龙贷、神州通宝等,涉及数万投资人。从某种意义上,
深圳已是全国P2P的生存状态的缩影。
盈灿咨询分析师王迪枫说,资本实力不足的平台更容易关门,90%的平台注册资本都在1000万元以上,而实缴1000万的平台数仅刚刚过半,实缴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平台数量占比更是低至20%。
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是,
这些平台的生存周期最短两个月,最长的近4年,意味着“老司机”也不安全了。
盈灿咨询分析,在30家样品平台中,仅有8家平台运营时间超过2年,多数平台运营时间在1年至2年间。其中运营时间最长的是1家2012年就上线的老平台,在公告“暂停发标”的时候已经运营了45个月。
和正常运营的P2P机构有所不同的另一个特征是,
有15家累计成交量均低于1亿,整体成交量偏低。这也成为甄别机构优劣的一个有效指标。
玩什么业务都可能死
合规成本成压死小平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一家P2P,都有自己的业务类型,车贷和小微企业借贷以及消费贷成为深圳的主流。盈灿咨询的样本调查显示,30家退出平台的主营业务多是车贷和企业借贷,其他业务也涵盖了当前主流的P2P网贷产品,包括供应链,赎楼,融资租赁,票据保理等,借款标金额多在100万以下。记者看到,绝大多数是短期标的,几乎没有1家平台平均借款期限超过1年。
王迪枫对此表示,平台退出与业务关系不大,换而言之,没有哪个业务类型可以保证安全。但是,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多数平台收益率较高。记者从“年化收益率分布图”看到,这些退出平台12月标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0%以上,一半平台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8%以上,达到或超过20%的超高收益足足有5家!形成对比的是,来自网贷之家的统计显示,深圳地区平台11月份的年化平均收益,只有9.73%。
高收益,几乎成为问题平台的雷区。“
如此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反映出平台承受着较大的成本压力,而这或许是导致退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迪枫如是认为。
今年以来,监管的陆续落定,使得平台也将重心放在合规上。
完成平台限额、银行存管、外部审计、ICP/EDI备案、入指定的网贷行业协会等项目对于平台来说无疑都需要付出高昂的运营成本。
据短融网CEO杨夏耘透露,仅就ICP证这一项来说,刚开始就被炒到了30万元,银行存管方面费率也是居高不下,合规运营成本不容小觑,越是正规的平台合规运营的成本压力就越大。“
初步估计一家中等交易规模的网贷平台,
一年的合规运营成本将高达千万
。
”
监管合规的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大量不合规、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实力薄弱的平台被淘汰。捷越联合首席风控官王晓婷表示,对于大的平台来说,合规付出的成本是提高一些运营费用,但对于小的平台来说,可能合规的代价是退出行业。
在91金融创始人许泽玮看来,合规、整改仍是当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银行存管、电信部门经营许可证以及地方监管部门备案等隐性门槛会将行业内一大批网贷平台驱除出去,同时也将一些图谋不轨的平台挡在门外,这无疑会加速行业内洗牌。
如果按照现在的平台合规整改情况及比例来估算,
未来至少80%以上的网贷平台会倒闭。
按照江湖潜规则,稍有良心的平台在退出时会“昭告天下”甚至解释理由,诸如盈利空间不大、决定转型做资产端,或者直言不讳说是借款人出现逾期违约。当然,也有二话不说就停机、关网、闭门和跑路的。对于普通市民投资人来说,“还钱”就成为双方角力和善后的唯一要务。
调研数据显示,
有3家平台是在借款基本还清之后才发布的退出公告,但仅占10%,显然是属于“良心型”。有9家平台在公告之后,随着标的到期,资金陆续还清。这12家平台算是投资人可以接受的“良心退出”,总共占40%。
而有6家平台则与之相反,在宣布“退出”后不久,最终跑路了。剩下12家平台则让投资人进入了漫长的煎熬等待中。调研称,“这些平台老板倒是没跑路,也可能没跑成,但是债权却出现了严重逾期或坏账,投资人和平台一起陷入困境”。
在分析师王迪枫看来,宣布“退出”并不代表一个平台就彻底终止运营了,因为大多数平台发布这个公告的时候,投资人的钱还没有还清。这些平台的退出公告中,唯一共性就是“平台将不继续在线上发布新标”,此时意味着绝不会有后续的“接盘侠”进来。
具备官方色彩的深圳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曾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居心不良”的平台还是少数,退出市场更多原因在于经营不善。他坦言,其实这个行业门槛很高,加上经济下行大环境不好而触发,导致一些企业主动或被动出局。而一家国资系的网贷平台CEO王挺(化名)干脆放言称,互联网金融尤其P2P里面骗子太多了,带坏了整个行业。他判断认为,
到明年2月份以后,95%以上的玩家可能都玩不下去了。
遗憾的是,记者走访一些相关协会和第三方机构了解到,目前深圳并没有一个明确针对退出平台的跟踪调查机制。投资之前战战兢兢,出了问题只有寻求维权,成为另一种众生相。
一份行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中,累计有72家网贷问题平台被立案调查,但有判决结果的不多。相比全国数以千计的P2P平台大军和逾千家跑路平台,追回资金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一个值得玩味的例子是,
去年宣布退出深圳P2P自由贷的平台老板虽然没跑路,但到现在都还在催收。
知情人介绍,整整一年半,平台都在跟逾期借款人和相关担保公司打官司,投资人的回款依旧是遥遥无期。
实际上,监管层动作从今年以来一直频频不断。就在12月17日,广东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现场检查启动,
有消息指检查小组已经分批开始入驻到部分互金平台进行,其中最核心的是限额和资金存管。
在深圳业界看来,在新一轮监管风暴面前,不论规模大小,资历长短,所有平台面临着同样的考验,投资人和平台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