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辽宁广电
此公众平台由辽宁省广播电视局主办,是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政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广电行业新闻、工作动态,深入解读广电行业政策法规、研究报告,助力广电行业创新、媒体融合发展。
51好读  ›  专栏  ›  辽宁广电

【两会观察】代表委员共话:经典传承、精品创作与人才培育构筑广电文艺新图景

辽宁广电  · 公众号  ·  · 2025-03-04 19: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改革攻坚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也是广电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广电智库公众号将推出《两会观察》栏目,结合广电总局全年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重点工作部署,关注与聚焦代表委员的提案 议案 ,观察与思考广电视听行业发展的热点焦点,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加快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今天关注的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电影乐团)团长刘学俊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总编辑管旭围绕“重温经典频道”建设、精品创作和全媒体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工作发表的见解。

图一  受访委员刘学俊

图二   受访代表管旭

一、“重温经典”频道:真正的经典从不怕被时代重读


2024年2月1日,随着“重温经典”频道的正式开播,《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等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影视作品重回荧屏,掀起一股跨越时空的文化热潮。开播首日,87版《红楼梦》的悠扬旋律《枉凝眉》甫一响起,便唤醒了无数观众的集体记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电影乐团)团长刘学俊在接受采访时感慨:“经典作品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力量支撑。”刘学俊介绍,87版《红楼梦》与艺术团是有渊源的,作曲王立平后来担任了中国电影乐团的团长,其创作的《葬花吟》《晴雯歌》等曲目至今仍是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管弦乐演出的保留曲目。这种艺术血脉的传承,恰是经典永恒生命力的缩影。

何为经典?刘学俊用“三重刻度”给出答案:历史的沉淀、内涵的深刻、艺术的高水准。刘学俊说:“所谓的经典必须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检验。即使将其放到现在的时代,这样的文艺作品或者其他作品仍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对社会弘扬的正能量具有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经典。”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背后是精神内核的永恒与对艺术水平的追求。刘学俊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带有温度,体现人类真善美的理念,我们再次观看时会发现它具有积极正能量的引领作用。”一部作品若想跨越时代,也必须在艺术表达上达到极致。他以《甄嬛传》为例,无论是剧中场景、服饰还是演员们的表演皆有着较高的艺术标准,这种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让作品产生了持续十年的文化辐射力。

在互联网视听内容井喷式发展的今天,“重温经典”频道被赋予更深层的时代意义。“电视永远有它的观众”刘学俊强调,当算法推送裹挟着海量信息奔涌而来,广播电视作为公共文化载体,更应肩负起筛选、传承文明精粹的使命。刘学俊认为,重温经典频道的开播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反复观看经典作品、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机会。“重温经典”频道取得的成绩也正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频道开播一年来,有线电视端累计收视规模已超6500万户,覆盖人群超过2.5亿,取得了位列所有电视上星频道前列的收视佳绩。

二、“重温经典”频道:构建“保护-传播-传承”的良性机制


在深化经典文化传播的探索中,“重温经典”频道的建设路径逐渐清晰。刘学俊针对频道发展提出三重建议:首先拓展内容维度,除现有影视经典外,建议增设包括《黄河》钢琴协奏曲、《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等文艺作品的多元艺术板块,将频道打造为跨艺术门类的综合文化平台;同时呼吁社会各界捐赠经典作品版权,通过无偿授权实现经典传播效益最大化;此外建议设立“重温经典文化专项基金”,专项用于采购散落民间的经典版权、修复珍贵老胶片影像,并对捐赠版权的机构或个人给予适当补偿,构建“保护-传播-传承”的良性机制。这三项建议形成有机整体:内容扩容增强频道艺术承载力,版权捐赠突破资源壁垒,专项基金保障可持续运营——当4K修复的《四世同堂》与数字化的《梁祝》旋律在频道交相辉映,经典文化便真正实现了在当代媒介生态中的创造性延续。

站在融媒体时代的十字路口,“重温经典”频道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文化真理:真正的经典从不怕被时代重读,它们如同长明的灯塔,在潮起潮落中始终照亮着文明的方向。当10岁孩童跟着《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手舞足蹈,当白发老者听着《重整河山待后生》潸然泪下,经典早已超越媒介形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长桥。

三、精品创作:科技赋能破解文化表达瓶颈,机制创新构筑良性生态


精品创作是推动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既需要构建从内容孵化到技术赋能的完整创新链条,更需要创作者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应用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深度融合前沿科技与人文内涵,打造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影响力的文化IP。

