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伪科学及其实际用途 -20250224133126 ·  15 小时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沉迷在网上看一些怪怪的猫 ·  3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对啊,为什么啊 -20250221150803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3个小方法,帮你轻松拒绝别人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6-03 20:00

正文

前段时间,在《令人心动的offer2》中,歌手周深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困惑:自己曾坚持三四年不发朋友圈,但因为无法拒绝一位朋友帮忙打歌的请求,只好帮忙转发了一次,接着功亏一篑,到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全是帮人转发的广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大学时,朋友小A很少拒绝别人,除了经常被迫给室友带饭,面对热情周到的推销员时,也花了不少冤枉钱。工作中,这样“老好人”的性格也给小A带来了不少麻烦。
的确,对于很多人来说,轻易拒绝别人十分困难,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因为无法拒绝别人,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多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人类行为领域的专家大卫·J.利伯曼在新书《让一切如你所愿》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轻松拒绝别人。


运用“互惠法则”

有一条说服他人的法则被称为“互惠法则”,其要义是:如果某人曾经帮过我们,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有必要投桃报李、报答对方。如果别人给了我们些什么(比如时间、信息、礼物等),我们往往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欠了他们什么似的。
当一家商店的营业员在你身上“花了很多时间”之后,大多数人很难不从这家店中买点儿什么,这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能以某种方式回报别人——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买点儿东西,会让我们感觉好很多。

大多数销售人员深知:如果他们肯在你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向你展示产品、演示产品的工作原理,你就会逐渐产生自己有义务购买这个产品的感觉,哪怕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


实际上,这一互惠法则还能反过来用,具体是这样的: 在你拒绝了别人的请求后,马上请求对方帮你一个忙 。由于对方很可能不愿或不会帮你这个忙,那么只要他拒绝了你的请求,你立刻就不欠他的人情了。

这就像购买一件衬衫可以抵消营业员投资在你身上的时间,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一样,这种相互拒绝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平衡局面得以恢复。你拒绝了对方,对方也拒绝了你,神奇的是,这样一来,对方就不会再继续介意你的拒绝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朋友打电话给你,问你能否把车借给他用。

你可以这样回答:“哦,不行,我不能帮你的忙,因为我自己要用车。但我很高兴你打电话来,下周我得离开这座城市几天,到时候你能不能帮我遛遛狗啊?”

现在轮到他向你说抱歉了,并且他还得找个理由,说明一下为何这个忙他帮不了。
对于那些想让你产生内疚感的人,这一招也特别管用。 在刚刚拒绝了你一个请求之后,他们很难再和你争辩什么。这会让他们觉得非常尴尬,通常也就不好意思硬让你帮忙了。

注意:要确保你让他帮的忙是他帮不了的。你可以提出让他帮你做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以免万一他真的答应了你的要求,你也不得不去帮他的忙。

使用“因为”

你注意到了吗,在前面这个例子中,我们用了“因为”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白白出现在这里的。兰格等人的研究发现,“因为”这个词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装作学生进入打印室请求插队使用复印机。一开始,兰格的同事采用的是这样的措辞:“对不起,我可以用一下复印机吗?”在此情况下,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有趣的是,兰格发现,如果他们在提要求时更换一下措辞:“对不起,我可以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东西要复印。”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他插队。
实际上,这个理由毫无意义。使用复印机当然是为了复印。
那么为什么使用“因为”这个词会产生这么神奇的效果呢? 原因在于,“因为”这个词会触发人们潜意识中的接受心理——在“因为”这个词后面一定跟着什么合理的理由


因此,无论我们听到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对其予以全盘接受。无论这个理由说不说得通,我们都会假设它是合理的,因此我们也不会费心去对对方给出的理由多加思索。
所以,当你想说“不”的时候,就直接说出来吧,用上“因为”这个词,然后再请对方帮你一个忙。 如此一来,你与对方的谈话就能愉快地结束了,而你也不会感到过意不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