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
豆瓣上有一个名为“【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的书单,迄今已经收录了2944本新书。我们每次筛选月度新书时,在豆瓣“新书速递”之外总要来这里搜寻一番。
我们发现,这份书单中一半以上的书在其他地方都悄无声息,在豆瓣上也是“0人评价”,几乎等于不曾存在过。如果考虑到上半年有8万多种新书上市,就更可以想象其他“未上榜图书”的命运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各大媒体、读书博主推荐书单的高度重合,每个月只集中于几十种新书,且大都是知名出版机构的重点新书。随着越来越多读者习惯于被动推送而非主动搜寻,随着热门图书的流量聚集效应越来越强,无人知晓以至濒临绝迹的冷门图书正与日俱增。
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九久读书人透露三四年前一年能出750种新书,今年只剩不到300种。本应像原始森林一样物种丰饶、万木竞发的图书市场,正在变得日益贫瘠枯竭。
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发掘那些因为营销不力而不被看见的好书,这才有了这期书单,这10本好书只不过是上半年“雪藏新书”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等待打捞。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变被动为主动,化身专业“搜书人”,在各种榜单、推荐之外发现独属于自己的冷门好书。
作者:
[马来西亚]贺淑芳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4-6
本书为马来西亚华人女作家贺淑芳首部小说集,汇集十一篇佳作,被黄锦树称为“马华短篇经典表现出的老练成熟”。又以极为细腻和富于画面感的心理笔法,跨越国境与地理差异,切中我们身而为人的每个人,所共有的那些从未被照亮与承认过,却绝非不重要的痛点与内里感受。
在这些小说中,常有无男相无女相的幽灵,搭乘烟霾中的列车回返。原以为终结了旅程,忽又重新开始。逃离某地,想追寻一个新的自我。但又发现这是永不终止的过程,一直摇晃不停。
仿佛跨越了多重时间之海的旅人,自记忆边境另一端寄返给我们的信函,以既梦幻又本真的语言写就。并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整座世界都是异乡,我们以何为家?
作者:
[美]玛吉·希普斯特德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光尘
原作名: Great Circle
译者:
蔡丹青
出版年: 2024-6-1
玛丽安·格雷夫斯自出生便不同凡响。她在远离世俗规矩的森林中长大,母亲被产后抑郁折磨而不知所终,船长父亲 则因沉船事故身陷囹圄,她唯一的养育者是毫无责任心的舅舅。日渐成人的玛丽安发现了自己对飞行的向往,在经过诸多阻挠与障碍后,她终于成长为一名异常勇敢与优秀的飞行员。而环绕地球、让飞行轨迹化成一个完美的大圆是她无法忽视的梦想,尽管这趟旅程最终抹掉了她存在的踪迹……
半个世纪后,同样失去双亲被叔叔带大的好莱坞童星哈德莉· 巴克斯特,获得了在传记片中扮演玛丽安•格雷夫斯的机会。从剧本的第一页开始,她就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共鸣——一个拒绝被地心引力或她那个时代的任何限制所束缚的女人。
本书编辑手记见做書推送文章
《这本书700页,我做得居然有点快乐》
。
作者:
宋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无界
原作名: Chlorine
译者:
金雪妮
出版年: 2024-6
荒诞与恐惧糅合,日常与幻想交错,
写就氯水、汗水、血水相融而成的灼热体验。
人类女孩壬·余的每一日始于泳池,终于泳池。如果她游得足够好,足够快,许诺她的美好一切就会出现——名牌大学的录取、父母的宠爱、教练的倚重、光明的未来。
他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们说:痛,就是软弱正在离开身体。
期待的重量、成长的残暴、生而为女的困境种种加之于她身。无处不痛,无时无刻不痛。她只能潜入泳池中逃离。身体触及氯水的刹那,裙摆变成鱼尾,皮肤化作鱼鳞。
人鱼不是天生的,我们是被造就的。
血腥、凶残、生猛,一如人类女孩长成的每一步。
作者:
扬之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24-1
《诗歌名物百例》收录词条一百六十余,涉及古代生活中的家具、酒器、茶事、香事、文房、佩服、内外日用、仪仗、工艺、纹样诸类,对诗歌物象的名称、用途、用法、样式、演变,等等,推源溯流,扼要阐发;与之对应的考古实物及图像,则与文字共同构成物象解读。自西周至清以来,历代诗笔所涉之物的样貌,已隐没于历史深处,本书为此提供了清晰、直观的解释。
全书内容取自扬之水多年的名物研究,作者梳理呈示了释解要点,甄选文物图版,定立如下入选标准——“一、辞书以及诗歌笺注未曾解释者;二、辞书及诗歌笺注之释而有误者;三、有释而无图、因之仍不得其真确者”。每一词条项下包括:词条名称(以及同一类属下的其他名称)、历代诗例、具体释义、实物图片。全书简体竖排,图文互鉴,末附索引,易读易查。
《诗歌名物百例》是首部详细注解诗歌名物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诗中之物”的微型百科,从中可一览历代诗词歌咏中所描绘的生活细节,于微物之中探见社会风尚及诗人的精神世界。它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有益辅助,也是了解古人生活与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
作者:
[美] 韩文彬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
原作名: The Landscape of Words: Stone Inscriptions from Early and Medieval China
译者:
王磊
/
霍司佳
出版年: 2024-5
《铭石为景》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该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锐意联系了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及其政治和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巅峰。
置身天地间的不朽书作是山岩登涉与雕琢的痕迹,更与后世读者长久保持着互动。阅读《铭石为景》的研究缘起与论证细节,我们充分领略到作者的敏锐视角、广博视域与独到方法,在欣赏汉唐铭刻瑰奇魅力的同时,不时生发畅游壮伟河山的惊喜。
作者:
钱霖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的制度与伦理
出版年: 2024-5
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书的主标题取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爱”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国家关爱”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社会关爱”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保育员妈妈的爱”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爱”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动性。
