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在望 踏歌而行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毕业典礼致辞
许 江
2017年6月20日
老师们,同学们:
鼓声隆隆,拓路踏歌,我们迎来了2017年的毕业典礼。我代表中国美院全体师生,向2017年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向辅导和执教的老师们表示深深敬意。
这隆隆的鼓声,总让我想到我们的学校,想到她踏着新文化、新中国和改革新时期的时代战鼓,为艺术战,轰轰前行的情景。明年,是中国美院九十华诞。在这样的时刻,拓路踏歌,尤让我们壮怀激烈,心潮澎湃。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一些大学的校庆,社会上产生了不少批评的意见,认为校庆如若一场秀,表面热闹,内里空虚。没有思想的主题,没有内涵的仪式,暴露今日大学内在的精神贫乏,致使校庆沦为一种景观,一种供旁人观看和点赏的景色奇观。在现有的大学竞争机制下,在学科化的评估体系中,大学需要某种显而易见的景观,来证明种种数字量化的标志性成果,而一所优秀大学的内涵思想,那长期磨砺而成的其命维新、扭转乾坤之力,那代有传承的激扬精神、树立风气之功,均因数字上的不显、景观上的不亮而备受忽视。现代大学的景观化需要亮出大学的好的设备条件,亮出方方面面的惊人的建设投入,亮出优秀校友的名单。
不错,在一味强调标志性成果的教育体系中,这些确是好大学吸引人的地方,它们构成了名校品牌。我们的同学们不进这样的学校又去哪里?但正是这种景观化将一所大学真正的内涵精神表象化了。在我们今天诸多著名大学中,有几所能够由他们的院长在学校学术脉络之上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想,在繁杂的各类要求中,亮出育人学脉的精神底色,并以此来运筹学术,凝定文心,铸就品味,继往开来呢?
我们看到太多的课题要求和考核指标,却难以看到一个新领域的开拓思想和宏观建构。我们看到面对各种社会机构的层出不穷的课题和奖项,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学术思想和科技人文的最前线。我们看到诸多功利性的知识诉求,却难以发现那种充满批判和反省意识的思想锋芒。我们看到了众多品味不一的「学术画廊」,却难以看到真正富于理想精神的清风明月、风舞咏归的生命现场。
如何克服今日大学景观化带来的精神贫乏,这才是大学校庆的使命。大学正是基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提升才建造起来的。孔子教育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诗,就是日常的诗性学习。没有这种训练,无法实现精神上的提升,进而发表有价值的超越性的言论。学礼,就是要树立某种行为举止、心灵品评的系统。不能拥有这种系统,就难以克服精神上的贫困,来达到自立自主,争取在实际生活的途径上立身。
中文的「礼」,往往被解释为「人伦」、「礼貌」或仪式的细节。但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礼」有着更广袤的意涵。篆书的「礼」,「示」字偏旁,即是一个祭坛的形象,右边的上方是装满秀穗谷物的容器,下方是一个立起来的祭台。在这样一个祭祀现场的集聚之中,蕴涵着奉献祭品的庄重和恭敬,集聚着典礼精神的崇高和优雅。可见,「礼」字所说的,是「一种优雅和模范行为的体系」,或者说「一种文雅而富于内涵的精神与生活」。
校庆正是这样的一场礼,一场精神上的陶养和凝聚。我们在学校建立的生辰之日,重温学院的精神,梳理大学的脉络,念天地之悠悠,溯往抚今,明志塑心,以此来高扬思想的激情,克服精神的庸态,并将这种精神与激情带回日常,铸炼富于内涵的精神旨归,养成人生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品味。
让我们再回到孔子对他独生子说的话。「不学诗,就不能发表有价值的言论;不学礼就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立身。」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言说,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呢?对我们来说,人的精神并不是与我们生活水平或知识水平直接对应的存在者,而是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根源,在文化的根源处起着生发与萌动的作用。但这种精神又绝非现成之物,它是镶嵌在历史的人与事之中,来向我们示意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回到某种谱系的源头,向着这种精神的存在之根溯望。我们的精神会通过这种远望和学习,渐渐地上升,上升到与精神彼岸相应的程度。同时,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思考,更要借助肉体在行为上实践,最后通过精神的提升来成就超越。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诗人的精神,才能感受到精神的根源;只有通过典礼的举止行为,才能进入精神根源的内部,克服和超越精神的贫困,得以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