正如刘学俊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文化创作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而科技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但要让其在现代焕发活力,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他以动画电影《哪吒2》为例,指出其成功不仅源于制作技术的精良,更在于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准提炼——影片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神话叙事的现代表达,均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视觉化重构。

刘学俊表示,中华文明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传统文化符号,他特别提到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当科技与节气文化结合,可以创造出兼具科普性与艺术性的视听作品。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节气更迭中自然万物的动态变化,配合民族音乐形成沉浸式体验,这正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鲜活实践。”

在科技为文化注入新动能的同时,如何构建长效机制护航精品创作,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对此,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总编辑管旭从政策设计与行业实践层面提出六大路径。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创作导向。 管旭强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3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既为行业树立了价值标杆,也为创作者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建议持续完善此类交流机制,构建常态化、可持续的精品创作推进体系。同时强调从业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创作实践中紧扣新时代伟大变革主题,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价值,生动展现民生百态图景。

二是优化政策支持,构建长效机制。 管旭建议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剧本孵化、特效制作等关键环节。精品创作往往需要长期投入,而政策资金保障能有效缓解创作压力。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创作环境。 面对部分平台低质内容挤压精品生存空间的现状,管旭主张建立分级评价体系,通过算法优化提升精品作品的传播权重。

四是拓宽传播渠道,释放作品价值。 管旭高度评价国家广电总局“重温经典”频道的示范意义,同时建议借助IPTV、国际传播平台扩大精品覆盖面。她特别提及辽宁“山海有情”等新时代题材作品,认为应通过跨文化传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域实践。

五是推动跨界协作,凝聚创新合力。 管旭呼吁打破行业壁垒,整合文学、音乐、科技等领域的顶尖资源。例如纪录片创作可引入交响乐团进行原创配乐,影视剧制作可联合科研机构开发虚拟拍摄技术。

四、全媒体人才:坚守主流价值导向,多维锻造培养复合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下,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培养与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管旭代表在接受采访时,以辽宁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辽宁台)的实践经验为例,系统阐述了播音员主持人梯队建设、全媒体转型路径及表彰激励机制对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

辽宁台进一步优化选拔机制,一方面深耕播音专业顶尖学府,从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选拔科班人才;另一方面突破专业限制,面向985、211高校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人才绿色通道”解决编制难题。管旭坦言,面对各个媒体的“抢人大战”,辽宁台以“敢用新人、敢给机会”的魄力脱颖而出,例如《辽宁晚新闻》启用“00后”主持人,展现了对年轻人才的充分信任与扶持。

在培养环节,辽宁台构建了多层次业务学习体系。新闻中心播音部每周组织分类型、分层级的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播音技能、新闻政策解读及省情舆情分析,确保主持人“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双过硬”。与此同时,台内通过“传帮带”机制,由资深主持人倾囊相授实战经验,助力新人快速成长。“老主持人的责任感与年轻一代的活力形成良性互动,这是辽宁台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管旭强调。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管旭指出,主持人需在“公众人物”与“党的喉舌”双重角色中找准定位。辽宁台通过强化“饭圈文化”风险警示、严格职业行为规范,引导播音员队伍抵御网络诱惑,坚守主流价值导向。业务能力提升亦紧跟全媒体趋势:主持人不仅需掌握传统新闻播报技能,还须具备新媒体内容创作、互动传播等复合能力。

表彰评比对人才成长的激励作用不容忽视。管旭以广电行业最高政府奖“金声奖”为例,认为其树立了行业标杆,但现有奖项覆盖面有限,“青年人才同样需要舞台”。她建议总局增设“青年拔尖人才”等专项奖,并依托“金声计划”拓展培训资源,为新人提供更多展示机会。“荣誉感与使命感能形成正向循环,而行业交流平台的搭建,更能增强凝聚力,推动创新。”管旭总结道。

管旭代表的分享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全媒体时代广电人才的培育,需以开放视野拓宽选拔渠道,以系统化培养提升综合素养,以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广电在守正创新中赓续薪火,于深度融合中赢得未来。

综上,两位代表委员的建策建言,共同勾勒出广电文艺精品创作的动态图谱,经典传承、精品创作与人才培育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广电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全媒体浪潮中,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拥抱技术变革、重塑传播逻辑,方能构筑兼具中国气派与时代精神的文艺新图景。当千年文脉遇见数字浪潮,当政策红利激活创作动能,中国广电文艺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张苗苗  朱文清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