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参考消息
纵览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浙大通报:取消资格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日本小学生暴力行为激增 ·  6 天前  
参考消息  ·  1:3!国足再负日本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参考消息

锐参考 | 太自信?太敏感?每天忙于“令世界震惊”的我们,该醒醒了!

参考消息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4-07 07:45

正文


这似乎是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时代?


至少,在小小的手机方寸世界里,每天充斥我们视野的“震惊体”标题和事件不计其数,无尽无休。


网络搜索截图


如果只是标题的“危言耸听”或许还好,但当“震惊”二字频频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当激动于“令世界震惊”成了一个时期的一种集体民间情绪,甚至不少媒体上的主流声音,或许就值得我们停下来思考一番了。


4月1日,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冰点周刊”刊发了一篇反思中国造桥追求“世界第一”的文章,恰恰与参考消息网-锐参考小编最近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该文很容易将我们在“震惊”之余拉回到现实中。

“冰点周刊”微信号文章截图


中青报:“这样的世界第一,应该反思”!


这篇中青报报纸版原标题为《桥梁上的好时光》的文章,专访了完整参与40年来中国桥梁“大发展”全程的桥梁专家高征铨,后者对中国造桥的速度和雄心提出了另一种思考。


据报道,中国近40年来新建的桥梁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桥梁总数早已超过了美国。“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的纪录也不断被写进世界桥梁史,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在中国。


铜陵长江大桥(图片源自网络)


“不少人为这样的速度和规模欢呼雀跃,但在高征铨看来,在这样的高速前进中,有些事情也需要‘慢’下来。”


桥梁专家的观感,显然来自于实践。


文章列举了北京三元桥改造工程的例子,称“很多人想创造新的纪录”,对外宣布旧桥变新桥会在24小时内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花了43小时。虽然这个速度依然“令全世界震惊”,但高征铨对中青报表示,什么事都要留出宽容度,“凡事都要留空间,否则最后就会顶牛”


北京三元桥改造工程


而针对现在几乎每条关于大桥的新闻标题上都会出现“最”“第一”等字眼,高征铨对中青报表示,“现在我们敢说自己是桥梁大国,但还不是桥梁强国,就是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还是落后的。”


对于中国桥梁创造的各种世界之“最”,高征铨认为那些个别指标的提升并不能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


▲部分媒体的报道标题截图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上述判断。


报道称,到2015年年底,在中国已建成的近80万座公路桥梁里,有7.96万座危桥。这意味着,平均10座公路桥里,就有1座处于“危桥”状态。而相关统计显示,自2007年至2012年间,国内有37座桥梁垮塌,180多人在事故中丧生。这些垮塌桥梁中,近六成为1994年之后所建,桥龄还不到20年。


一边是令世界震惊的速度,另一边则是桥梁寿命偏低、建成没多久就不得不大修、通车没几年可能就要翻新路面的尴尬现实。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桥梁建设、交通建设等多个领域的突破,已令我们的技术水平和速度处于世界前列,我们为此要给包括桥梁专家高征铨在内的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专家点赞!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牢记,任何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正是源于一直坚持的严谨的科学精神。这样的精神,我们不能因好大喜功而丢弃。


“令世界震惊”的同时,更要不忘初心


事实上,追求“世界第一”的梦想一点儿都没有错,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是否会失去或忽略某些东西,比如脚踏实地,比如谦虚谨慎。


在最能反映中国民间情绪的社交媒体上,向外看时的“好消息”似乎总是很多:世界都在说中国好,外国人越来越佩服中国,从杭州小笼包到各种民间技艺,从桥梁建设到日益风驰电掣的交通,他们的佩服(当然也含有嫉妒)似乎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媒体报道截图


从某种程度上,这当然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也是西方终于“发现”了的真相。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日益强大,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层面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多,世界已不可能再完全选择性忽略或一味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这片土地。对此我们不再妄自菲薄,而是更加充满自信,这应该也是大国前行之路上,国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良好心态。


不过与此同时,当互联网上“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信息过于集中时,我们或许也要思考:是否忘记了来时的路?



中国所取得的那一个个科研奇迹,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而那一件件“令世界震惊”的突破背后,则是这个国家无数劳动者艰苦的奉献……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他们身上那些美好的精神品格,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有些陌生?


没错,包括参考消息网-锐参考在内,我们热衷于传递“外媒终于说出这四个字:你们赢了”之类的正能量,因为面对中国的进步,我们当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欢呼。在大国竞技的舞台上,自信是首要的前提。但与此同时,或许更不能忽略差距和不足。


还记得今年1月那条“耗时五年,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芯”的消息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意外吗?有惊喜,但更多的是惊讶——


作为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的“制笔大国”,为何连小小的圆珠笔芯却高度依赖进口?



压在中国制造业头上的圆珠笔芯技术,今天终于取得了突破,那么其他领域是否还有我们未见的差距?缩小差距任重道远,只有不忘初心,我们才可能更加强大。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是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敏感?


接受差距,也不必避讳问题,这实际上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太敏感。自信,令我们不再妄自菲薄;但真正的自信,还包括处变不惊,淡定从容,不好大喜功,也不过于敏感。


当然,对于国外那些恶意中伤的攻击者,必须予以坚决回击,如巴黎华人遭枪击事件,如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恶意抹黑,等等。在此不做具体探讨——因为无需探讨。


这里想要说的是另一个话题,即对一些国外互联网上的蝇营狗苟,有时候没必要过于“抬举”之,如德国那件T恤,如某个电视台播出的不入流节目。抗议没有错,但是否每件事都要来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或许也值得思考。


德国一网站售卖的“辱华”T恤(图片源自网络)


十年前,韩国一家宠物店被发现挂有辱华标牌,引发国内网民愤怒,事情最后闹到两国外交部门出面才得以解决。当时就有网媒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类似的辱华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在“辱华”面前,需要的是重塑自信,还是愤怒讨伐呢?


当年的媒体报道截图


事实上,自信面对“辱华”闹剧,当然与愤怒讨伐并不矛盾,也并非二选一。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面对闹剧,自己是否能做到足够自信?


十年过去了,网络世界已经城头变换大王旗——从PC端、论坛为主转为手机端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主,活跃在网上热衷参与话题讨论的民众大概也换了一茬,但,这个问题似乎至今依然未解。


名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参考消息网-锐参考想说的是,在几十亿人口的地球丛林,多几只苍蝇蚊虫并不奇怪。有时候需要狠狠地拍蚊打蝇,而有时候,自信的我们本可以一笑置之,或者将之当做一个()放了,没有必要去随之起舞,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


是的,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只争朝夕。


注:文中引述的中青报相关报道文字已获授权,在此表示感谢


(编辑/芮思客)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