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高中生随便出手,做了个折叠手机?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被章子怡轰下台,他犯了哪些面试大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把我埋在黑色方块下|马列维奇之死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5-15 21:25

正文

EXTITUTE|批评·家 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

编译| 批评+


与大地分离,气流穿过我的意识,越来越强。

我们越过了地平线,挣脱了地球的束缚,

像散开的点,散落在 杯穹的 太空之中。

——马列维奇,1918年


列维奇最为知名的作品“黑色方块”有好几个版本。

除了第一版绘制于1914/ 1915年之外,最后一版绘制于1929年。

黑色方块,它既是开始,也是终结。

它看上去似有深度,既是体,又是面,既简单,又复杂。

每个版本都显得平静而有力,但是 马列维奇说,

那是在一种“狂喜的愤怒”中绘制而成的。

当你望着黑色方块,黑色方块也在回望着你,

它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透露。

1935年5月,一个灰蒙蒙的早晨,在列宁格勒,

黑色方块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它出现在一辆卡车的车前灯之间,

而车上载的是,马列维奇的灵柩。

那时那刻,黑色方块又是什么?

无物象的标记?绘画艺术的墓碑?理念的圣像?或者,只是黑色方块本身?

我们无从知晓,或许,连马列维奇自己都不知道。

在马列维奇生命最后的岁月里, 他身患癌症,

他被指控为德国间谍,他遭受监禁和审讯,

而他的画作也似乎变得更加地令人不安。

不是因为现实,马列维奇才不得不返回“现实主义”?

可马列维奇最后的那些肖像画作上,散发出某种死气沉沉的平静。

画面上,看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却像经过了至上主义的打磨。

他最后时刻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剧场。

画上的每个人物尽管都盛装打扮,却无处可去,前途未卜。

或许,只有床头的黑色方块,会告诉我们马列维奇的感受吧。

KAZIMIR MALEVICH|1879年2月23日-1935年 5月15日

把我埋在黑色方块下|马列维奇之死

本文 2000 字以内

猛地,撕开记忆的溪流,

你环顾四下,脸上洋溢着自豪。

卡兹米尔,是你的名。

……

——丹尼尔·哈尔姆斯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之死

1935年5月17日



马列维奇,总是在与平庸的日常生活作斗争。

这一斗争的过程,不断伴随着反对者的批评声,

那些来自艺术界的批评,还有那些来自苏维埃政权的批评。


1 927年,马列维奇去往波兰和德国,办了自己的个展,

同年,包豪斯丛书还出版了他的《无物象的世界》。

那是他唯一一次出国访问。

但是,回国之后,等待他的却是一系列公开的报复。

不公正的、不经意的行政决定,还有安全部门的行动,

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更有甚者,他的名字也被禁止出现。


有的人知道这个受到迫害的人,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们想要保护他,想以更高价值的名义,找寻能够规避法规的方法。

但所有的努力,都抵不过所谓“上方”有关部门[KGB]的一纸条令。


真相往往是痛苦的,也是戏剧性的。

这种痛苦和戏剧性,几乎贯穿着马列维奇整个一生,

只有些许短暂而充满希望的间歇。


从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俄国诞生之日起,

抹黑这位艺术家的运动,或多或少, 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运动既是公开的,也是隐蔽的,

通过报刊和艺术组织展开,服从于党的指令。

你救赎的太阳,渐暗渐淡,你盯着它看。

美,说是早就扯碎了你的山川大地,

再没什么地方,能勾勒出你的身姿。

……

——丹尼尔·哈尔姆斯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之死

1935年5月17日



马列维奇曾经多次被捕。

第一次是在维捷布斯克, 当时能逃过一劫 ,还有赖于一封信,

他们从马列维奇身上搜出了一封来自卢那察尔斯基的信。


后来的三年里, 1919年至1921年, 他被指控参与颠覆性的反国家活动,

并遭到了地方当局压迫性的、侮辱性的审查。

这导致马列维奇开始患上了由饥饿引发的肺结核。


再后来,他一直处于秘密特工或栽赃陷害者的监视之下,

他在生活上日渐贫困,只有博物馆或收藏家偶尔会购买他的作品。

量的信件显示,他的第二任妻子佐菲娅患上了肺结核,没钱医治。

他在实验和教学期间(INChUK),也经常受到检查的骚扰。

最终,学院被关闭时,他的人身自由也被限制到了最低的程度。


另一次被捕是因为他被怀疑在国外从事间谍活动和反革命活动。

他在狱中遭受过酷刑,也导致了更为严重的贫困和挨饿。


随着艺术文化学院遭到清算之后,一些苏维埃的机关搬了进来。

马列维奇和他的家人被允许继续住在5号楼的三间房里,

但是,房间的前门被砌上了墙,将住处和主楼梯隔开。

连接住处和学院原址的门,仍然在原处,就像一个舞台道具,门后却是一堵墙。

只剩下后门,那是仆人用的入口,也就是“黑门”。

这些 故意采取的措施, 为的是羞辱当时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的艺术家。

……

人哪,你脸上的自豪,又是为何?

