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苍
关注文士堂原创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爱生活,爱写作,更是爱唐诗宋词。 在唐诗里打马经过宋词的烟雨江南。 愿化作唐诗里照亮李白的一轮皓月。 也愿做宋词里不曾磨灭的一剪月光。 我就是那传说中的非典型文艺青年。 文士堂原创工作室人员 链接如下: http://www.jianshu.com/c/fd969b35fdc6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 http://rightknights.com )对我的文章进行维权活动,转载或商用请简信联系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唐苍

善贾

唐苍  · 简书  ·  · 2017-11-30 02: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修善修德,增福增寿――

昔时江州境内,有一富商,姓贾,名茂昌,年四十余,常在外做些杂货生意。贾公为人公道,又利心不重,故而主顾颇多,生意甚好,数年来,也挣了不少家资。家中生活也算富足,吃有珍馐美味,穿有绸缎绫罗,行有车马当步,事有家仆代劳。

只是有两件事不如意:早年间贾茂昌娶了一妻一妾,那妻陈氏和妾柳氏本是一主一仆,柳氏随陈氏嫁到贾家来,只因主仆情深,不忍别离,贾公遂将柳氏纳做妾,才得圆满团聚,转眼成亲也将有二十年,却未有一儿半女,此乃贾公不如意一也;另有一事更是烦恼,贾公自来害一种怪病,虽无疼痛折磨,但不论严冬酷暑,他都浑身冰寒,无一点温热,贾公常年行商在外,走南闯北,各地名医术士也访了不少,却无一人能够医治此乃贾公不如意二也。正是:

纵然腰缠万贯使不尽,莫如儿女满堂无病魔。

话说这一日贾茂昌经商来到杭州钱塘地界,贩尽商货,在江畔闲游赏景,时值仲春二月,正是钱塘美景繁盛之时,贾公不禁赞叹:“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然名不虚传。”有北宋柳公《望海潮》词为证: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贾公在堤上赏得正兴起,忽听身后有人言道:“先生好雅兴!”

贾公忙转身,见是一位道长,身高八尺,头戴青缎道巾,身穿蓝缎道袍,背负一口宝剑,手执一柄拂尘;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胸前飘洒三络花白长髯。贾茂昌见他仙风道骨,定非俗人,忙拜道:“原来是道长,失礼了。小可贾茂昌,不知真人仙讳?”

道长是位性情中人,不拘礼节,哈哈一笑道:“贫道玄慈,云游至此,见先生在此观景,好不雅致,故而相扰,不知先生可愿交贫道这个朋友。”

贾公见他如此说,心中甚是欣喜,道:“得与道长同游,是贾某平生之幸,怎会不愿?道长请!”

二人在堤上闲游半日,畅谈平生见识,甚是投机,未有尽兴。至晚,二人将别,玄慈道长道:“平生难得一知己,只是你我虽如此投缘,转眼却要天各一方,天地茫茫,重逢恐已无期,不如今夜你我同榻而眠,畅谈达旦,以尽兴致。”

贾公道:“正合我意,如此甚好,甚好!”

二人寻了客栈住下,一宵畅谈不提。

次日临别时,玄慈自叹道:“可惜!可惜!可惜!”面露悲愁之色。

贾公安慰道:“东坡居士曾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虽别离,来日或有重逢之日,道长不必悲叹。”

玄慈道:“别离虽可悲,然非此事!”

贾公思忖:“道长素来清贫,恐是盘缠不足,故此兴叹。”便道:“道长不必叹气,我尚有些散银,够你几日盘缠,你且拿去使用。”

玄慈道:“云游之人,一路自有人周济,行路盘缠不足为虑,所叹并非此事。”

贾公思量再三,还是不解,便问道:“莫非道兄有难言之隐,你我之间无需隐瞒,不妨直说。”

玄慈道:“却又一事,不知当说不当说?”

贾公道:“但说无妨。”

玄慈叹道:“夜来我与贤弟同榻而眠,察觉贤弟周身有阴冷之气,甚感奇怪,今晨遂按灵光一算,才知你三魂差一魂,七魄少一魄,恐不久于世矣,故此兴叹。”

贾公沉吟片刻,道:“此病缠身已久,道兄不必悲伤,有道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若真个福浅命薄,我也认命。”

玄慈道:“难得贤弟如此开明,我倒有一策,或可解除此劫。不知贤弟信也不信?”

贾公道:“将死之人,如何不信,愿闻其详。”

玄慈道:“你此番归去,只行旱路,莫走水路;只骑马行步,莫乘车坐轿。途中有所见闻,只随心为止,到家之后,置口棺材,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只要躲过十月,便可无事。”

贾茂昌听得半知半解,不知起意何在,又恐是天机,不敢动问,便拜道:“多谢道兄指点,若真解得我恶疾,定会重酬。”

玄慈道:“酬谢之事倒不必,只愿你好自珍重。”说罢,便扬长而去,引入尘世之中。

且不说道长去往何处,只说贾茂昌在杭州盘桓了三日,购了几匹好马,安排众家仆乘船往水路回去,自带了贾勤、贾忠、贾福、贾德四位忠厚壮实的仆人,依着道长所言,由旱路而行。

主仆五人一路趱行,并无奇事,贾公也渐忘了玄慈之言。这一日行到洪州地界,远远望见大道上一群百姓洋洋而来,走近细视,只见一个个灰头土面,衣衫褴褛,甚是狼狈。贾公心中好奇,勒住马,向一老者问道:“敢问老翁,此地乡民皆携老扶幼是要去往何处,所为何事啊?”

