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人的特殊圣诞夜
》转载自《秦朔朋友圈》
2019
年
12
月
25
日的圣诞夜,注定要载入中国期货史册。
这一天,中国期货市场发生了十年一遇的
“
交易所因技术原因延迟开盘
”
事件。
上海期货交易所晚间公告称,因出现结算延迟,影响全市场系统开盘。
根据应急预案流程,夜盘不可直接取消,必须按延迟1小时、再延迟1小时的程序来进行处置,最晚不超过23:00前。
受此影响,当晚中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集体推迟到晚间10点半开盘。
这在中国期货交易史上属于首次。
这样一次技术故障,其实并不稀奇,也未出现重大的风险事故,更主要的是,它撩动了千万期货人有关夜盘的那根积怨已久的神经。
“夜盘干脆取消算了!
”
“感谢交易所故障,让我们难得过一次圣诞节!
”
朋友圈里刷屏的都是这样一些调侃的话语。
先说说什么是
“
夜盘
”
。
夜盘是商品期货市场一项特有的制度,就是晚间也要进行交易,时间长度不等,有的品种是从晚上9点到11点,有的是从9点到凌晨两点。
夜盘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接轨国际市场,保证交易时间与国际同步,以避免隔夜跳空风险。
如黄金、白银、铜、原油、大豆等与外盘联系密切的品种,国内有了夜盘以后,确实能让交易价格更连续,规避隔夜风险。
中国期货市场夜盘交易起源于
2013
年
7
月
5
日,当日上期所黄金、白银期货合约夜盘交易正式上线。
发展至今,国内
70
多个期货品种几乎
90%
以上都开通了夜盘交易。
问题来了,这70多个期货品种里,有的品种确实与外盘联系紧密,但有的品种与外盘可以说毫无关系,如螺纹钢等。
并且,即便是与外盘联系紧密的品种,我们的交易时间也未做到完全同步。
在这个过程里,广大期货交易者和期货行业工作者感到苦不堪言,前者要承受每天日以继夜的交易压力,后者要承担长时间的风控压力,这次交易所出现技术故障,也和高强度的结算压力不无关系。
因为现在期货市场不仅期货品种越来越多,还推出了很多期权品种,后者的结算工作更加复杂,对结算系统的要求更高。
换句话说,中国期货市场正因为交易时间的延长、交易品种的增多,感受到了越来越脆弱的
“
不可承受之重
”
。
这里面,考验的不仅是交易所的电脑系统,更考验的是交易者的身心健康。
晚上
9
点至
11
点,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本应该属于陪伴孩子、陪伴老人,或者看书听音乐、放松休闲的时间,可对于大部分期货工作者,这些时间难免在紧张中度过,既影响了
9
点以前的生活质量,更影响了
11
点以后的睡眠质量。
他们在抱怨,从周一到周五,
“
夜盘就是我的夜生活
”
。
针对这一现状,业内人士也多次呼吁监管部门和交易所调整夜盘制度,比如缩短交易时间,甚至把一些与外盘不相关的品种取消夜盘等。
“
让夜盘真正回归夜盘的本意,而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延伸
”
,一位专家表示。
比如,期货夜盘制度可以借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因城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