你的生命不过是只苍蝇,你的欲望不过是多汁的食物。

你救赎的太阳,没了光辉。

雷霆会打落你脑袋上的盔。

……

——丹尼尔·哈尔姆斯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之死

1935年5月17日



他的住处和工作室相当的冷,他也没有合适的鞋子和御寒的衣物。

他得了癌症后,医生建议他去巴黎接受治疗,出售画作的收入充当费用。

然而,他的护照申请被拒绝了,实际上就是被软禁了起来。


国家机关很清楚马列维奇的健康状况十分危急,

但是他们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来救治这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

这表明卢比扬卡[KGB]方面在等待一个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着他死。

于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这种策略是深思熟虑过的,这是一种用来除掉审美异见者的准犯罪方法。

我们看一下官员记录在案的话:

不要碰那个老人,什么也不要做,等着,让它自己发生。


马列维奇的至亲,他的母亲柳德维卡,他的妻子纳塔莉娅,他的女儿乌娜,

还有他的弟子列波尔斯卡娅,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和苏埃廷,

都只能守在马列维奇的病床旁,束手无策。

他的眼神告诉我们,末日即将来临。


马列维奇为自己设计了棺材的细节,由苏埃廷[Suetin]执行制作。

那是一个拉长了的至上主义的形状,棺盖子上有至上主义的符号: ,一

这是他最后表达的姿态,也是他向世界传递的信息,不屈不挠。

……

八个年头,在你耳朵里劈啪作响。

五十分钟,在你心中逝去,

这条河流,在你面前淌过十次。

……

——丹尼尔·哈尔姆斯

卡兹米尔·马列维奇之死

1935年5月17日



马列维奇还提到过另一个要求,他想让人们把他的双臂张开,

他的身体将摆成纵横两向的形式。

他自己,他的身体,将扮演一个符号,扮演一个至高无上者。


不过, 在场的每个人也都知道:

狭窄的门、楼梯、后院楼梯等等,使 得任何复杂的摆 弄都不太可能。

如果那样做,不可能保证身体的完整性。


有张照片上写着: 从艺术家的家护送灵柩。我们可以看到:

马列维奇的灵柩是由苏埃廷、罗日杰斯特文斯基[Rozhdestvensky]从后门抬出去的。

他们必须先把尸体移出来,才能把棺材抬进门里。

护送灵柩出去的时候,又因为楼梯太窄,不得不把它竖立起来。


长方形的棺材前面,贴着“黑色方块”,旁边的树上,放着牌子。

没过多久,这些都消失不见了。

战后,这块杂草丛生的地被重新犁过,所有的所有,都被人为地清除了。


这就是马列维奇生命的最后篇章,

那是一段屈辱的经历,就像一片小岛,被汪洋大海包围。

极权主义的残暴可怕是无处不在的。 当时很多思想独立的艺术家,都遭受过这种无情的对待。

马列维奇死后,他的作品在苏联也被禁止公开展出。


版权归编译者所有,编译者已授权发布。

年表

1878年

2月11日卡兹米尔·塞维里诺维奇·马列维奇生于基辅,家族掌管一个制糖厂。

1880-90年代

举家生活于乌克兰,马列维奇毕业于一个五年制的农业技术学校。

1895-1896年

就读于基辅穆拉什科绘画学校学习。

1896-1904年

生活于库尔斯克,与弟弟创建艺术爱好者圈,并在铁路局工作。

1904年

搬迁至莫斯科。

1905-1910年

在里贝尔克工作室学习。

1907年

结识大卫·布尔留克、米哈伊尔·拉里昂诺夫、娜塔莉亚·冈察洛娃。

1910年

在“红方骑士”展览中展出自己的作品。

1912年

与阿列克谢·克鲁乔内赫、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威廉米尔·赫列布尼科夫、伊莲娜·古洛结识。开始了与米哈伊尔·马秋申一生的友谊。

1912-1913年

参加米哈伊尔·拉里昂诺夫组织的“驴尾巴”和“靶子”展览。

1913年

参加“青年联盟”(圣彼得堡)。

12月,创作未来主义歌剧《征服太阳》(圣彼得堡)。

1913-1915年

参加未来主义者的研讨会、聚会,为未来主义诗人的石印本出版物作插画。在“青年联盟”的展览中展出自己的作品,直到1914年2月退出该组织。

1915年

12月,在未来主义绘画的最后一次展览“0,10”中展出自己39件至上主义画作。发表宣言《从立体主义到至上主义》。

1916年

组建以自己为首的“至上”联盟;准备《至上》杂志(未刊);5月应征入伍加入预备役。

1917年

入选莫斯科士兵委员会。

1918年

入选苏俄人民教育委员会造型艺术分委成员。任彼得格勒国立自由艺术工作室教授。为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作舞台设计(梅耶荷德导演)。在“无政府主义报”和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的发行物上发表系列文章。

1919年

任莫斯科第一、第二自由艺术工作室主要导师。

1919年11月-1922年5月

在维捷布斯克工作、生活。任维捷布斯克人民艺术学校工作室导师(即维捷布斯克国立艺术工作室、维捷布斯克实用艺术学院)。自1920年起,成为“UNOVIS”联盟的组织者、领导人。发表系列文章和图书。

1919-1922年

于莫斯科绘画文化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

1922年

返回彼得格勒。

1923年

再于莫斯科绘画文化博物馆举办个展。任彼得格勒绘画文化博物馆馆长。1924年在该馆基础上成立艺术文化学院(自1925年起更名为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开始制作建筑模型。

1920年代中叶

创立绘画中的附加元素理论。

1926年

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停办。马列维奇和一部分职员一起转至国立艺术史研究院。

1927年

前往波兰、德国。3月在华沙举办个展,5-9月在柏林举办个展。包豪斯出版马列维奇《无物象的世界》(Malewitsch K. Die gegenstandlose Welt. Bauchausbucher no.11. Münich, 1927)。

1927-1929年

任国立艺术史研究院艺术文化实验性研究委员会导师。

1920年代末

创作后至上主义画作。在基辅艺术学院任教。1928-1930年,在哈尔科夫的杂志《新一代》上发表系列文章。

1929-1930年

于莫斯科、基辅举办个展。

1930年

秋,被捕,被关押在列宁格勒国际联合政治局监狱数周。

1932-1933年

执掌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实验艺术实验室。

1933年

重病。

1935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