老者焦愁万分,答道:“先生有所不知,我等是逃难的难民。因此地数日来大雨不断,前日发生了山洪,淹没了村寨,幸而我等预先逃了出来,不然早已成了水中之鬼,泥下之魂。然而虽得了性命,钱粮却尽无了,故而携老扶幼,去别村乞口饭吃,以存贱命。”

贾公听说,甚是悲悯,忖道:“想我贾茂昌,虽行商辛苦,却何曾受过如此苦罪,纵然福浅命薄,也比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强几百倍。”便愈是心宽,又问道:“不知官府可知此事,怎不见官府赈济?”

老者愤愤道:“报倒是报上去了,只是此地离京尚远,不到一月半月,恐怕等不到赈灾财粮。况且官级层层,到得受灾之处,恐已不到十之二三了。数年来常有这等灾害发生,每次饿冻而死的却比受灾而死的要多许多。”说完已是老泪纵横。

贾公听后也十分气愤,想道:“只道我是将死之人,却怎知眼前这些百姓中有多少比我还福浅命薄呢?我空有这些钱财,既无命受用,又无子嗣继承,何不在有生之年留下些善德,也不算枉度了这一生。”

心下决定了,便吩咐贾勤贾忠二人组织百姓,择地扎营,又命贾福贾德二人带些健壮乡民去附近集市购了米粮等物分与百姓。如此半月有余,待得赈灾之款到来,贾公方才离去。临走时,百姓皆感其恩德,相送数里,跪地海呼“恩公”。贾公苦劝之下,方才回去。贾公走后,百姓为其建了一个祠堂,立了他神像,时时参拜祈福。此是后话。

且说贾公等别了百姓众人,择路西归。贾公暗叹道:“枉我活了数十年,唯有此事可欣。”

自此后,贾公一路上广施善德,或行乞的、或家贫的、或受灾的、或修桥补路的、或建庙造寺的……他无不施舍周济,一时间名声在外,人人赞其盛德。

如此行行止止,道江州已是深秋时节。回至家中,见由水路归来的仆役已到数月,陈氏、柳氏正日日牵挂思量官人,忽见他归来,皆喜极而泣,问其故,贾公只推说:“游山玩水而已。”妻妾皆不疑他。

又数日,贾公对陈氏、柳氏道:“我在外数月,你二人在家辛苦操持,未得归娘家去探望老母,今我归来,可容你等去闲耍数月,至年关我再来接你们回来。”

陈、柳二人不舍贾公,却又不便违拗丈夫之言,只得应了。

待妻妾走后,贾公遣散了家仆、俾人,并赐以厚金,皆不舍而去。只流了七八个壮实的仆人待使唤。贾公将家资分作三七两份,三份留与夫人使用,七份都施与穷苦人家或捐给寺庙道观。又写了遗书与陈氏柳氏,交代了善后事宜。转眼已是十月,贾公命仆人买了一口薄棺回来,自己布置了灵堂,依玄慈道长之言,日日躺在棺材里等死,只是吃喝拉撒照常不误。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一月过去,贾公却并未去世,反而身渐强健,冰寒之病也渐好了。贾公暗喜:“原玄慈道兄说,躲过十月便可无事,如今十月已过,未曾有恙,反而痼疾痊愈,许是真的无事了。”

贾公便拆了灵堂,收了薄棺,换回遣去的家仆,家中复为原貌。至年关接妻妾归来,陈、柳二人皆不知此事。

此后,贾公不再外出行商,只在家开了个六陈铺,卖些豆、米之物,人们知他为人公道,重义轻利,又广施恩德,十里八乡皆来他处购货,生意愈加隆盛。

贾公依旧将多余家财捐出,自家只过清贫的生活。又设一药铺,出资请了当地名医,免费为穷人治病。陈氏、柳氏并无干涉,反而支持。

如此善德感达天帝,见他膝下无子女,遂赐他双双儿女。次年九月初九日,陈、柳二人同日分娩,陈氏得子一双,柳氏得女一对,贾公喜不自胜。其后更是广施仁德,乡邻皆称赞不已,人们都称他为“善贾”。

后其双子皆考得功名,位列九卿,依旧广施仁德,胜过其父,子孙满堂皆福。双女也嫁得如意郎君,生活得意。贾公亦得安享遐龄,九旬而终。此是后话。

话说贾公为报玄慈道长点化之恩,曾访遍名山仙观,天南海北,终无得果,人皆说未曾见过有此道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