作者:
[美] 芭比·泽利泽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新闻媒体与集体记忆塑造
原作名: Covering the Body: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he Media, 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
译者:
白红义
出版年: 2024-4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在许多美国人看来,逝世的肯尼迪有着“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对大多数成年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记忆是难以磨灭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当天受命前往达拉斯负责“报道身体”(cover the body)的记者——这是一个用来形容无论总统去往哪里都被贴身报道的新闻术语——不过是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然而,“报道身体”却变成了“报道肯尼迪之死”,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芭比·泽利泽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叙事”(narrative)、“新闻权威”(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记者是一种“阐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即通过其专业地位具有的特有叙事权力来建立权威。
作者:
[美] 巴托·J.埃尔莫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品方:
雅理
副标题: 孟山都的过去与人类粮食的未来
译者:
黄泽萱
出版年: 2024-4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作者:
方小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Barefoot Doctors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译者:
董国强
/
干霖
/
王宜扬
出版年: 2024-4
1968年,在“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不但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而且由上海近郊川沙县开始,被称作“我伲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建立了以社队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也创造了当代华佗孙立哲们的“神话”。事实上,赤脚医生还与社队干部、民办教师、农技员和大小队会计一起,构成了与道地的“泥腿子”们相对应的某种准知识、技术或管理阶层。本书通过口述访谈和文字档案还原了特殊时空背景下医患群体的集体记忆,也使中国医疗制度史的叙事更加全面。
作者:
[美]米拉·雅各布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 Good Talk: A Memoir in Conversations
译者:
吴锦华
出版年: 2024-6
“有时,当你尝试跟别人解释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才知道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我们好好聊聊》从孩子的好奇发问、她与丈夫的回答开篇,围绕美国当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日益紧张的种族和性别态势展开,一面书写父辈故事,一面记录当下日常,直击当代社会和心理现实。作者米拉·雅各布是“9•11”亲历者,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另一时代的开启,她四两拨千斤地将难解的问题化成日常对话,简单却不失深刻,幽默又深具亲和力,以再简单不过的对话还原了无数个体的真实生活,堪称对话艺术的颂歌。
作者:
[美]多萝西·康明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副标题: 萨克斯·康明斯和他的作家们
原作名: What Is an Editor: Saxe Commins at Work
译者:
任战
出版年: 2024-3
作为高级编辑,萨克斯•康明斯在兰登书屋工作了二十五年,从1933年一直工作到他1958年去世。经其手出版著作的作家可以列出长长一串:西奥多•德莱塞、格特鲁德•斯泰因、W.H.奥登、辛克莱•刘易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伊萨克•迪内森以及交往最深的两位尤金•奥尼尔和威廉•福克纳。康明斯女士从丈夫留下的编辑审读报告、通信以及笔记中择选精要,凸显康明斯所持“编辑需要扮演好多种角色”的信念。
在这些珍贵的资料中,尤其记录了尤金•奥
尼尔令人扼腕的最后岁月,以及萨克斯•康明斯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书信往来。对编辑技艺精益求精、对作家超乎寻常的体恤,让萨克斯•康明斯成为“兰登书屋的伟人”(贝内特•瑟夫语)。
作者:
蔡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小说六记
出版年: 2024-6
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两个80年代”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伤痕文学”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在个体意识和内在自我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与文明问题也成为80年代中期之后的核心思想议题;现代主义悄然崛起,并由此诞生了“纯文学”观念,影响延续至今。
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一地鸡毛”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这是作者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部思想文本。作者认为,1980年代不能成为80年代人的纪念馆,而应该成为历史的图书馆,以供我们反复阅读。
作者:
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