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田俊国讲坛
教育学的本质是促进人有效改变的学问。一切不以学员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都是花拳绣腿。
51好读  ›  专栏  ›  田俊国讲坛

理想课堂是学员建构的道场

田俊国讲坛  · 公众号  · 培训  · 2017-08-20 0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热爱学习和渴望学习。然而,上千年来,人们对上课的印象通常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课堂是老师宣贯式的,老师讲爽了算,学员只是个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基本的课堂模式不被颠覆,我们的子弟对学习的热情之火将迟早被浇灭。



传统课堂: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这样一个互动,就是让学员分享自己上过的一堂印象最深刻的课,并分析为什么这堂课对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按说,我的课程受众至少应该是大学毕业,又有几年职场工作经验,初略估算一下,从上小学到现在,每人至少上过不少于两万课时的课程,遗憾的是,要在这两万个课程中找一堂印象深刻的课却并非易事,很多人搜肠刮肚也想不起来。后来我仔细思考这个现象,在中国我们习惯了讲师宣贯式的授课,讲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在课桌上中规中矩,每堂课都是如此,就像每一餐都喝稀饭就咸菜一样,找不到一堂印象深刻的课也实属正常。中国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绝大多数民众是渴望读书和学习的,然而,他们对上课的印象通常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打个比方:假如你刚开始学习打羽毛球,有一个羽毛球高手愿意跟你打球,你也很渴望跟高手对打以提高技艺。结果,在球场上他发的球你一个也接不住,演变成他啪啪啪地发了一下午球,你则撅着屁股捡了一下午球,请问你下次还跟他打球吗?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比作打一场球的话,那么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喋喋不休地宣贯,好比羽毛球教练不断地发球,根本不考虑学生是不是接得住、回得过来,教练可以发挥地很爽,学员看得眼花缭乱,捡球捡得索然无味,能有乐趣吗?能有成就吗?

如果一堂课始终都是学员在被动接收的话,说明课程设计就出了严重问题。事实上,那些习惯照本宣科的老师也能洞察到学员的注意力不在自己的课堂上,但他们不在乎这些,往往只在乎他们的内容是不是进行完了,事先准备的那些知识点和故事是不是讲完了,他们不在乎呼应,顾不上互动,只在乎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自己该讲的话,最后该考试时考试,学员不及格完全是学员的事情。课堂上学员们睡地东倒西歪,即便是最后考试学员考了一百分,我们就能藉此认定老师教得好吗?

曾经有人跟我表示担心说:电视、网络教学未来可能会替代课堂教学,像哈佛、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世界级大师的课程在网上都能随便看,那么未来这种面对面的面授课程是不是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了呢?我对这个观点持反对态度。为什么呢?因为电视、网络广播教学很难解决跟学员互动的问题,学员只是被动地接受,建构效果通常很差,视频课程再好,都是向学员广播,而课堂就是一个建构的场,学员需要跟其他人一起探讨,有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视频课程再好,它无法社会协商,广播的再好,他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都是有限的。当然,也绝不否认在线培训的价值,以知识为主的课堂用网络授课的方式效果很好,在线培训有自身的价值,但绝对不可能完全替代面授。现在的老年人退休后很孤独,以随身听、电视为伴,出门带着随身听,进门打开看电视,只作为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没有人跟他们互动,所以思想几乎停止了建构,久而久之很多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我经常开玩笑给学员说,多上一言堂老师喋喋宣贯的课就又把你向老年痴呆方向推了一把。


理想课堂:学员建构的道场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的课程有一个不二的标准: 讲师用多长时间跟学员对话,有多长时间向学员广播,互动是面授存在的全部意义。 但以技能和态度为主的课堂,还是要当堂互动的,练习才能真正获得技能、折腾了才能真正改变态度,练习和折腾最好还是要面对面互动的。面授课堂上老师则会和学生对话,即使演讲也在进行很真实的眼神交流,这些交流电视、网络课堂不会有。一堂好的课程需要学员积极参与进来,老师给学员的信息充其量叫做食物,需要学员自己去消化,完成属于自己的建构。这是一个最接近人类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真相的主张,学员是课堂的主人,因为所传授的知识要变成他们自己的,就必须他们主动参与、用心揣摩,而不是被动接收。