好了,现在让我们在今天这样的典礼上,再一次来向美院的历史进行一场简约而不失庄重的眺望。在近九十载的历史中,美院筚路蓝缕,历经磨练,虽六易其名,易名而不易其志;虽七迁校址,迁址而不迁其神,始终坚守着一条独特的学术脉络,坚守着三种核心的精神。同学们,在2013年9月4日你们的入学典礼上,我曾有过题为「青山三神」的致辞。曾记否?这「三神」讲的就是这三种精神。
第一是光荣的使命精神。我国乃洋洋世界古国,汤汤东亚天府,虽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却始终存复兴与强盛的理想。中国美院以复兴为己任,与国运相终如。从新文化运动的「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唤民心」的主张,到新中国的「理论与实际统一、人生观与世界观并重」的要求;从以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到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出新」;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拓出新」与「两端深入」,到新世纪的望境思想、哲匠精神、传统活化、东方研究等等思想旗帜,中国美院始终坚守育人与振兴的理想,一脉而相承,五色而同辉,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把握天心,屡创先机,担负名校的使命。
第二是强烈的创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美院以融入时代、深耕大地出新,以传统活化、中西融合出新,以坚守本有、皈依本源出新。劳动勤上手,哲思沁肝肠;擘精技同艺,放怀诗与想。艺术的创新只若秀穗谷物年年岁岁的往还,常有莽莽青山、霏霏细雨,却正是大地深处的烟云与拓荒。
第三是浓郁的诗性精神。中国美院是西湖边唯一的大学,湖山育学院,学院聚湖山。今年同学们的毕业季主题是「拓路踏歌行」。《踏歌图》,原是南宋马远的名画。关山重重,茂林翠翠,一群农人,垅上踏歌而行。从汴梁到临安,马远的「大斧辟皴」,如刀如锋,祈望的是山河民族、北返复兴的踏歌而行。湖山正是美院日日的望境,让我们在青山青葱的深处,依稀望见遥远而陌生的自己。这种人的山水化的过程,恰是国美独具的诗性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办学历史的附丽,而是深深根植在一代代师生传承中的真切的谱系,生生而不息。
老师们,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这就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学院精神。此刻,它也是你们头上所戴的学位帽三条边的来源。大约二十年前,美院七十校庆,我们回顾建设的漫漫长路,梳理文化的世纪传薪,推出五十名师,凝练学院宗旨。十年前,美院八秩校庆,我们迎来象山新校园的整体启用,高扬「和而不同」思想,完成学院历史性的跨越。我们正是要在校庆的典礼上,和广大校友们一道,再次置身于这条悠远勃荡的学脉之中,通过活生生的先师校友的接踵促膝,重新进入这个精神的内部,感受和品味这种精神的根源,让校庆之礼仪,熏养我们的中心,铸造代代传承的品行。
明年校庆,我们将出版三十六卷的《国美之路大典》,全面展现各学科专业九十载的国美之路。我们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学院」大展,重现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再造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宣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以活生生的创作与教学案例,勾画中国美院的学术特色。届时,象山山南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将隆重揭幕,并举办「中国与包豪斯」、「西扎建筑艺术展」等多个重要展览。同时,我们还以「寄言2028」为题,向广大师生和校友发出邀约,请大家用文字、作品、影像等多种方式来向校庆百年寄言寄情,并每人捐赠一张校园生活照片。届时,我们将选出一百个案子在南山路美术馆举办专题展。
明年春暖四月,陌上花开,作为最年轻的毕业校友们,你们会来吗?
老师们,同学们,拓路踏歌行,多么富于质感与激情的名称。这简洁的短语,包蕴着汉语音韵的闳约绵远的内涵,融汇着迁徙与跋涉的无尽悲欢。在毕业季的开幕式上,在李纲祠的牌坊古壁和深翠古樟之下,版画系师生用压路机碾压出这五个大字,在上海设计学院的鼓手引领下,我们踏着隆隆鼓点,歌我们的青春,舞我们的创造。
此刻,我们身着国美的毕业典服,本科同学是绿襟,如木在林;硕士同学是紫襟,如水在渊;博士同学是红襟,如火在野;教授是黄襟,厚德载物;学术委员会的老师们和我的是金银色的围襟,象征自强不息。
这样一个盛装的意义系统,氤氲着国美谱系的传承和担当。在我们的胸前,有一缕流苏绣穗,留在前胸,我们呵护;掷于后背,共赴担当。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迎接这青春成长的庄严一掷吧!今年的毕业典服,有所更新,是由我院风景建筑设计总院赞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鼓声隆隆,踏歌阵阵。我们每个人的一掷有如一声鼓点,我们众人的一掷却若天上的惊雷。此刻,我们已经听到校庆九十周年的远雷。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鼓声与学院校庆的远雷交织着,那鼓声与雷声滚滚而来,我们创造的生命,一路踏歌而行。
文|许江
编辑|廖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