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语音这道坎儿,我们这样来跨越!
》发文后,“真心想学”的营员们的涌入令人欣慰。但与此同时,公众号后台或营内的提问又令我放心不下,赶在3号晚8点开营前,先写几句话,与诸君交流。
如何理解“这不是一个课程”?
后台提问占比最大的问题是“课时有多少个”?对此,我想先讲个故事——
在《
北外李晨:优秀英语学习者的必备素质——“curiativity”
》一文末尾,我提到了当年读本科时,主动向校方申请担任网络教室的主持人,继而在口语方面求得突破的切身经历。
我得明确一下当时我通过这种方式,练习的量有多大:
1) 每周一到两次,每次至少90分钟的口语朋辈互动;
2) 互动过后,我静听自己的录音回放,记录下每个自己觉得没讲好的细节,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方面的不足或谬误;
3) 这些谬误都在后续的互动中得以操练、改善;
4) 我坚持这件事,约有两年之久。
这段经历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后到Lancaster University留学时,国际知名语言学家Geoffery Leech在迎新Party上就明确表示我的口语韵律不似新生的水平,而像是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Leech还追问我是怎么学的,我说是在网上练出来的,他眼睛瞪得很大,不住点头,口称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案例。
得到Leech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但留学期间,课业繁重,即便有反思,也只能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没有实践的机会。
后来回到了北外任教,“课时”二字高悬,任何教学理想都必须“戴着‘镣铐’跳舞”,不得随意发挥。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有一个“课时”的框架,固然是见功夫、长本事的,恰如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字数上线是12000字,初看怕写不够,但真落笔到最后就成了删繁就简的过程,要学会举重若轻。
但是,
有些事情,是无法“简化”的
。
语音尤甚!
语音必须勤练不辍,
我在正确的发音要领指引下练了十几年,也不过练到了现在这个程度
,依旧行走在征途上。
所以,这才是我答应本公众号的几位小编,尝试这样一种“日课训练营”的初衷。
在这个营内,我们不谈“课时”,发音要旨点拨到位后,紧接着就是操练、改善,没有炫技与花架子,只谈
三心——细心、恒心、责任心
。
细心
——我给出的指导,营员们要多揣摩,不要遗留细节;
恒心
——我当年自发、主动地练了两年,后来又持续练了十几年,谓之“恒”;
责任心
——学习是不可替代的。没人能被“教会”,说到底都是自己负起了学习的责任,最终“学会”的。
回到开头问的问题,多少课时?答案是 "indefinitely",讲到尽兴,练到上道儿,为止。
先写到这里,营内“练”!
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