建构主义的课堂非常强调学员的主动性,可以说, 谁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强、投入度大,谁上课的收获就大。 因此,学员要想在一堂课上有所收获,就必须积极投入、认真思考、踊跃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观点,因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帮助学员消化课堂所学知识,便于学员建构自己的认知。课堂就是一个建构的道场,课程就是要建构的主题,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从其他参与者那里获得新的信息、观点,受到启发,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有意无意地成为其他参与者的老师,这样的道场即是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意义协商环境。一堂课下来,对学员印象深的无非是那些自己分享的、受人启发的(当然往往是自己困惑很久,却得到他人意外的启发)、与人共鸣的信息因为他们帮你想明白。

我在中欧上EMBA期间,同学大概都了解我是课堂上最积极、最踊跃的学员,有疑问就举手,有想法也一定要表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理解了建构主义的原理,我积极参与有利于我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作为一个学生,与其枯坐着受罪,不如积极参与,把自己大脑激活,当我以非常放松、坦然和参与的心情出现在课堂上,甚至会非常享受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感觉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的发言都有助于自己把问题想明白,似乎教室里的参与者都是为了我对问题有全面的认知而存在的,这样的机会多么难得啊!这个道理甚至可以延伸到任何课堂,不管老师讲得如何、不管内容是否感兴趣,只要学生积极投入、大脑始终处于思考投入状态,课堂收获都会很大,重要的是学员自己不能虚度自己的光阴。所以,今天国内一言堂式的培训俯拾即是也不能全部怪讲师,假如当学生的全都掌握建构主义的原理,就算老师旁若无人地宣贯,学员们也会主动参与和思考,课堂也能扭转为建构主义的课堂,所以一堂好的课程,是老师和学生合作的结果。老师要积极调动学员们的参与热情,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又调动老师的授课激情,风借火势,火借风力,课堂效果自然差不了。

从老师角度看,建构主义的课堂非但不是挑战,同样是老师持续建构自己的道场,古人讲的教学相长也只有在建构主义的课堂才能真正、彻底实现。很多人认为讲师这个行当干久了人就被掏空了,就脱离实际了,没什么可讲了。我认识的职业讲师中有不少人心存这样的担忧,甚至还有人想再由自由职业者回到职场来充电,却又担忧久在江湖漂泊,自由惯了,受不了职场的约束。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因为讲课不得法,每堂课都是纯粹地宣贯,久而久之,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没什么新鲜的料可报了。试想,彼得-德鲁克、查尔斯-汉迪等管理大师,终生做咨询培训,不但没有被掏空,反而越做越丰富呢?我的课堂上通常会安排很多互动,每堂课都会听到不少学员们分享的自己鲜活的、生动的案例,我一开始还认真地记录,以便以后的课程中引用,后来发现记录的必要都没有了,因为每堂课都有学员更鲜活的,如果某个课堂中学员的例子不够生动,我稍微回忆一下其他课堂讲到此处的情境,便会自然冒出一个学员分享过的例子,信手拈来做个分享。所以,互动性很强的课堂上,老师永远不会枯竭,就像掌握了“吸星大法”,课越上越丰富,老师建构了学员思想的同时,学员们也帮助老师建构了课程,案例越来越生动鲜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贴切,我甚至感觉课程开发和上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上课既是开发课程,开发课程即需不断上课。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说天地犹如一个大风箱,我小时候就经常拉风箱,拉风箱就得有推有拉,这样风就呼呼地往出吹,风箱是空虚的,却有出不完的风,越推拉,出来的风越多。讲课就应该像拉风箱,要有推有拉,这样学生才会参与,才会积极思考,才会主动分享,才不会觉得枯燥,老师才会把握学生建构状况,才能给出针对性点评,才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讨,才能收集到更鲜活更贴近业务的案例,才能持续不断丰富课程。


2017年8月25~27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第三期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会在课程中深度融入“建构主义”与“五星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关注“老田培训讲坛”或点击链接“ 田俊国公开课: 牛师修炼训练营第三期 了解详情:


活着改变中国教育

以下经典文章可点击阅读:

“专业讲师和非专业讲师的分水岭”

“田俊国:讲师发展的六大阶段”

“业务领导: 如果这么搞培训你会不会兴奋?”

“讲师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知识领域”

“你是在真学习?还是只是“学习爱好者”而已?”

“为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如何把课堂打造成精神大餐?



易明教育简介

易有三义: 变易、不易、简易——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背后有不变的“道”,顺“道”学习使改变更容易、更彻底。

明有三明: 明心、明性、明行——学贵明心,积极而持续的改变都从内心开始,而心所向的是本自具足的自性,心性既明,行自明。

■易明教育的宏大变革目标:活着改变中国教育

■使命:让改变发生 Facilitate to change

■愿景:学习成长专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